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昉和黃幻飾演的現代青年。
《藍色骨頭》講述了兩代人的愛情故事,每一段都和搖滾密不可分。黃軒與倪虹潔飾演的父母一代。
《藍色骨頭》 75分
NO.469
觀影時間:2014年10月21日
觀影地點:國瑞城百老匯
觀影人數:15人
《藍色骨頭》是“中國搖滾之父”崔健的大銀幕處女作。這部作品自問世以來面臨著近乎兩極化的評價。作為一部文藝電影,目標受眾並不廣泛,文藝青年和搖滾青年對其贊譽有加,然而普通大眾卻對其表示無感。就像崔健在樂壇獨樹一幟的風格一樣,《藍色骨頭》身處在眾多爆米花電影之中,就天然地具備了某種特立獨行的氣質。作為一個跨界導演,崔健不可避免同時也是理所當然地將搖滾精神從音樂延伸到電影中。如果說曾經的音樂是他對搖滾赤裸裸的表白,那麼這部電影便是寫給搖滾一封委婉的情書。有些人從中看到了美,也有些人看到了真誠,也有很多人看不太懂。新京報觀影團組織觀眾欣賞了這部電影,觀眾平均打分為75分。
撰文/李程
故事 兩代人的青春與搖滾
影片立足於現代,從一個孩子的回憶視角切入父輩的情感糾葛,從而揭開一段看似滿擰的婚姻。作為這段感情的“產物”,主人公鐘華(尹昉飾演)是個身兼網絡寫手、地下搖滾歌手、專業黑客三重身份的都市人,勾搭上了一個沒出名的小歌手萌萌(黃幻飾演),同時她是老板的情人……這時他接到了多年沒有音訊的父親發來的郵包,在郵包裡竟然藏著一段在“文革”歲月中的淒婉故事……崔健對本片的總結是“一首歌,兩代人,三段故事,四種曲風”,現代的鐘華血管裡遺留下過去父母的印記,在他拯救回憶的時候,也拯救了自己。
片中將兩個時代彌合在一起的不是其他,正是搖滾。崔健的同名歌曲《藍色骨頭》貫穿始終。一直以來藐視自己出身的鐘華,最終成為了父母的驕傲﹔那個躲藏在墨鏡背后,深受嚴重記憶創傷的母親,終於摘掉鏡片,重新彈唱起惹禍上身的歌曲……正視曾經的自己是件多美好的事,無論多晚,都不會遲。影片中對於歷史的部分拍得更美。那個父輩的年代,詭譎而充滿了傳奇性。那時的故事永遠引人入勝,縱然存在殘酷、刻板,但總會帶給回憶者一種近似迷醉的激情。某種意義上,“過去”對於“現在”是一種莫名的情結,從中發現“現在”過於孱弱平凡的我們所沒有的澎湃。電影中當下的“孩子”鐘華無論是外貌、能力、堅守遠沒有曾經的父母出色。然而幸運的是,他至少延續了堅持的血脈,在這個萎靡的時代中,獲得了來自父輩力量的拯救。
拍攝 雙線敘事唯美而碎片化
影片採取兩條線索相互推進的表現方式,用現代視角帶出回憶的一條線索,從而達到歷史與現在的交相輝映。觀眾與主人公一樣帶著探尋的心去撥開歷史的迷霧,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拼湊起完整的事件。然而在剪輯方面,隻能說有些時候過於碎片化。太多的閃回和某些重復的回憶讓人感覺並不舒服。或許這是導演有意為之,但作為觀眾而言過多的跳戲會對整體的流暢性產生一定的影響。
最后說說影片的畫面。這部戲的鏡頭感非常棒!這很多要歸功於金牌攝影杜可風的把控,初執導筒的崔健也曾表達過“沒有杜可風,我不知道鏡頭該是什麼樣的”。由於跨越時間,影片在表現歷史印記時非常明顯,畫面的時代感和粗放的風格可以仿佛帶領觀眾直接穿越到五十年前。近乎真實的還原刻畫出曾經的殘酷和唯美,兩大時空交匯時,絲毫沒有違和感,猶如舞台劇一般美輪美奐。而外景拍攝的動感手法,將流動的水花呈現出澄澈透亮的特質,陽光的明媚幾乎觸手可及,對影片主題的表現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觀賞整部電影之后,觀眾的口碑呈現出兩極化的趨勢。我隻能說,用搖滾的音樂手段拍出來的電影,或許只是一次實驗,它浸透著崔健獨有的血液。一根藍色的傲骨,無論長在一個人的什麼部位,它都是那麼顯眼,顯眼得讓人想把它忽略。
■ 觀眾評語
●“文革”中的那段彈唱和獨舞美到極致!真正的力與美的結合!85分
●故事情節像是構成一次音樂演唱會主體的情境展示。
80分
●藝術性、美學上的層級都很強,雖然我不能完全解析影片所要表達的東西,但我能實實在在地感受到它的牛。78分
●現代戲孱弱、“文革”戲嬌柔。隻能說是一種態度的表述,但構不成一部電影。68分
●明白崔健要表達的意思,但太混亂,拖沓。65分
■ 老崔談電影
我覺得做電影它是一個團隊合作,做音樂是跟自己挑戰,兩個都難。做電影你要控制更大的局面﹔做音樂你自己跟自己交流,但是你會覺得你自己很難對付。這個過程當中是原諒自己還是放縱自己,每天都要去考慮。
任何一個導演在一部電影裡表達過多的個人意圖,我覺得都是一個失敗。因為電影的最主要的表達是美,而不是說教,它是一個故事。
電影是一種娛樂,我首先不覺得表達思想就要去侵犯它的娛樂性。口述:崔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