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邊勞動路有幾幢民國老建筑被高檔小區圍起來了,以前可以自由參觀,現在走不過去了。” 近日,記者得到了這樣一條消息。
為了辨別消息的真偽,錢江晚報記者前往現場進行探訪。發現這個“高檔小區”,正是本報5月曾經報道過的“西湖邊的隱秘豪宅”——柳浪東苑二期。當時網上一房一價的公示顯示,柳浪東苑二期最貴的一套房源建筑面積為340.12平方米,單價75928元/平方米,總價高達2582萬元。
站在小區東門的位置,也就是位於勞動路上的出入口,可以清楚地看到,小區裡面的確有三幢民國風格的老式建筑。
豪宅園中園
圈起三幢民國建筑
通往這三幢老式建筑的道路全部被小區的門崗所攔,當記者以游客身份提出近距離拍照留念時,柳浪東苑二期的物業並沒有放行。“小區是不允許外人進入的,這些老建筑也不是博物館,不能隨便參觀。”物業告訴記者,即便是想拍照留念,也要由老建筑的住戶或者小區的業主帶進去。
而當記者仔細觀察后發現,雖然這三幢老式建筑已被關進小區中,但並未與小區融為一體,兩者之間是有圍牆和大門阻斷的,看起來像被“圈養”起來一樣。
“要去這些老建筑,隻能從我們小區裡穿過,現在這些老房子也有住戶,給他們配了門禁卡,你們真要去裡面拍照,要聯系他們的。”面對記者的再次請求,物業依然沒有放行。“其實我們也是暫時代管,今后是否開一條路出來要等通知。”物業負責人說。
記者在柳浪東苑二期的規劃公示中看到,這三幢民國建筑作為“已建建筑”出現在規劃公示圖中,而該項目所在的荷花池頭R2地塊,2004年被杭州聯合房地產開發公司以協議出讓的方式拿到。難道在土地出讓時,這三幢老房子就已經被圈進了這宗地塊內?還是原本的拆遷計劃未實行?為此,記者聯系了杭州市房產聯合開發公司相關人士,但對方以出差為由拒絕了記者的採訪。
昔日“江南名巷”
如今已所剩無幾
這三幢老式建筑分別為雙劍樓(舊仁和村5號)、聞宅(舊仁和村6號)、可廬(舊仁和村9號),為民國時期建造的花園洋房。其中6號和9號被列入杭州市第一批歷史建筑保護名單,並在2013年,由杭州市房產聯合開發公司搬遷騰空住戶后負責實施修繕。
杭州老房子專家仲向平介紹說,勞動路一帶原本被稱作“江南名巷”,聚集了大量民國時期的建筑,由於當時居住了中國鐵路、電信、造橋等各行業的領軍人物,被稱為“中國工程師的搖籃”。
“仁和村原本有7幢民國洋樓,在開發房地產時拆掉了4幢,剩下了5號、6號和9號樓三幢。后來被列入歷史保護建筑,才得以保護留存。”仲向平略帶遺憾地說。經過多年的城市建設,昔日的“江南名巷”也拆的拆,舊的舊,原本的建筑風貌所剩無幾,說到這,仲向平深感惋惜。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杭房拆許字2006第037號《房屋拆遷許可証》批准拆遷人杭州市房地產聯合開發總公司,因荷花池頭R2組團地塊工程項目建設需要,對一批建筑進行拆遷,其中的拆遷對象正是仁和村的這些老建筑,而其中並未包含5號、6號、9號樓。
熟諳杭州老房子歷史的仲向平向記者講述了這三幢樓各自的故事,其中雙劍樓為個人產權,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期,浙江第一任郵電局長趙曾鈺設計並建造,並以春秋名劍“干將莫邪”的典故為其命名為“雙劍樓”。
老樓如今仍為趙家產業,由其代理人代為管理。記者在現場看到,雙劍樓目前仍有住戶居住在內。
而可廬為“中國燈泡之父”——著名實業家胡西園的故居,資料顯示解放后可廬歸浙江省公安廳所有,曾作為員工宿舍,而記者現場看到該建筑目前處於空置狀態。
另外一幢聞宅最早為聞積余所建,1947年轉賣給上海印刷商人王喬森,目前作為柳浪東苑二期的售樓處使用。
有紀念意義的老建筑
應該還之於民
說到這幾幢被“圈養”的老建筑,仲向平流露出遺憾之情。
他坦言,在房地產開發的過程中,多少會對歷史建筑進行一些破壞,多年來也有過不少例子。但在他看來,在開發房產的同時,最好能夠對歷史建筑的保護做一些舉措,讓這些歷史文化積澱得以留存。
仲向平說,目前連西湖邊的會所都要還之於民,打造大眾消費場所,對於這些具有歷史紀念價值的老房子,不應該被塵封在豪宅小區之中,而應該作為公共的資源,讓市民可以共享。
他說:“像雙劍樓這樣的老房子,經常會出現在一些旅游攻略裡面,作為杭州的特色建筑。如果有對老建筑感興趣的游客,跟著攻略來到現場,發現被拒之門外,這樣的體驗感就不太好了。”
仲向平還舉例說,在北京有很多老建筑合理利用的范例,例如宋慶齡故居,被打造成小型紀念館,也有工作人員在其中工作,游客也可以買票參觀。
“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互動,既能讓老房子物盡其用,又能讓熱愛這些歷史文化的人們能夠欣賞到老房子的魅力。”仲向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