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祭祀、寒食、踏青、放風箏 古人今人清明過節大不同

2015年03月26日16:16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祭祀、寒食、踏青、放風箏 古人今人清明過節大不同

近來不少專家學者常常呼吁保護我們的傳統節日,不要讓“其他國家申遺了去”。但保護傳統該如何做?回歸傳統莫非就是回到古人過節的方式?在社會風氣、物質條件差異如此之大的今天,簡單的一句“回歸傳統”雖易,真正做到不易,讓我們且行且琢磨。又是一年清明時,不妨先看看古人今人都是怎樣過清明節的。

祭祀

“清明”從何而來?《歲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有清明掃墓祀祖的習俗。這一天,人們要扶老攜幼來到墓地,將酒食果品供祭親人墓前,然后焚化紙錢進行祭拜。白居易有《寒食野望吟》詩:“烏啼鵲躁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寫的正是清明節掃墓祭祀,緬懷先人,追悼亡靈的情景。而高翥《清明》一詩,對哀思逝者悲痛心情描繪則最為淒惻,詩雲:“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血淚染成紅杜鵑。日暮狐狸眠塚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隻有想不到,沒有買不到。這句商場流行語在時下清明祭品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除了鮮花等傳統祭祀用品,“洗衣機”“冰箱”“彩電”,個個不少,“名表”“豪車”“別墅”樣樣都有。火舞煙飛中,一件件外觀精美的紙質祭品化為灰燼。一輛做工精致的“豪車”以及電器,少則售價數十元,多則上百元﹔而“別墅”更為昂貴,價格最高可達千元以上。

祭奠活動成了擺譜比闊的“名利場”,活人物質條件提高,死人也跟著大大“享福”。這究竟是炫富還是求得心理安慰我們暫且不論,但老一輩剛死去的人和祖先若是在“地下相見”,彼此祭品差別如此之大,不知他們會作何感想?

踏青

踏青是古人過清明的一項重要內容,這足以讓生活在鋼筋混凝土世界裡的城裡人羨慕不已。歐陽修在《踏青詞》裡寫道:“南國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向今人展現出那時人們踏青所見到的春光。

陽春三月風光無限好,正是出游的好時節,厭倦了城市裡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開著小車道郊外踏青,想想是很愜意。但理想和現實的差距是:真實情況會是“一行白鷺上青天,我被堵在路中間”!高速路上堵著的車隊望呀望不到邊,折騰了幾個小時到達目的地后,仍會是“歡迎到郊外來看人”而后折返。

放風箏

放風箏是古人在清明節的傳統娛樂項目,人們不僅白天放風箏,夜間也放。夜間放風箏時會在拉線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稱為“神燈”。古人放風箏有講究,為的是放走晦氣,消災解難。古人會把自己害怕的各種災禍疾病都寫在風箏上面,然后等到風箏升到空中,立刻剪斷風箏線,讓它隨風而逝,這樣晦氣也被帶走了,這就是古人清明節的“斷鳶去晦”。這種習俗流行了很長時間,“斷鳶去晦”給了老祖宗們精神上的慰藉,心情也會變得愉悅起來。

有歌唱到:“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而一旦春光明媚,廣場上會聚著老老少少,空中一片“好風憑借力,送風箏讓青雲”的景象,大大小小、花樣繁多,欲與天公試比高。但這些風箏價格大都不菲,可不能像老祖宗那樣隨意地為“去晦”剪了去,得一一收回來下次接著用。若是斷了不知飛到哪裡,還會最終變成垃圾,如此看來這倒是件好事。

禁火寒食

由於清明節要禁火寒食,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后,將祭祀食品分吃。為了防止身體虛弱的人耐不住寒冷傷身,古人在清明提倡進行體育活動。清明節蕩秋千是傳統習俗,不僅黃口小兒蕩秋千,弱冠之年的青年、耳順之年的老人也蕩秋千。唐朝有詩《長安清明》:“紫陌亂嘶紅叱拔,綠楊高映畫秋千。”就描繪了清明蕩秋千的情景。

而現在清明節早已沒有了禁火寒食的講究,反倒是掃墓高峰時期,餐館會迎來吃客大軍,要吃請趕早,座位需預定。沒有了寒食禁令,體育活動也自然取消了,何況一些后人還是專門從外地回來,借掃墓之機親友團聚,吃飯娛樂等一系列活動過后也累得慌,還是各自回家洗洗睡了吧。

部分文字參考人民日報海外版《古人怎樣過清明節?》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