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川菜大師的國宴往事:曾發明一道菜叫"轟炸東京"

顏菁

2014年10月17日09:01    來源:北京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川菜大師羅國榮的國宴往事

  上世紀60年代的北京飯店

  毛澤東等領導人宴請來訪的外國元首

  被毛主席稱為四大名廚的陳勝、范俊康、羅國榮、王蘭(左起)

  上世紀60年代初期的羅國榮

  導讀:69歲的羅楷經退休前在東城區教育局任職,搞了一輩子教育工作的他,近幾年突然對現代川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翻閱了大量資料,也走訪了在烹飪領域首屈一指的人物,並憑著腦海裡早年間的記憶,寫下了洋洋洒洒上萬字的研究文章。他的研究對象隻有一個——一代川菜大師羅國榮,而他做這一切的原因,是為了走近已去世45年的父親。

  1969年初的深冬,第一批當選為中國特級烹飪技師、操持無數場國宴、為高層領導人服務了15年的羅國榮因氣管炎病重離開了。父親去世后,20多歲的羅楷經在北京飯店的軍管會看到了對父親下的結論:羅國榮系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賀龍帶至北京,敵我矛盾按人民內部矛盾處理。多年后羅楷經甚至有些慶幸,從抄家、“靠邊站”到病重,父親忍受痛苦的時間並不長,否則解放前他為大軍閥、銀行家、國民黨高官掌廚並經營飯館的這些經歷遭一一深挖,即使他曾被毛主席稱為“中國四大名廚”之一,被周總理贊譽“帥才”,又能如何呢?

  羅家兄弟姐妹六個,沒有一個繼承父親的衣缽。隨著時代的更迭、見証者的消逝,父親的傳奇往事漸漸沉匿在這個家族和整個烹飪界的底端,無人攪動便靜謐無聲。

  人至古稀,羅楷經遙望父親,將往事開封。

  在王海泉的調教下,勤奮、有悟性的羅國榮紅白兩案都學得精通

  1956年,羅楷經和四弟才從四川被帶到北京生活,經常跟父親碰不到面兒。晚上他們睡覺了父親還沒回來,早上他們去上學了父親還在睡覺。父親的這些故事羅楷經都是聽母親、父親的徒弟、北京飯店的老職工和老家的親戚鄰居們講的,父親自己說的很少,隻跟羅楷經提到過他小時候拜師學藝的那段經歷。

  父親羅國榮是四川新津縣花園場人,1911年出生。家裡祖輩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貧農。他向往讀書,老跑到學堂外面聽人家上課,但交不起學費。因為是家裡最小的,父母看見他總拿樹枝在地上寫寫畫畫心疼,就在8歲那年送他上學了。他每天第一個到校,學習也認真,鄉鄰都說他將來是塊料。

  念到11歲,家裡實在供不起,羅國榮一個人坐在小河邊哭了半天,然后就回家干活了。這可能是他一生的遺憾,所以他始終不讓自己的子女學手藝,全得讀書。

  有年冬天農閑,羅國榮一個人去菜地起了滿滿一背?的菜回家。本來他從小很愛干淨,那天天冷流清鼻涕,十多歲的孩子背著大背?吃力,就抬手用袖子抹了抹。結果被街上茶館裡的人看見了,其中一個就對另一個說:“你們看這個娃娃有什麼出息嗎?他用袖子刮鼻涕,將來他有出息了我用手板心煎魚給他吃。”

  這話刺激了少年羅國榮,一路飛奔回家就對父母說要去成都學徒去。當時成都有個名廚師叫王海泉,業界尊稱“大王”,是新津人。此人曾跟著四川總督錫良走過很多地方,錫良去哪兒做官都帶著他,所以眼界很開闊,手藝也高超。后來王海泉回到成都跟人合開了一家飯館叫“三合園”,專做包席。

