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秦漢祭祀祖先不焚香 敬神、祭鬼有不同(圖)

李遇

2015年03月06日11:01    來源:山西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秦漢祭祀祖先不焚香 敬神、祭鬼有不同(圖)

  哪怕放一杯水,也比光點三炷香來得實惠

  《楚漢傳奇》第10集,項梁、項羽、項伯叔侄三人初到會稽,剛安頓下來,項羽就拿出了他爺爺項燕的牌位,恭恭敬敬給上了三炷香——看看人家世代貴族,家教就是不一樣,什麼時候都不忘祖宗。然而,項羽上香?在真實的歷史中,恐怕是看不見這一幕的。

  不是吧,給天地、鬼神、祖先上香禮拜,這在我們的印象中,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問一百人,一百人都會告訴你,這是我們悠久的歷史傳統,但再細問問,悠久自何時呢,一百個裡會有九十個不知道。

  中國古人焚香的傳統那早得很,在西周時候,人們就燃燒香料來熏衣、驅虫、芬芳室內空氣了,西漢專門用來焚香的香爐已經精巧之極了,雕刻著奇禽瑞獸、山川湖海,以造型取自海上仙山博山而名為“博山爐”。焚香之時,煙霧繚繞,香氣彌漫,人身處其間如在仙境,和那時普遍的求仙求長生的思潮是種緊密的呼應。但也可知,這時候焚香,是人為了自己享受,可不是要供奉鬼神祖宗。

  祭祀用焚香,在古籍中所見,最早見成書於西晉時期,講述漢末三國事跡的《江表傳》,其中說東漢末期交州刺史張津“嘗著絳帕頭,鼓琴燒香,讀邪俗道書”。這兒的燒香是燒香以熏呢還是燒香禮拜呢,學者普遍認為是后一種,因為前邊還有“舍前聖典訓,廢漢家法律”的話,可見和中土是迥異的風俗。交州即現在越南北中部、中國兩廣以南一帶,東漢中后期,西域道路斷絕,印度來中國都要轉經這裡,自然佛教徒來華,也得從這兒過。恰恰,燒香禮拜,是佛教的禮儀,且意義重大,效用神奇。那位張津刺史,可能是較早的佛教徒,只是不為流俗所理解。

  東漢末年,也是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形成時期,道士們也借鑒了佛教的做法,同在《江表傳》裡,還說到琅琊道士於吉在建安五年(東漢末漢獻帝時)“立精舍,燒香讀道書”。隨著佛道兩教的深入傳播,他們的宗教形式也影響了世俗生活,久而久之,祭祀的時候,也就焚香了——只是在秦漢之際,是極不可能的。

  那麼,秦漢時的人祭祀祖先怎麼辦呢?總結了西周以來華夏民族社會制度、禮儀制度、風俗習慣的《禮記》的《祭義》中說,敬神的時候,要把牲血和腸間脂肪放在蕭篙上焚燒,祭鬼的時候,用黍稷,以及牲的肝、肺、首、心,加上兩瓶醛酒,再加上郁粵香酒,總之是熟食之類。項羽初來乍到,弄齊了不容易,但對祖宗來說,就是有啥吃啥,哪怕放一杯水,也比光點三炷香來得實惠。本報記者 李遇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