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的老戲台有望重新啟用,供普通游客賞樂。其實,演戲本是清宮的常例,故宮不僅有五個戲台,而且清代的帝后還有不少戲迷。從清中葉直到溥儀離開北京,故宮的京劇演出一直不斷。晚清年間,慈禧與慈安兩宮太后和光緒皇帝,都算得上戲迷中的極品。
京劇於清代中葉誕生在北京,它是各地官商送戲班為乾隆皇帝祝壽的馬屁大賽偶然結出的果實,揚州的徽商晉呈御覽的徽班滯留京城,又有漢調藝人加入,眾腔相諧,形成了京劇。像京劇這種在民間形成且美學趣味趨於草根的戲劇樣式,原本並無資格進入宮廷。然而,它們在北京城的影響越來越大,喜愛看戲的帝后終於也不想再裝白蓮花,京劇就夾雜在藝人進宮演出的昆曲中,慢慢有了在皇帝座前露面的機會,而且逐漸把昆曲擠到了邊緣,順便還把梆子也帶進了宮。於是,除了大型節慶宮裡還是不得不上演那些不太有人看的大戲,平時帝王后妃們的娛樂基本上為京劇壟斷。這戲一好看,帝后看戲的頻率也就越來越高,宮內那些設計精良的舞台就充分發揮了作用。故宮至今保留完好的幾個演劇場所,如暢音閣等,都足以讓我們回味當年老佛爺、光緒帝和群臣們看戲的情景。當然,太后和皇帝看戲是在看戲,大臣們陪帝后看戲卻不是件快樂的事,什麼時候可以笑,什麼時候應該喝彩,都要隨著帝后。於是,他們的眼睛大概是不能老盯著舞台的。還好,反正大臣們的位置都很偏,也不大看得清舞台上的表演。
清宮經常召宮外的著名藝人進宮表演,宮廷因其神秘,所以宮裡的八卦總是最令人感興趣。晚清年間社會上就經常流傳有關宮廷演劇的各種趣聞軼事,關於慈禧太后對譚鑫培的恩寵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她和楊小樓的私情則多半是捕風捉影的傳說。京梆兩下鍋的名藝人田際雲與光緒皇帝的交情,也傳得很邪乎,說的不是他們的基情(這個其實也可以有),而是說田際雲居然借演戲之機私藏武器,幫光緒皇帝送進宮裡。
京劇繁榮與宮廷演劇相表裡,在京劇不像當年那麼風光的今天,經常有人懷念清宮演劇的盛況,甚至明裡暗裡援引清代的例子說明領導重視戲曲才能繁榮,甚至衍生為隻要領導重視,戲曲就可以繁榮。但是人們往往忽略了一點,慈禧太后、光緒皇帝是以戲迷的姿態與身份看戲的,他們喜歡並且經常欣賞京劇。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對京劇的繁盛與傳播固然有其作用,然而,他們愛看的都是茶園裡市場演出的保留劇目,所要求於藝人的不是歌功頌德,而是他們在藝術上最精湛的拿手戲。清宮也有類似今天的國營劇團,官方的升平署下設太監們組成的“內學”也是演戲的。不過,帝后們知道內學是用來應付節慶例戲的,至於要感受表演藝術的魅力,還是得靠民間那些在演出市場中經歷了千錘百煉的優秀藝人。民國初年廢帝溥儀仍居住在故宮,每逢節慶或壽誕,也不時請優秀的藝人進宮演出,梅蘭芳、余叔岩等大師都無不以此為榮。
故宮留下很多與京劇相關的痕跡,可惜它們的關聯紐帶,自溥儀出宮后就戛然中斷。這根紐帶可以、也有必要重新接續。今天的故宮已經成為最熱鬧的旅游景點,中外游客在震驚於故宮建筑精美的同時,希望不久的將來就有機會在這裡看到精彩的京劇表演,豈非雙美齊具的美事? (傅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