  家人就托人找到王海泉提出拜師,對方答應了。當時的規矩是,允諾之后,10天內孩子必須由家長帶著來拜師。沒料到這10天裡就出事了,父親病倒在床上,中間人也有急事脫不開身。本來就窮,還失信於人,眼看拜師這事兒要黃了。父親想強忍著起床領兒子去,羅國榮很懂事,收拾好簡單的行李自己上路了。

  去成都要走60裡地,一個12歲的鄉下孩子第一次獨自進城肯定兩眼一抹黑,但父親后來隻告訴羅楷經,到了“三合園”見著王海泉他跪下就說:“師傅,我叫羅國榮,我來拜師了,請你收我做徒弟。”

  羅國榮長得五官端正,穿得干干淨淨的,又有禮貌,王海泉看了表面未動聲色,心裡很喜歡。了解了眼前的小徒弟為什麼一個人來拜師后,王海泉告誡他學不好要挨打的,羅國榮回答:“我一定好好聽師傅的話,隨便師傅怎麼打罵我一定要學。”

  初入師門,發生了兩件小事,給師徒彼此之間都留下了難忘的記憶。一天羅國榮跟著師傅在廚房打下手,師傅突然一把拽過一個師兄的抹布,喊他打一盆水來。當廚師必須人手一塊抹布,如此刀山火海才敢下。水來了,師傅讓這師兄下勁搓,三兩下水就渾了,師傅厲聲喝道:“把這水給我喝下去!”師兄扑通一聲就跪下了。

  后來師傅把羅國榮叫過去訓誡:客人就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我們要像孝敬父母一樣把菜做干淨。味道好壞還在其次,臟東西吃下去要闖大禍的!羅國榮本來就愛干淨,聽了這話更像接了聖旨一樣,此后一輩子從業的底線沒動搖過。

  不久,王海泉就發現晚上的廚房裡還經常有亮光。一次他推門進去,原來是十幾歲的羅國榮趴在大案板上點著油燈在寫什麼。一問,羅國榮正記錄當天包席的情況,菜品名稱、哪個師兄做的、價錢多少,清清楚楚。王海泉問他是每回都記嗎?他點點頭,說就是很多字不會寫。面對這麼有心、上進的孩子,王海泉感嘆:“娃娃,你硬是個學廚師的料!趕緊去睡吧。”

  在王海泉的調教下,勤奮、有悟性的羅國榮紅白兩案都學得精通。三年出師要辦謝師酒,給師傅買衣帽鞋襪,請同行們來喝酒,還要包紅包,可羅國榮沒錢,滿四年了也出不了師。他的大哥下一手好象棋,一心想幫兄弟一把,就找當地的一個富戶賭棋,連贏三盤,兄弟的謝師宴總算辦成了。

  羅國榮是個重情義懂感恩的人,“三合園”后來因為內部矛盾經營不善,他一直像對待親生父母一樣供養師傅王海泉。解放后他跟隨賀龍進京,家屬就帶了兩個孩子還有大哥。他把大哥介紹到黑龍江省委的第一書記歐陽卿家裡去做飯,可大哥身體不好,怕冷,干了一年就回來了。直到1962年生病去世前,大哥都由他這個兄弟照顧生活。

  出師之后,17歲的羅國榮先到“福華園”做工,並再次拜師。“福華園”的老板黃紹清也是現代川菜史上的一代大家,他給羅國榮提供了實踐的平台。三年后,羅國榮又去了黃晉臨的飯館“姑姑筵”。黃晉臨被認為是現代川菜完成創始定型時期的關鍵性人物,雖然沒有正式拜師,但羅國榮接受了他的不少指點,從此眼界大開,廚藝日增。

