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家嶺楚墓出土戰國中晚期銅戈
考古人員在測繪遺址地形
在淅川和安陽,我們兩次目睹丹江庫區的出土文物。為籌備南水北調精品文物展,安陽博物館匯聚大批重要文物,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丹江庫區﹔淅川考古研究所整理基地,則是庫區文物的“家”,各支考古隊發掘的文物,放滿了架子,來自歷朝歷代的文物匯聚一堂,琳琅滿目。
南水北調庫區搶救性發掘從2005年開始,來自全國各地的近百家高等院校、文物科研單位進駐淅川,發掘文物點116處,對庫區5000多座古墓、1000余座房址、2000余處遺跡,以及古人類及古生物化石點、灰坑、窯穴、陶窯等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掘面積20余萬平方米,出土文物5萬余件。
這是一些了不起的數據。河南文物保護工作量,佔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文保總量的一半以上,而淅川一地,佔河南省工作量的47.2%。
這些數據,在外人看來可能是冰冷無趣的,但對於親歷考古工作的人來說,各種艱辛,甘苦自知。
在溝灣,在下寨,在全崗、下王崗、龍山崗、東溝長嶺和徐家嶺,遠離村落的野外,恍如遠古蠻荒之地,而有的發掘持續四五個寒暑。
“不要(把艱苦)全寫出來,不然沒人報考古專業了。”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調辦公室張志清主任半開玩笑地說,“考古充滿未知,這是其魅力之一。探索地層下未知領域的執著,讓考古隊員們堅持了下來。”
考古“魯濱遜”的艱難生活
柏台子遺址一般沉沒在水中,庫區水位下降時,才會露出水面,成為丹江中的一個島。島最大的時候,東西十來裡,南北五六裡。
修水庫前,柏台子上有個村庄,“文化大革命”時挖出過大銅器,村民砸了當銅賣,收購的人還說不值錢,銅不純。前些年,淅川文物工作者做調查時,發現上面有墓葬,因此確定為搶救性發掘點。
2008年5月初,庫區水位下降,南陽市考古所劉曉兵奉命帶考古隊上島。臨行前,他們做足了准備,帶著帳篷、鍋碗瓢盆、煤球等能想到的必備物資,但島上的艱難還是超出了他們的想象。
長期泡在水裡,這個島寸草不生,更沒有樹木,下雨時一片泥濘。安下營盤的第二天,丹江狂風暴雨驟起,扎帳篷的大釘被風拔起,帳篷頓時在風中狂飄。十一個人,四頂帳篷,誰也顧不上誰,各自墜著各自的。堅持半個多小時后,狂風才慢慢停止。
有了這個教訓,他們就找低窪背風的地方,重新扎營。隨著雨季的到來,丹江水不斷上漲,他們就不停搬家。一群人過起了現代魯濱遜的生活。
島上考古,不用鑽探,就能發現目標。水流長期沖刷,墓沒了封土,墓口露在外面,不搞考古的,也知道那是古墓。正因為這樣,這裡的墓葬被盜十分嚴重。
發現容易,但發掘卻十分困難。長期泡在水裡的土,十分脆,很容易塌方,重點發掘的一號墓,挖了五次,挖著挖著就塌了,最后也沒能發掘成功。
即便如此,劉曉兵也帶隊發掘了數十個戰國和漢代墓葬,發現一批銅器、玉器、陶器。其中不乏鏤空銅鏡、鳥篆文銅戈等精品。島的北段也發現一處屈家嶺文化遺址,“石網墜多得很,肯定不少人打魚為生。”劉曉兵說。
荒島上的發掘堅持了兩個多月,到7月23日,雨已連著下了七天,水位不斷上漲。考古隊被迫撤離。撤走時,小島還有幾百米長,幾十米寬,坐在船上,考古隊員們眼瞅著生活了兩個多月的小島慢慢沒入水中。
野外生涯如處古代荒漠
多年以來,庫區水位的漲落,都是淅川文物工作者牽挂的大事。“每當水位下落,都可能會有新的文物點和古墓露出來,盜墓賊很多,我們必須加強巡護,搶先發現,搶救性發掘。”淅川文廣新局局長劉建農說。
巡護工作由文物研究所李聰、馬安義等人負責,哪兒有發現,他們就在哪兒扎營發掘。這些地方,一般20裡內沒有人煙,經常隻能租船住。“沒電、沒電視,手機沒信號。”一進入工作模式,這些年輕人就遠離了現代社會。
枯水期剛好是很熱的時候,中午時分,野地裡四十多攝氏度,“除了喝水不困難,別的跟在沙漠裡一樣。”這時船上的溫度能達55攝氏度,他們隻有泡在水裡,套上游泳圈在水裡睡覺。
在何崗發掘時,工地上有一種蒼蠅一樣的蜂,說不清楚是什麼,多得很,不敢穿亮色的衣服,不然身上趴滿了。吃飯時,這虫子往碗裡飛,睡覺時,床單上一層,掃一掃才能躺下去。
最難的還是吃飯,買菜要到二三十裡外的集市去,隻能買干面條、土豆、洋蔥等耐放的食物,肉擱不住。張志清曾去看他們,李聰等人給他切西瓜,張志清說,“喝水可以,不吃你們的西瓜。我知道你們的西瓜來得太難了”。
新淹沒區水位變化挑戰文保
淅川既有恐龍蛋化石、古人類化石,也有內涵豐富的新石器時代遺存,還有極為豐富的楚文化遺存,近幾十年來,一向是考古重地。
淅川楚墓的發現,是因被水浸泡、沖刷,而后隨庫區水位消落暴露出來。而南水北調水庫大幅擴容,水位線達到海拔172米,將出現大面積的新淹沒區,而水位30米高差的反復漲落,也必將形成新的大面積的消落區,這將是對文物保護工作的新挑戰。
盡管南水北調文物保護工作得到高度重視,淅川庫區文物發掘點就有100多個,但考古有很大的不可預知性。在如此廣大的區域,仍可能有不少遺址和墓葬沒能得到發掘保護。如徐家嶺原本進行過發掘,本來這次沒有定位發掘點,因考古人員偶然前去,發現盜墓現象,才進行發掘,並發現了極為重要的文物。而一旦形成新的消落區,水位每年上漲下落,水流反復沖刷,一些沒有發現的文物點可能被沖刷出來。如果不能及時保護,令盜墓賊乘虛而入,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庫區周邊大量居民遷走,也給文物保護工作帶來變數。“過去每村都有保護員,發現盜墓跡象就給我們打電話。移民后,很多地方十裡八裡沒人煙,文物保護難度更加大。”淅川文廣新局局長劉建農說,“庫區道路不暢,范圍大,人員少,都給巡護工作帶來難度。”
策劃文體新聞中心執行首席記者姚偉實習生陳京文首席記者陳曉東記者閆化庄圖學術顧問張志清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