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徐克《智取威虎山》票房破7億:這個時代仍需要英雄

2015年01月08日08:05    來源:文匯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徐克版《智取威虎山》票房破7億

淡出公眾記憶30多年之后,楊子榮智斗座山雕的故事再度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最新數據顯示,由徐克執導的3D電影《智取威虎山》在上映兩周之后票房突破7億元,成為賀歲檔目前為止最大的贏家﹔而在影迷雲集的豆瓣網和時光網上,該片也是近一年來少數評分超過7.5的影片之一。

就電影而言,徐克版的《智取威虎山》並不是一部神作。真正值得關注的,是這樣一部舊作新拍卻沒有對人物進行解構和顛覆的電影,為什麼在電影觀眾低齡化的今天受到如此普遍的歡迎。有學者表示,這一現象的最大價值,在於証明了今天這個時代仍然需要英雄﹔而用英雄來滋養民族心靈,在當下仍然是公眾對於文藝作品的要求。

不僅有英雄主義,還有對上一代苦難和犧牲的銘記

“智取威虎山”是小說《林海雪原》中的一段,講述我軍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一個故事:偵察英雄楊子榮假扮土匪打入威虎山,贏得座山雕的信任之后,與戰友們裡應外合,剿滅了頑匪。在徐克之前,這個紅色經典題材曾經被演繹過多個版本,最廣為人知的是由上海京劇院創排、童祥苓等人主演的京劇《智取威虎山》,曾經與《白毛女》《紅色娘子軍》《紅燈記》《沙家?》一同被樹為樣板戲。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厲震林坦言,當初聽說徐克將翻拍這個帶有鮮明時代印記的故事時,的確非常好奇。這當然與徐克的身份有關——“一個香港的、武俠片導演,會以什麼樣的視角詮釋樣板戲?”但更有對當下電影環境的考量:面對越來越年輕的主力消費群體,我們的電影創作者們有沒有勇氣把一位半個多世紀前的英雄還原在銀幕上,不矮化、不顛覆,也不質疑?這並不是杞人憂天,這些年來,觀眾沒少看到那些借還原真實人性為借口,把歷史上一些英雄人物降格以待的華語電影。

而3D版《智取威虎山》則是徐克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在厲震林看來,該片在核心價值取向上遵循了原著。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所副研究員張慧瑜也用“正面”來評價徐克對於人物的呈現:“這源自他從正面角度理解了那個時代的人們在那個時代所做出的人生選擇。所以,他既沒有用所謂人性化手段來處理座山雕這個負面人物,也沒有為了體現人物的豐富性而給楊子榮增加愛情戲。”張慧瑜尤其贊賞一頭一尾兩處現代情節的增加,赴美求學的韓庚擔負起了讓歷史與當下觀眾建立對話的職能,結尾處假想中的那頓團圓飯,則意圖讓今天的人們與歷史上的英雄實現精神互通。“可以說,這部影片裡不僅有英雄主義,還有對上一代苦難和犧牲的銘記﹔不是讓人遙望歷史,而是讓人理解歷史。”

尊重大眾對於經典價值觀的需求,是文藝作品的擔當

平心而論,徐克版的《智取威虎山》並不完美。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所研究員馬也說,相比於原著中的故事,該片在表現智取威虎山過程中的艱難與驚險上並不充分,從而影響了對人物的塑造。

所以,該片票房高企所傳遞出的信息,更值得我們關注。張慧瑜向記者表示,觀眾為這樣一部電影投票,說明在距離那段真實的歷史近70年后的今天,像楊子榮這樣的英雄仍然可以被當下的大眾所理解,楊子榮們的付出和犧牲是值得的。厲震林則表示,相比於西方國家,中國文藝作品有一個特別的功能,就是取代宗教來傳播倫理道德觀念。因此,文藝作品所創造的故事和人物必須高於生活,具有神聖性和感召性的特點。更何況對英雄的崇拜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古已有之的,中國人推崇君子文化,而英雄就是君子的一種。近年來,很多國產影視作品熱衷於惡搞歷史、矮化英雄,引起了很多人的擔憂。而此番英雄楊子榮重回大銀幕並受到熱捧,說明尊重、滿足和守護大眾對於經典價值觀的需求,在今天仍然應該是文藝作品的擔當。

(邵嶺)

(責編:陳苑、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