  與國共兩黨高層的淵源,讓他從一個出身貧寒的民間廚師逐步成長為一代國宴大師

  一個廚師,因為歷史的機緣,在中國處於風雲巨變的關口,以食為媒,與國共兩黨的最高領導人都發生了交集,羅國榮的經歷不能不說是鳳毛麟角。

  1937年,羅國榮離開“姑姑筵”,經人介紹到重慶小園的大銀行家丁次鶴家裡主廚。丁次鶴是留英回來的,為四川的大軍閥劉文輝打理財務,生性講究吃,極愛請客交友。羅國榮去他家時正值抗戰爆發,國民黨高層、社會名流紛紛向重慶匯集,政界、軍界、文化界都成了丁次鶴的座上客。羅國榮的一手好菜很快就揚名小園了,客人們管他叫“羅斯福”,跟“羅師傅”諧音。

  1940年,羅國榮擔任經理的“頤之時”在成都開張,經營高檔川菜,后來又在重慶開了分號。彼時,重慶已變為“中華民國戰時首都”,重慶“頤之時”也成了很多高級宴請的場所。

  國寶級烹飪大師黃子雲是羅國榮的徒弟,他生前曾經告訴羅楷經,蔣介石多次吃過師傅做的菜,每次都很滿意。蔣是浙江人,口味清淡,師傅就給他做清蒸鰻魚、開水白菜、貴妃雞、蝴蝶海參,蔣介石都很喜歡。《北京飯店傳奇》裡也記錄了一段,說蔣介石宴罷,連稱幾聲“好、好”,羅國榮聽不清他的寧波話,以為他在清喉嚨。還是一旁的侍衛告訴羅國榮:委員長夸你的手藝好,不容易啊!

  孔祥熙到“頤之時”訂席,60大洋一桌,吃完非常高興,又訂了兩桌送給蔣介石。蔣自己吃不了,再把其中一桌送給當時的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林森吃完也滿意極了,寫了一塊 “川菜聖手”的匾送給羅國榮。

  1945年8月國共談判,毛主席飛抵重慶住了40多天。國共兩黨及民主人士相互往來交流,很多宴請都出自羅國榮之手。正是在這些宴會上,羅國榮給共產黨的領導人們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日本飛機轟炸重慶時,恩師黃晉臨驚嚇而死,羅國榮為此發明了一道菜叫“轟炸東京”,也就是流傳至今的“鍋巴海參”。將一盤帶湯的海參迅速澆到另一盤油炸好的鍋巴上,發出刺啦刺啦的響聲,好似心底的怒火在爆炸。一介廚師恨日本鬼子又能怎麼著?為攜手抗日的兩黨高管做做菜,也算是盡了天職了。

  正是這段與國共兩黨高層的淵源,在日后改變了羅國榮的人生軌跡,讓他從一個出身貧寒的民間廚師逐步成長為一代國宴大師。

  成都解放的第二天,賀龍在“頤之時”宴請起義將領,此后羅國榮便跟隨賀龍赴重慶西南軍政委員會公安部工作,同時出任重慶國營“頤之時”經理。

  當年在重慶吃過羅國榮的菜后,毛主席一直念念不忘,向周總理詢問此人的下落,周總理告訴他,好辦,找賀龍就行。於是在毛主席的親自點將下,1954年,羅國榮調至北京,先到中南海,后來毛主席認為這樣一個人才應該為更多的人服務,又將他調往北京飯店主廚,直至1969年去世。

  周總理派人把羅國榮叫到宴會廳,向尼赫魯介紹:“這是我們的川菜名廚,國宴上的菜也是他做的。”

  剛到北京飯店工作,就趕上印度第一任總理尼赫魯訪華,周總理在北京飯店設宴招待,羅國榮主廚。其實多年前,美國副總統華萊士、美國總統特使威爾遜就在國民黨政要的歡迎宴上吃過羅國榮的菜,但新中國成立后,尼赫魯是羅國榮服務的第一位外賓,對國宴上的菜品贊不絕口。

