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笑林軼事:師傅馬季指點少唱多說 創作相聲出過車禍

2015年03月24日08:14    來源:京華時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笑林遺體告別儀式將於27日上午在八寶山舉行(圖)

圖為笑林資料圖。中新社發

3月23日,相聲演員苗阜微博透露同行相聲演員笑林去世。生於1956年的笑林去世時才59歲。隨后春晚總導演哈文轉發表示懷念,証實了這一消息。(資料圖)中新社發 駱文剛 攝 圖片來源:CNSPHOTO 笑林,原名趙學林,生於1956年,相聲演員,馬季的弟子。2007年任中國鐵路說唱團團長,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常委,北京青年聯合會副主席。法學碩士。國家一級演員。其在相聲表演中逼真的模仿,被稱之為“笑林廣播電台”而在中國大地上廣為流傳。代表作有《送春聯》、《咱也試一把》等。文字來源:人民網

3月23日凌晨2點,以《學播音》等節目被觀眾喜愛的相聲名家笑林因白血病在北京去世,終年59歲。得知笑林去世的消息后,六小齡童、苗阜等都表達了哀悼,有網友感慨:“笑林廣播電台”停止播音。與笑林合作30多年的搭檔李國盛接受京華時報採訪時表示,笑林的藝術經歷告訴青年相聲演員們“應該各盡所能,不要埋沒了自己的長處”。據悉,笑林遺體告別儀式將於3月27日上午10點,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舉行。

突發白血病震動曲藝界

昨天早晨,相聲演員苗阜在微博上發布了笑林老師去世的消息,哈文、李菁等人也轉發悼念。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笑林和李國盛這對黃金搭檔是當時最火的相聲組合之一,他們的《學播音》《隻要你過得比我好》《超級足球賽》等一批節目通過電視、廣播被觀眾所熟悉,笑林的去世也引起了不少網友的追憶。

笑林的兒子趙一楊,向外界証實了父親去世的消息。他透露,春節前父親因為發高燒去醫院檢查,沒想到大年初四檢查結果出來后是白血病。當時的情況比較危險,住進了ICU(重症監護室),之后經過治療脫離了危險期。前些天,精神狀態也有好轉,還回復了幾個問候短信。但是3月22日上午開始又突然高燒,因呼吸衰竭最終沒能搶救過來。

笑林的去世對很多喜歡他的觀眾來說很突然,北京相聲圈的不少人知道他近來身體不好,住院了。前不久,評書大家袁闊成先生去世時,前往悼念的姜昆等曲藝界人士也提到笑林的身體狀況不好,還在醫院的重症監護室治療。近期,多位曲藝界的同仁也曾想去探望,但因為笑林的身體狀況不允許,恐引起細菌感染,未能實現。

在網上,演員六小齡童、歌手孫悅,以及石小杰、高峰等小生演員也都發文悼念。石小杰寫道:“笑林年輕輕的就走了。前幾天就聽說他病重了,參加袁闊成先生追悼會時我還問李金斗現在怎麼樣?他說在重症監護室治療,沒想到短短幾天人就沒了。今天聽到消息后心情很難受,活著的人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名和利?身體好才是我們追求的。把一切看淡吧,願他一路走好,天國快樂。”

評述

李國盛(相聲名家)笑林沒有再找新搭檔

昨天,記者採訪了多位曲藝界人士,他們對笑林的去世感到很惋惜,在59歲的年齡就離開了,對曲藝界來說也是一大損失。今年76歲高齡的相聲名家李國盛與笑林搭檔三十多年,他近些年身體也不太好,昨天上午還正准備去辦入院手續,得知消息后立即趕往笑林家中。

李國盛對京華時報記者說:“80年代初,侯寶林先生退休了,我和笑林搭檔是組織安排、同行建議,也征求了我們倆的意願,是三方面的意思。”兩人一合作就是30多年,雖然年齡相差十幾歲,但是合作默契,為觀眾奉獻了幾十段相聲。笑林的模仿和歌唱尤為突出,被觀眾譽為“笑林廣播電台”。特別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兩人的演出十分火爆。

