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北平無戰事》方孟敖VS曾可達 兩種理想主義的對撞

楊文杰

2014年10月17日09:05    來源:北京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方孟敖VS曾可達 兩種理想主義的對撞

  《北平無戰事》開播至今口碑和收視極佳,亂石鋪路的結構,20集過后許多主要人物仍看不十分清楚,其實觀眾和主演對這劇的感受一樣,“永遠吊著你一口氣”。顯山露水也出人意料的是,戲劇沖突的焦點並非名義上的男一號劉燁和反一號陳寶國對抗,而是由國防部經濟稽查大隊長方孟敖和國防部預備干部局少將督查曾可達的暗戰推動著——不同的陣營,卻是一樣的理想主義。昨天,兩個角色的扮演者劉燁和董勇接受了北青報記者專訪,解析各自“吊”著的那口氣。

  董勇:還原一個鐵血救危難的忠臣

  董勇出道多年,給人印象深刻的角色都是警察,正義臉和勇夫氣質是其身上的“標簽”,在《北平無戰事》這樣一部文學性極強、表演上要求極高、老戲骨林立的作品中、被委以戲份之重幾乎多過劉燁、陳寶國等男一、二號的角色,著實出人意料。目前的呈現效果,也有觀眾質疑其塑造的國防部預備干部局少將督察曾可達,勤奮有余,天資不足﹔鏗鏘有余,城府不足。對此,董勇也有自己的一肚子話。

  北青報:聽說你是開機前15天才接到曾可達的邀約?這麼大的戲量和這麼倉促的時間會給創作造成困難嗎?

  董勇:開拍一年前,孔導就跟我說過要開一個大戲,人頭很多。開機前15天,孔導給我打了一個電話,讓我演曾可達。

  這個戲台詞量確實很大。看劇本的時候覺不出有這麼多場戲,連導演都沒覺得會有這麼大戲量,沒想到我演到最后一天最后一個鏡頭。(也是第一個出場人物)貫穿全劇比較艱難的是拍一個人打電話的戲。每一場打電話的戲都要從不同景別至少拍三到四遍,都要從頭到尾演,一個人沖著話筒,情緒飽滿,有憤怒有喜悅,有恐慌有無奈,自己在那兒一個人沖著話筒和窗戶嘮叨,十多天,最后一天吐了。

  北青報:你理解的曾可達是個怎樣的人物?在戲劇設置的歷史漩渦中處於怎樣的位置?

  董勇:曾可達就是一個忠誠的執行者,一個理想主義者,一個在國民黨危難時期想要把國民黨救活的鐵血救國會骨干。演的時候,根據我所了解到的資料,我想的更多的是曾可達這個人的立場、情懷,而不是他國民黨的身份。其實以曾可達的性格,他的忠誠度,無論他是什麼身份,在處理問題的時候都會用同樣的方式。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需要這樣的人。

  北青報:劉和平要求演員學習相關歷史,你為這個虛虛實實的角色做了哪些功課?

  董勇:上網搜了很多資料,包括國民黨歷史、國民黨黨章、當時少壯派的心願等。當我就劇中某一個具體問題跟劉和平探討提問時,劉和平老師就會從歷史開始講起,講幾個小時的歷史之后,還沒有說到我問的問題。后來我就明白了,這就是這個戲的風格。一件事情越往后發展、越讓你覺得就要撥雲見日的時候,突然就會繞開原來的主旨,由鋪墊到高潮都有,但就是這口氣永遠吊著你下不來。

  北青報:對曾可達有何遺憾?有觀眾評價武夫有余城府不足,你怎麼看?

  董勇:這個戲還是有遺憾的,這樣一個史詩型巨作,是需要對劇本有一個長時間的了解、探討和備課的。如果能夠更早介入這個戲,更早進入整個戲的創作過程,和編劇、導演有更多時間在一起探討,則會更好些。我對自己的評價是,沒有撒湯漏水,沒有將這個人物演的低於劇本。希望劉和平老師可以滿意。至於網友提出的武夫與城府一說,這部戲裡的人物都是有背景的幕前人物,說城府,誰能比肩蔣經國和蔣介石?所以我也不用去做沉思狀,曾可達要做的就是執行蔣經國的命令,堅決、堅定,至死不渝。

  文/本報記者 楊文杰

  劉燁:塑造一個游走在兩邊的騎士

  對於劉燁來說,“北平”是一個考驗。表面上,方孟敖這個男一號佔盡便宜,風光、有性格、招劇中女學生喜歡也招觀眾喜歡,但實際上,隨著劇情展開,濃縮於20集的崔中石、廖廖數場戲的孫秘書,左右搖擺的梁經綸,乃至因老戲骨而氣場強大的方步亭、何其滄、謝培東,一個個“配角”、“小人物”都躍然眼前過目不忘,然而能夠支撐“男一號”方孟敖的動作性、情節性、精彩性戲份卻並不強,如同拉開60集大戲洋洋洒洒的架子,期待中方孟敖的爆發點、代入感、高潮感卻遲遲不肯來臨。採訪劉燁,對於北平中的表現,他的第一句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這麼逗的性格拍嚴肅戲為難我了,還是《喜劇之王》裡的那句話,我是一名演員。”

  北青報:《北平無戰事》播出后,觀眾的反應是“講究”,拍攝中你有何”講究“的感受?

  劉燁:這戲確實太講究了,觀眾在劇中看到的景全都是實搭的,沒有一個找現成的,當時我也挺驚訝,怎麼一個戲那麼講究,而且哪兒不順就可以停一天兩天三天四天五天, 導演和創作團體真的是特別講究。

  北青報:如何把握好塑造方孟敖的度:太放,容易偶像化與整片風格不符;太收,會湮沒在眾多老戲骨的表演和光彩照人的眾多配角小人物裡?

  劉燁:方孟敖這個角色游走在兩邊,而且一直不承認也不否認,讓別人模棱兩可。劉老師在劇本裡寫了很多旁白,情景描寫和對人物內心描寫,一直說方孟敖特帥,站在那鷹眼一樣看著大家,眼睛如狼一樣,但是拍張臉,我又不能一會表現鷹,一會表現狼耳朵,我覺得這個挺難的,其實在裡面台詞並不是特別多,但是內心寫得洶涌澎湃﹔另外方孟敖一直在左和右之間不能表露太明顯,他也懷疑所有,但他不表露自己,一直壓著,壓著呢他又算是這個戲的主演,我覺得這也是一個難。

  北青報:劉和平說,他想要塑造的方孟敖是一個具有騎士精神的人,你怎麼理解他說這種現在中國人身上稀缺的騎士精神?

  劉燁:劉老師可能是說“現代缺失”吧,劉老師本身是教歷史的老師,或者他說的騎士精神是他自己文人特有的理想主義。我覺得這種東西現在看,大家首先想的都是利,我做這件事情得到什麼,失去什麼,但是騎士精神就是犧牲,絕對是大無畏。

  文/本報記者 楊文杰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