  在國宴之外的另一頓便宴上,羅國榮又為尼赫魯做了一道自己的拿手菜——蝴蝶海參。這道菜對刀工的要求非常高,海參不好片,要把海參片成蝴蝶翅膀的形狀,片薄了一蒸就化,片厚了不美觀,這個度很難掌握。“蝴蝶”的身子是由雞蛋清和團粉調好后浸透過高湯的,口感又軟又鮮。將“蝴蝶”沿著盤子邊擺一圈兒,翅膀必須對稱,勾上栩栩如生的觸須,中間再堆放上片剩下的海參塊,然后一起上鍋蒸。出鍋后的蝴蝶海參澆上上好的高湯,端至餐桌,形象高雅,口味清淡,營養極高。

  便宴快結束的時候,尼赫魯提出要見見廚師,周總理派人把羅國榮叫到宴會廳,向尼赫魯介紹:“這是我們的川菜名廚,國宴上的菜也是他做的。”還讓羅國榮向尼赫魯敬酒碰杯。

  緊接著當年的年底,緬甸獨立后的第一任總理吳努首次訪華。當時中緬雙方剛建交,存在邊界問題需要協商。吳努住在北京飯店,訪華期間的飲食都由北京飯店負責。周總理下達指示:吳努總理是虔誠的佛教徒,飲食上不能出一點問題。

  當時的北京飯店隻有川菜、淮揚菜、粵菜三大菜系,沒有專門的素菜系。除了清真菜單有專用鍋,宴會上的素菜都是用炒過葷菜的鍋烹制出來的,那些鍋內外都浸透了各種葷油,做素餐一頓都混不過去。籌備會上一時間大家竟然不知道怎麼辦了,羅國榮不慌不忙地說:“那不簡單,比著現在的鍋再買倆新的。”

  黃子雲后來向羅楷經描述,當時大家伙兒一下就樂了,之前怎麼就沒想到呢?散會后新鍋買來了,羅國榮叫黃子雲幾個找來紅磚和砂紙,把新鍋裡外的毛邊、鐵屑和鐵鏽都打磨干淨,又讓人用衛生棉蘸著香油擦拭,最后把浸滿香油的衛生棉貼在鍋壁上,晾到第二天就能用了。事后周總理知道了這兩口素菜鍋的來龍去脈非常感慨,說:“外交無小事,這就是最好的証明!”

  每位國家首腦訪華前,承擔國宴任務的后廚都要對來訪國家的氣候條件、風俗習慣以及首腦的喜好、個性進行了解,以便制定出穩妥相宜的方案。

  1956年印尼總統蘇加諾訪華,周總理以最高規格接待。印尼潮濕,那兒的人喜歡吃辣的,兩國領導人見面交談的時候,毛主席也說過:在吃辣椒方面,我不如蘇加諾總統。宴會上羅國榮炒了一道川菜名品宮保雞丁,沒想到蘇加諾贊不絕口,筷不離手,眼看盤子要見底兒,細心的周總理立刻派人通知廚房馬上再做一份。

  同一道菜在國宴上上兩次,也算是奇聞。正宗的宮保雞丁選的是雛母雞的雞腿肉,去皮、抽筋、切丁。小母雞的雞腿才多大?一盤子宮保雞丁怎麼也得七八隻雞腿,現切根本來不及。多年后后廚的人跟羅楷經回憶起來,也都說“該著你父親露臉”,墩子上就有一份現成的雞丁,是羅國榮提前准備時讓多切出來的,本打算等宴會結束叫徒弟黃子雲炒給廚房的人吃。三五分鐘不到,又一份宮保雞丁出鍋,主賓都有些驚訝。宴會結束后,周總理親自到廚房給羅國榮敬酒,夸贊他:“老羅,你今天的表現太好了!”

  1963年2月,周總理在釣魚台宴請西哈努克親王。開好菜單了,羅國榮哮喘發作,咳嗽得躺在床上去不了。距離開席沒多長時間的時候,另一位主廚才匯報頭菜的原料腥味去不掉,肯定上不了席了。

  頭菜廢了這還了得?飯店的領導立刻派專車趕到羅國榮家,硬是把他從床上拉起來扶上車送到廚房,並讓他的徒弟魏金亭從旁協助。一場危機很快化解,事后周總理還表揚“今天的頭菜燒得好”。

  5000人大宴會獲得圓滿成功,總理拍著羅國榮說:“老羅,你不愧是個帥才!”

