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報訊(首席記者 李澄)著名音樂家孟波因病醫治無效,於16日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99歲。
孟波主要作品有《犧牲已到最后關頭》、《高舉革命大旗》等,他還促成了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誕生。孟波原名孟綬曾,江蘇常州人。兒時孟波家附近有家澡堂,洗完澡的人們唱歌,給了他最初音樂啟蒙。13歲時,孟波隻身來到上海打工。抗日戰爭爆發后,他結識呂驥、冼星海等人,並成為上海歌曲協會主要成員。1936年,孟波與麥新編輯出版了當時最有影響的救亡歌曲集《大眾歌聲》、《新音樂叢刊》等。兩人合作創作的歌曲《犧牲已到最后關頭》傳遍大江南北。1938年,中山艦遭到日寇轟炸,官兵英勇就義前高唱的就是《犧牲已到最后關頭》,電影 《西安事變》、《血戰台兒庄》中也出現過這首歌。1940年春,孟波參加新四軍。在戰火紛飛的歲月中,孟波先后創作了 《反掃蕩》、《文化戰士之歌》、《我們的崗位在前哨》、《中華民族好兒女》以及《流浪者之歌》等歌曲。
昨天下午,記者撥通了著名作曲家何佔豪的電話,他對孟波的去世感到十分悲痛。對於孟波,何佔豪把自己當年創作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功勞歸於了這位老領導,“沒有孟波就沒有《梁祝》!何佔豪回憶說:1958年初秋,為向國慶10周年獻禮,上海音樂學院小提琴民族化實驗小組報送大煉鋼鐵、女民兵和還是四重奏的“小梁祝”3個題材給校黨委審查。時任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的孟波在表現愛情的“梁祝”旁打了勾。沒有他那麼一勾,就沒有《梁祝》。而當初稿完成審查時,孟波發現沒有“化蝶”的內容,何佔豪他們回答說:“新中國的青年不信封建迷信那一套。”而孟波則認為這是中國傳統藝術中浪漫主義的精華,與迷信無關。於是,又從蘇州昆曲團找到了化蝶主題的旋律。所以,何佔豪說:沒有孟波就沒有“化蝶”。何佔豪認為,“孟波是在那個浮夸的年代,還能夠堅持正確地貫徹執行黨的文藝政策的文藝界杰出的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