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靜安雕塑公園,市民與雕塑親密接觸。 |
10月31日,首個世界城市日在上海舉辦。
前不久,有多場公共藝術的盛會在上海舉行:第三屆“上海靜安國際雕塑展”、第二屆國際公共藝術評選會、全球規模最大的跨國公共藝術活動“奔牛藝術展”……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們,正通過優秀案例,向公眾闡述其對“公共藝術”的理解。公共藝術正用獨特的方式,越來越深入地融入城市的生活。而越來越多的城市,也開始認真思考公共文化空間的特殊意義。
公共藝術是對社會現象的思考與提問
“看!有隻狐狸!”
一隻用麥秸制成的狐狸蹲坐在碩大的紅色集裝箱上,注視著林立的高樓、川流不息的街道。這是英國藝術家艾裡克斯·林斯勒的雕塑作品《城市狐狸》。
“不說再見,因為我們還會重逢。”
小鹿與女孩的擁抱告別被深情地定格,演繹著一場人與自然詩意的別離。幾乎每個在80后藝術家顏石林的這件銅雕前駐足的觀眾,都會輕聲誦讀出作品的名字。
這兩件作品,都陳列在靜安雕塑公園。
上海靜安區,黃金地段寸土寸金。坐落於此的靜安雕塑公園,低矮綠籬圍出的公共綠地周邊極不規整,像是從水泥森林中硬生生切出來的。低瀑、回廊、木椅和點綴其間的雕塑作品,給這片地區增添了些許文化氣息。
“城市雕塑,是讓你用不一樣的視角來看我們的城市。”策展人毛文採說。2014年上海靜安國際雕塑展就以“城市”為主題。“我們想傳遞對‘城市家園’的理解,重新發現城市的文化內涵,體現公眾對都市的認同意識。”
“公共藝術本身不是單純美化城市,它的創作不是被動式的,更多是對社會現象提出問題,認識問題,促進問題的解決。”獨立策展人、藝術評論家黃篤說,“思考與提問,是公共藝術之於城市的文化價值所在。”
在上海市城市雕塑委員會專家鄭佳矢看來,這正是城市發展的進步,“從早期的紀念性雕塑、標志性雕塑,到今天注重文化闡述的公共藝術,這個變化令人欣喜。”
“人們對公共藝術有逐步認識的過程。”靜安區規劃與土地管理局副局長蔡海駿說。在靜安,大約有50%的雕塑作品是在社區裡,且多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雕塑的復制,“你會看到羅馬柱、巴洛克式的浮雕等等,一些開發商對藝術熱情很高,但認識卻很淺。這也是我們為什麼堅持引進國際知名藝術家雕塑作品,做開放式雕塑展的重要原因。”
引進與交流,最終是為了創造出符合城市自身文化的公共藝術作品,給城市歷史注入新的意義。“公共藝術家需要感覺城市的脈搏,是對當下城市生活的解說。”英國Ikon畫廊總監喬納森·沃特斯金說。
“還記得淮海路上《打電話的少女》嗎?”鄭佳矢所說的這座雕塑,曾引發巨大轟動,它擺脫了以往英雄紀念碑式的城市雕塑模式——神情怡然的少女,裙角間飛揚著青春的靈動與活力,被人們稱為“天使般的少女”。“重要的是,雕塑不再是高高在上俯視人間,而是與人平等對話。”
公共藝術品質是城市文化軟實力
類似靜安雕塑公園這樣集中展示城市雕塑的地方,上海還有兩處。一處是上海城市雕塑藝術中心,另一處則是位於上海佘山附近的月湖雕塑公園。
除了專業的公共藝術展示場所,越來越多的公共藝術作品出現在上海綠地、街頭、地鐵。浦東世紀大道盡頭的日晷,南京路上的民俗人物,外灘百年發電廠的煙囪,徐匯濱江老工業碼頭的吊塔,法國雕塑家阿曼的《飛躍的馬》……“目前,上海大大小小的雕塑有3500多座,約有2000多座是2003年以后做的。”鄭佳矢說。
“公共藝術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它伴隨著城市轉型更新。”上海市規劃與國土資源管理局風貌處處長王林說,“早在19世紀末,美國芝加哥就提出‘城市美化運動’,並落實於1909年芝加哥規劃,以公共藝術為抓手的城市美化運動迅速發展,城市形象大為改善。今天,我們也意識到,公共藝術品質也是城市文化軟實力。”
早在2004年,上海就頒布了城市雕塑總體規劃,並在各區縣成立了城市雕塑委員會。《上海市城市雕塑總體規劃2004—2020》九易其稿,對上海的公共空間做了總體布局。根據規劃,到2020年,上海要建成重要城市景觀雕塑100座,城雕集中展示區域50片,以及包括居住區、工業企業及街頭雕塑小品在內的雕塑5000座,逐步形成若干座體現上海城市形象的標志性雕塑。
公共藝術並不隻會“燒錢”,也能帶來經濟效益
“我們很寂寞。”在上個月末舉辦的“2014靜安國際公共藝術峰會”上,關注公共藝術的民間投資者曹光燦說。近十年來,上海一直致力於通過城市規劃,推動公共藝術建設發展。但如何調動各方積極參與,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當前不少國家都有‘百分比藝術建筑’制度,也就是立法規定,公共工程建設總經費中要按照一定的比例設立藝術基金,支持公共藝術品建設。”鄭佳矢說,“我們有規劃,但沒有有效的制度。”
其實,公共藝術並不隻會“燒錢”,它同樣也能帶來經濟效益。多年來,毛文採的畫廊引進了不少海外公共藝術品,但這些藝術品要落戶上海,需繳納不菲的關稅。“為什麼不能把藝術家請進來,講述與這片土地相關的故事?”毛文採在奉賢區創建了公共藝術孵化基地,從孵化基地走出的公共藝術品,不僅成為上海的風景線,還出口到香港以及海外地區。
城市發展從公共藝術中所獲得的,也並非僅僅是精神收益。“公共藝術是城市現代化的一部分,與城市生活相融,可以塑造特色化的商業空間,改善城市環境。”韓國光州雙年展策展人尹晉燮說。
上海目前正在進行的一些公共藝術實踐也是如此,比如,楊樹浦發電廠的改造項目。楊樹浦發電廠建於1911年,曾是遠東最大的發電廠,有著中國電力工業搖籃的美譽。2011年,該廠停止發電。根據規劃,這裡將被改造為展覽館和歷史文化主題公園。
據了解,上海計劃於明年起定期舉辦“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活動。王林說:“我們期望能推動公共藝術和城市空間建設融為一體。”
《 人民日報 》( 2014年10月31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