  一場國宴運作下來,整個流程相當復雜,光是制訂菜單就有很多講究。宴會的目的是什麼,來賓的地位是什麼,菜品是不是當令的,與客人的身份、口味喜好是否高度吻合,濃淡葷素的搭配甚至順序都要仔細斟酌,仿佛一場藝術表演一樣,並要體現出文化的、政治的、外交的、營養的等多元化的內涵。國宴不僅僅是用來吃的。

  幾經歷練,羅國榮有一套自己的關於好廚師的標准:一定要有拿手菜、絕活,這是最基本的﹔會開菜單,開不好菜單的廚師不是好廚師﹔要有組織能力,上百桌的宴會往那兒一站能鎮得住,要調得動耍得開﹔最后必須培養接班人,把中華民族的食文化傳承下去。

  羅國榮在后廚的組織、掌控能力非常強大,井井有條、臨危不亂,有大將之風,周總理就不止一次地管他叫“羅大帥”。解放前,羅國榮曾為四川軍閥劉文輝做過家廚,后來劉文輝兩次娶兒媳婦,開四百多桌的流水席,已經經營“頤之時”的羅國榮是整個宴會的總指揮。這件事在當時非常有名,四川的廚師提起來都佩服得五體投地。

  1959年建國十年大慶,毛主席、周總理等國家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舉辦五千人的大宴會,招待80多個國家的賓客和國內各界知名人士。

  這麼大規模的國宴擺桌難、呈菜難、協調難,需要前台、后廚高度配合,不亞於一次戰役。當時任前台總指揮的是國寶級的宴會設計大師鄭連福,后廚總指揮就是羅國榮、范俊康和王蘭,率領從全國各地調來的二三百位烹飪高手,羅國榮還要負責第一主桌的菜品。

  宴會執行兩個菜單,主桌是五個冷雙拼,十多個熱菜,其他桌則為11冷兩熱。為了保証主桌和其他桌步調協調,主桌動一步,其他桌則跟著行動,實行卷地毯式的服務。

  由於組織精當、調度有方,這場空前盛大的國宴獲得了圓滿成功。總理給前台后廚的工作人員敬酒時,拍著羅國榮說:“老羅,你不愧是個帥才!”

  豐澤園的魯菜大師王義軍曾向人回憶過兩件往事,一件是拜羅國榮為師,另一件就是當年參加十年大慶的五千人大宴會。王義軍說:“師傅讓我切40斤蔥,手都切酸了。”

  五千人大宴會剛結束,10月6日恰逢全國第一屆運動會召開,羅國榮又授命率領黃子雲、李治全、黃潤、於存、李世寬、魏金亭等徒弟,協同大批中西餐名師高手,完成了“萬人冷餐會”的招待任務。

  “物有貴賤,菜無二品。不管原材料咋個不值錢,你都要有本事把它弄得大家都說好。”

  在羅楷經眼中,父親做菜兩頭拿手。一是宴會菜高檔菜,還有一手絕技就是將人人都能見得著、買得起的食材做出誰也做不出來的味道,讓凡料成珍。

  上個世紀80年代,為毛主席主廚過10多年的於存向羅楷經講過一個關於 “諸肉不如豬肉,百菜不如白菜” 的故事。

  1958年秋末冬初,北京飯店派羅國榮帶著黃子雲、於存幾個徒弟去中央的高干俱樂部養蜂夾道出外會,那天的宴會周恩來、鄧小平、陳毅、賀龍、葉劍英等都悉數參加。因為天冷咳嗽嚴重,羅國榮就選了兩道菜親自動手,一個是烤方,一個是開水白菜,其他的讓徒弟們一起做。