李國盛回憶,最后一次跟笑林登台是在2002年。

后來,李國盛身體不太好,年齡也大了,兩人就想把最好的藝術形象留在觀眾心中。笑林也沒有再找過新的搭檔,他更多的是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現在電視中,也常客串主持北京的不少曲藝專場,提攜后輩。問及笑林藝術道路對青年相聲演員有什麼啟發,李國盛稱笑林知道自己的長處在哪兒,“青年演員應該各盡所能,不要埋沒了自己的長處”。

李偉建(相聲名家)提攜相聲后輩不推辭

得知笑林去世的消息后,相聲名家李偉建也很悲痛。同為北京曲協副主席的他,稱自己是笑林的晚輩,“我從小是聽他和李國盛老師的節目長大的,那在我們北京曲藝團是一杆大旗,是劃時代的演員,就好比現在相聲界的郭德綱一樣火”。

李偉建回憶,大概上世紀90年代初曾在北京工人體育場聽過笑林和李國盛的演出。“他一張嘴觀眾就歡呼雀躍,掌聲雷動。我記得他們表演的是《拉茲之歌》,笑林老師唱的印度歌曲太像了,他長得也帥,很有女人緣,女觀眾鼓掌也很熱烈。”

李偉建的代表作品《咨詢熱線》創作時曾征詢過笑林的意見,一開始他和武賓心裡還不太有底,但笑林給了他們很多鼓勵。“他覺得我們倆的表演,外界看沒什麼,內行來說是有突破性的——甲和乙之間,沒什麼交流,而是通過第三方的語言來把這個故事說圓了。”

今年年初,為了推出北京相聲新秀李寅飛、葉蓬、董建春、李丁、陳印泉、侯振鵬等六名演員,李偉建曾邀請笑林去電視台做節目。他說:“這些孩子們的相聲再好,但是沒名氣,收視不好。我找到笑林老師,他說確實有事兒,但是聽完后覺得這個事兒更加重要,那邊要能找到替代的人,就來電視台錄像。”后來,李偉建才知道,笑林老師推掉的是一個收入兩三萬的活動,而去北京電視台提攜相聲新秀卻隻有一千塊錢勞務。“這些年,笑林老師平常說話不多,不像年輕那會兒,可是晚輩有什麼事兒需要他幫忙,他不推辭。”

李寬(青年相聲演員)笑林老師把握住了時代脈搏

青年相聲演員李寬說:“笑林老師是看著我們幾個長大的,我們內心跟他的感情很深。他的藝術道路,對我們青年演員來說有很多啟發。他當年作為一個創新的代表,對整個相聲界都有很大影響。他相聲裡的技巧,在那時往往不被傳統相聲演員推崇。他能劍走偏鋒,把一門功課發揮到極致,登上春晚舞台,走進千家萬戶。”

讓李寬印象深刻的是,前兩年在民族宮的一個青年相聲專場,笑林在后台對幾個青年演員說:“你們趕上了文藝的大好時代,應該把中國有底蘊的傳統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多思考怎麼在這個時代,把握時代的脈搏。”

李寬表示,現在的年輕人看那個時代笑林和李國盛表演的節目,可能會有點不屑一顧。但是在那個年代,流行歌曲非常火,笑林老師就是把握住了時代脈搏,把相聲通過新的形式推向大眾。“他和馬季先生一樣,為我們的傳統相聲注入了新的內容,展現了新的形式。”李寬現在也在經營“寬和茶園”的連鎖演出模式,所以特別能理解笑林老師當年走過的路。

軼事

馬季指點少唱多說

學唱這條路並非一帆風順,有人說笑林不是在說相聲,而是在獨唱,也有人說他是在以唱歌來表現自己。連他的師傅馬季,也當面對此進行過指點。馬季說:“你會唱,你能唱,唱的也不少了,不要再顯擺了,以后要少唱多說,調回頭在相聲基本功的‘說’上多下功夫。”