  烤方的方肉取的是豬的肋把肉,先腌制小半天,再烤好幾個鐘頭,直烤得紅黃金亮,非常能激起食欲。烤方時煙熏的嗆人,看師傅咳得厲害,黃子雲心疼,對師傅說讓我來烤吧。羅國榮沒同意。於存跟羅楷經說,其實黃師兄的烤方跟師傅不相上下,師傅還表揚過他,但那天的場合很重要,師傅還是不放心,只是在烤好后讓徒弟改刀、裝盤。

  烤方比較油膩,之后羅國榮又給每人做了一碗他的經典名菜“開水白菜”。開水不是真的開水,而是高湯澄清后清澈如水。白菜要選黃秧白菜,隻用中間的芯,撕去膜皮,抽掉葉筋,用開水燙熟,再漂冷擠掉水分。清湯燒開后加鹽、料酒、胡椒粉,注入放了白菜的小碗裡,然后一起上籠蒸透。羅國榮的開水白菜被人稱為“菜中之王”,周總理和很多領導人都非常愛吃。

  宴會結束,就在羅國榮去旁邊小房間喘口氣的工夫,服務員跑過來興奮地學話,說今兒又露臉了,葉老總說“這方一定是羅國榮烤的”,我們回答是,他又說“比我們廣東的烤乳豬還好吃”。賀老總也接話說:我說嘛,除了他哪個也烤不出這個味來。陳老總更有意思,說了一句“諸肉不如豬肉,隻有做到這個程度這句話才成立。”后來上開水白菜時,鄧老總又指著他面前的碗說,還有一句“百菜不如白菜”,做到這個程度才名副其實,跟“諸肉不如豬肉”合在一起才完整了。

  於存將服務員說的這番話轉述給師傅聽,不斷咳嗽的羅國榮笑了笑沒有馬上接話,停了停才說:“山珍海味做得好是本事,普普通通的原材料做得好更是本事。物有貴賤,菜無二品。你曉不曉得這是啥子意思?就是不管原材料多普遍,咋個不值錢,你都要有本事把它弄得大家都說好。”

  “文革”爆發后,因為與賀龍的關系,羅國榮遭到抄家,緊接著又被停止工作,在院裡掃廁所。一年多后,患哮喘多年的羅國榮在家中去世,年僅57歲。

  鄧小平復出后曾到北京飯店詢問負責人:“羅國榮呢?”對方回答說死了。又問家屬在哪裡,被告知已經返回四川。之后羅國榮獲得平反落實了政策,家屬回到北京,一個女兒也被安排進北京飯店上班,算是一種補償吧。

  羅國榮生前很少跟子女談及他的工作,在家也基本不做飯。羅楷經對父親的手藝沒有味覺記憶,但印象中有一件事讓年少時的他對父親佩服不已。

  羅家住在北京飯店的后面,母親常去東單菜市場買罐頭廠的下腳料鴨掌,一毛七一斤,北京人不認這東西,對四川人來說可是一道美味。三五斤買回來洗干淨,先燒一鍋水,下了鴨掌,然后撈出來放進涼水裡開始剝,把骨頭和掌皮完全分開。羅楷經記得自己剝半天剝得亂七八糟,父親幾秒剝一個非常整齊。

  父親一生見過無數奇珍異材,做過無數令人拍案叫絕的佳肴,但他自己最愛吃的是一道白水煮豬肘,至多配一蘸碟。 採寫/本報記者 顏菁

  羅國榮,1911年出生於四川省新津縣花園場,曾學藝川菜大師王海泉、黃晉臨,新中國第一批國家特級烹飪技師。解放前,有“川菜聖手”之譽的羅國榮曾為國共兩黨的高層領導人主持宴會,1954年經毛澤東點將進入北京飯店主廚,15年間多次承擔國宴任務,為各國首腦服務。“文革”期間,羅國榮受到賀龍的影響,被停止工作,1969年1月因病去世,年僅57歲。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