笑林點頭表示接受師傅的教誨,后來也表演過如《我是中國人》等不少以說為主的作品,但可能是由於先入為主的原因,觀眾津津樂道的始終還是笑林以學唱為主的段子。

《超級足球賽》是笑林和李國盛一段很特別的作品。它以笑林廣播電台為載體,為觀眾解說了一場別出心裁的“文藝杯”足球賽,相聲和小品演員組成笑星隊,對陣歌唱演員組成的歌唱隊。這個作品唱得巧,說得妙,而且當中出現的很多明星都為觀眾所熟悉,表演現場笑聲不絕。

創作相聲出過車禍

憑借一副好嗓子,笑林在表演中學唱過很多紅極一時的歌曲,比如《我的中國心》。他也挑戰過高難度的歌曲,比如意大利語版本《我的太陽》。笑林的演唱,有時候是一本正經、以假亂真的學唱,有時也修改歌詞進行歪唱,很多時候都能收到很好的現場效果。

根據自己的嗓音特點,笑林走上以唱為主的相聲表演之路,這讓當時的觀眾感到耳目一新,尤其得到年輕觀眾的青睞。上世紀80年代在創作《婚禮上的歌聲》期間,有一天笑林騎車出門買菜順便打瓶醬油。他一邊蹬車一邊想,如何把作品中丈母娘要大辦婚事,姑爺想說服丈母娘婚事從簡這一矛盾沖突用相聲的方式表達出來。如果採用簡單的說教,勢必引起人們的反感,也不符合青年觀眾的胃口。由於思路集中於此,笑林的自行車猛然撞上路旁一輛三輪車,車筐裡的西紅柿滾落滿地,醬油瓶子也摔碎了。笑林並沒有特別掃興,因為新的構思已經出現在頭腦中。在后來的作品中,他選用《哎喲媽媽》的曲調重新填詞來勸慰丈母娘,“哎喲丈母娘,您可不要對我生氣。哎喲丈母娘,您可不要對我生氣,您的姑爺工資隻有三十六塊七……”

京華時報記者田超

☆人物生平

笑林,生於1956年,相聲演員,自幼拜中國曲藝家劉司昌為師,學習山東快書,4歲開始舞台生涯。后拜相聲名家馬季為師,學習相聲。

1980年與李國盛合作,創作、表演相聲一百多段,多次獲得中國相聲大獎,並被評為中國最佳相聲搭檔。獲1981年全國曲藝匯演二等獎、1983年北京市中青年調演表演獎、1984年全國相聲評比二等獎。1995年獲“侯寶林金像獎”。其在相聲表演中逼真的模仿,被稱之為“笑林廣播電台”,而在中國大地上廣為流傳。

笑林曾多次登上央視春晚,曾在1987年春晚與李國盛合作相聲《學播音》,1989年與師勝杰、黃宏等合作小品《招聘》,1997年與李國盛一同表演了相聲《送春聯》。2001年,他與王平、尹卓林、趙保樂表演的相聲《咱也試一把》成為其春晚絕唱。2015年3月23日因白血病在北京去世。

☆主要作品(與李國盛搭檔)

改名

叫過幾個藝名李谷一說“笑林”能火

笑林雖然成名已久,但近些年很少接受媒體專訪。2010年年初,他曾參加北京電視台科教頻道《非常接觸》欄目的錄制,暢談自己的藝術人生。笑林原名叫趙學林,曾用名趙小林,還曾叫過趙別林、趙笑林,后來歌唱藝術家李谷一建議他改名叫“笑林”。

在笑林家的戶口上,原來寫的名字是趙學林,是家裡按照輩分排到的“學”字輩。他們家的兄弟姐妹,有的叫“趙學曼”,意思是學習趙一曼,有的叫“趙學蘭”,意思是學習劉胡蘭。可是后來趕上“批林批孔”了,人家說了,這都“批林”呢,你還叫“學林”,那算怎麼回事啊?不得已,改了名字叫趙小林,這個名字用了20多年,直到他被調到北京曲藝團。

沒想到北京相聲界還有一個叫趙小林的,不但3個字全一樣,而且連長相都差不多,還都戴眼鏡。為了跟另外那個趙小林區別一下,笑林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趙別林”,本以為這回踏實了,沒想到后邊又有新情況了。一位管政工的老師說了,年輕人,你也太狂了吧,還想跟卓別林套近乎,一番諷刺,笑林這臉上也挂不住了,干脆取了“趙小林”的諧音,叫“趙笑林”吧。

用這個名字演出了一個月之后,正好跟李谷一老師同台。笑林生前回憶說:“李老師跟我說,怎麼叫趙笑林啊,要改就徹底點把這個‘趙’給拿掉,就叫‘笑林’。她還跟我說,你知道韋唯嗎?原來叫張韋唯,我給她改的火了吧,你就叫‘笑林’,准得火。”

拜師

馬季說話就錄音4歲跟隨劉司昌

相聲界講究師承關系,笑林的師父是馬季先生。當年,他剛到北京曲藝團沒多久,就拜了馬季為師,此后也常登門向老師求教。20世紀80年代初,笑林曾創作過一個段子叫《我是中國人》。笑林把本子拿去給師父看,馬季的意見很明確:你應該用方言來表演,效果會更好。當然了,這個方言不能是完完全全的廣東話,那其他地方的觀眾就聽不懂了,最好是帶著廣東味兒的普通話。

就這樣,馬季說一句,笑林跟著學一句。怕自己記不住,笑林還專門拿來一台“磚頭式”錄音機,隻要馬季一說話,就按下錄音鍵。師徒倆這麼學著學著,轉眼就到了飯點了,還是沿襲以前的老規矩,留下吃“馬家餡餅”。不僅笑林一個學生,不少學生都吃過馬季先生親手做的“馬家餡餅”。

對於馬季老師的相聲藝術,笑林曾說,馬季傳授給他的是捕捉生活的方式和全身心投入的敬業精神。他記得最清楚的就是馬季說的,“演員走上舞台,就要像一隻上緊發條的鬧鐘,使出渾身的解數,也要把觀眾逗樂嘍。”所以,當笑林一走上舞台就想起老師這句話,哪怕是一場小型演出他也要全身心地去表演。

有些觀眾也許不知道,笑林最初學的是山東快書。他的啟蒙老師是曲藝表演藝術家劉司昌,笑林4歲起便跟劉老師學山東快書,當初登台時的一招一式全是劉老師教的,這種傳統的表演方式,為他以后從事相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李金斗回憶,笑林成名后一直對兩位老師很尊敬,也很照顧。

搭檔

讓李國盛“遷就”一合作就是30年

在上世紀80年代,笑林和李國盛同屬於中國鐵路文工團。李國盛比笑林出道早很多,他曾給相聲大師侯寶瑞捧哏。這對搭檔最初合作的時候,笑林才是20出頭的小伙子,李國盛已經是40多歲、表演經驗豐富的老演員了。

一開始笑林初出茅廬,對相聲完全不懂,再說他本來也不是學相聲的,就得經常跟李老師學習。要說經驗,那時候兩人都有,表演風格也敲定了,應該是大展拳腳的時候。但笑林回想起來,自己當年那麼快的工作節奏、演出節奏,李國盛老師可沒少遷就他,笑林常常感慨:“李老師當年真不容易!”

在近30年的時間裡,兩人合作了100多段相聲,包括《學播音》《笑星勸酒》《太擠了》《攀比》《朋友之歌》《送春聯》《攻擂》《超級足球賽》《美的旋律》《歌曲研究》《拉茲之歌》等,有些已成為經典。舞台上看著兩人說得熱鬧,實際上年齡相差20多歲。笑林曾說過一件往事,有一次演出觀眾問,“笑林,你和李國盛誰大啊?”當場沒把笑林鼻子給氣歪了。事實上,笑林僅僅比李老師的兒子大1歲。

進入20世紀,兩人同台合作的機會少了,李國盛年齡也大了,兩人也想把最好的藝術形象留在觀眾心中。笑林也一直沒有換搭檔,他說“怕對不起李老師”,為人很仗義。到了2007年,笑林主持了央視的《每日農經》欄目,有觀眾說他相聲演員當主持人是不務正業,也有人說他主持這個節目生動活潑有特色。

笑林曾經說過,農民朋友特別喜歡他,節目組每天接到的觀眾來信,有一多半是寄給他的。主持農經節目不能當外行,那時他滿腦子是微生物肥料、根瘤菌拌種等詞匯。從主持這個節目開始,他花了很多時間走到田間地頭和農民的家裡,真正深入到農民的生活中,積累了很多農村生活的素材,這對他的相聲創作也很有益處。近些年,笑林時常參加文聯、曲協組織的基層慰問演出活動,提攜后輩。

京華時報記者 田超 綜合整理報道

模仿是“笑林”最大優勢

“笑林廣播電台”永遠停止了播音。當年,人們曾通過這個特殊“電台”聽笑林模仿老播音員的主持,學唱流行歌曲《迪斯科皇后》,轉播別開生面的“文藝杯足球賽”。

笑林和李國盛一起合作表演過100多段相聲,廣大觀眾開始注意他們是從1987年的央視春晚。兩人表演的相聲《學播音》,雖然是一篇宣傳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音員的命題作文,但通過笑林惟妙惟肖的嗓音模仿,博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更重要的是,笑林從這個作品開始打出“笑林廣播電台”的招牌,而后這一“電台”也成為兩人表演的特色。每次表演笑林隻要用廣播腔說出“笑林廣播電台”的名字,立刻能收獲觀眾們會意的笑聲。

相聲“馬家軍”淡出舞台

近些年來,人們在相聲舞台上已經很少能見到笑林,倒是在《每日農經》節目中有時能看到他笑容可掬的樣子。從笑林的逐漸隱退,也多少折射出由馬季統領的相聲“馬家軍”多年以來的狀態。

這支馬家軍曾經名揚一時,以馬季為首,其他相聲演員都是他的徒弟,包括姜昆、趙炎、劉偉、馮鞏、笑林、黃宏、王謙祥、李增瑞、韓蘭成、常佩業等,足有20多人,可謂聲勢浩大。通過電視的放大效應,姜昆、趙炎、劉偉、馮鞏、笑林和黃宏等人多年參加春晚,迅速成為觀眾最熟悉的相聲演員。上世紀90年代央視的當紅節目《曲苑雜壇》,還專門為馬家軍舉行過相聲表演專場。

而今馬季離世已經將近十年,再看馬家軍的今昔不免讓人唏噓。馬季那樣的相聲領軍人物不再,其他人多已進入花甲之年,不管是創作還是表演,近年都鮮見有影響力的作品奉獻出來。

劇場相聲日漸主流

與此同時,這十年也是劇場相聲活躍發展的十年。相對於前述體制內藝術院團相聲現狀的不景氣,各地超脫於體制之外的相聲劇場,都在當地擁有不少忠實粉絲,有的團體比如德雲社更是在全國打響名氣。這些在劇場聲名鵲起的相聲演員,走了一條與馬家軍弟子們完全不同的道路。如果說馬家軍眾徒弟的成名是依靠電視自上而下而來,那麼這些劇場演員則是通過面對觀眾實打實地表演,自下而上地獲得關注。也正是由於參與這種更真實更鍛煉人才的表演,很多演員掌握了扎實的基本功,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風格,也更注重相聲的創作。

從2014年舉行的第七屆全國電視相聲大賽來看,一批年輕的相聲演員已經成長起來,很多人就來自各地的相聲劇場。他們的表演各具特色,一些作品也令人感到耳目一新,可以看出有的作品已經非常成熟,這也是演員們常年在劇場表演打磨的結果,所謂一遍拆洗一遍新。

中國人需要更多笑聲,古老的相聲需要創新,我們現在早已習以為常並奉為經典的馬三立、侯寶林和馬季的相聲,在當年很多也是不斷創新的結果。但這種創新並非對相聲創作和表演傳統規律的完全摒棄,不是為了求新而表演夸張、嘩眾取寵,不是簡單地往台詞中加入社會流行語。

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換舊人。真正的創新永遠是最難的,相聲創作需要知難而進的人。

(鄭捕頭)

(責編:陳苑、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