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歷史上的南京曾出現許多別名 究竟是為什麼?

2015年05月15日08:37    來源:揚子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建鄴、江寧、建康 南京的這些別名是怎麼來的?

  王導自畫像。資料圖

  板橋有路名叫新亭大街。

  隨著渡江南下的北方士族越來越多,司馬睿是喜憂參半。用《紅樓夢》裡王熙鳳的話來說:“大有大的難處”。北方人要爭寵,想后來居上,看不起南蠻子﹔南方人很憤怒:想騎到我頭上,也不看看在誰的地盤上。

  幸好有個盡心盡職的外交家王導,他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縱橫捭闔,周旋於皇族、南方、北方之間,穿針引線,讓這個三角形維持著穩定的狀態。

  王導忠心又有耐心

  第一、在皇族司馬睿面前,王導的角色是忠心耿耿、謙虛低調的大管家。

  公元313年,晉愍帝司馬鄴在西安即位,早就聽說王導的名聲,征他為吏部郎,王導沒有接受。他心中隻有司馬睿。

  王導總體治國方針是“清靜無為”,那就是與民休息、不折騰。常勸司馬睿減少開支,不搞形式主義,不要講排場,少搞點儀式,艱苦創業。司馬睿言聽計從,常常對王導說:你就是我的蕭何呀!

  王導從不居功,謹慎低調。司馬睿要給他高官、更多獎賞,王導都推辭不受。司馬睿對他越加尊重,朝野上下稱王導為“仲父”。

  第二、在江南大族面前,他的角色是推心置腹的朋友。

  他為了和南方人融為一體,刻苦學習吳儂軟語,這對一個北侉子來說,是很不容易的。他還屈尊向南方人求親。

  南方士族有個人叫陸玩,是東吳丞相陸遜的侄孫,王導請求和他結為婚姻之家。陸機、陸雲被殺后,陸家視北方為仇讎。陸玩冷冷地回王導:小土坡上長不了鬆柏這樣的大樹,香草和臭草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我陸玩雖然不才,道義上也不能開亂了倫常的先例。

  后來有一次,陸玩到王導那裡吃奶酪,回家后生了病。陸玩寫了一封信給王導,說:我是南方的人,差點成了北方的鬼。

  拿自己的熱臉貼對方的冷屁股,在自己眼裡,這是愛﹔在對方眼裡,這是煩﹔在別人眼裡,這是賤。

  但王導始終堅持走自己的路,對南方人一如既往地真心相待,不管別人說他煩還是說他賤。最后王導的路越走越寬,南方人無路可走,隻好和司馬氏合作。

  陸玩在東晉也做了官,一方面是因為性格謙和儒雅﹔另一方面,不願意再和王氏家族針鋒相對。

  王導是北方士族精神領袖

  第三、在北方士族面前,王導的角色是精神領袖。

  最出名的故事是“新亭對泣”。渡過長江的北方名士,遇到天氣晴朗的日子,經常一起到長江邊的新亭聚會,一邊欣賞美景一邊飲酒閑聊。一次,大名士周顗站在滔滔江水邊,遙望北方,無比傷感地說:風景沒有什麼不同,江山卻已經變色了。(“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

  大家一聽他的話,悲傷油然而起,不自覺地流下了眼淚。王導揮袖而起,神情嚴肅地說:現在正是國家困難的時候,我們應當共同效忠朝廷,光復中原,怎麼能像楚囚一樣相對哭泣呢?(“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

  大家聽到他滿滿正能量的話,頓時受到了鼓舞,嘆服不已,擦干了眼淚,向他謝過。

  新亭是在哪裡呢?有人認為就在今天的安德門菊花台一帶,石子崗上﹔有人認為在牛首山附近﹔還有人認為在板橋一帶,如今板橋有新亭大街的路名。

  北方南下的一個人叫溫嶠(另一種說法是桓彝),到了江南后,大失所望,對周顗說:因為中原太亂了,我才到南方來,沒想到這個朝廷力量太弱了,怎麼能維持下去啊。

  溫嶠后來見了王導,回來對周顗說:剛才見了江東的管夷吾(管仲字夷吾,也就是把王導比作管仲),我也不用再擔心了。

  正是在王導的盡心輔佐下,江東漸漸安定下來,成了天下大亂中的世外桃源,司馬睿也坐穩了位置。

  317年,也就是西晉滅亡后的次年,司馬睿自封為晉王。318年,晉愍帝司馬鄴被殺的消息傳到南方,司馬睿正式稱帝,史稱晉元帝,東晉拉開了帷幕。

  東吳時的建業被分成了三個縣

  司馬睿即位在今天的南京,當時叫建康。南京在東吳時稱為建業,為什麼又叫建康呢?這個名字的由來曲曲折折,根本原因是南京城的地位浮浮沉沉。

  西晉滅吳之后,對東吳都城建業的行政區劃作了調整。

  晉和東吳本來都有揚州,一個在江北(行政中心在壽春),一個在江南(行政中心在建業)。東吳滅亡后,兩個揚州合為一個揚州,行政中心設在建業,丹陽郡的行政中心也設在建業,丹陽郡包括今天的蘇南、皖南等一片。相當於省、市的行政中心都在建業。

  但西晉也擔心這裡有“王氣”,為了防止江東大族以建業為根據地死灰復燃,對這一地區採取了分割打壓的措施。

  第一、把丹陽郡切出去一半,大致上相當於切出了今天的安徽一帶,另設了宣城郡﹔

  第二、把建業又改名為秣陵,西晉朝廷還是不喜歡“建功立業”這個含義。

  第三、以秦淮河為界,南邊設秣陵縣,北邊設建鄴縣,相當於把“建業”改成了“建鄴”。

  第四、再把秣陵縣切成兩半,西南境新設臨江縣,后來改為江寧。有種傳說是晉武帝南巡到這裡時,慨嘆“外江無事,寧靜於此”,因此定名為江寧。

  看起來有點亂,概括就是:原來一個建業縣分成了三個縣:秦淮河以北是建鄴﹔秦淮河以南是秣陵、江寧。力量被分散。

  司馬睿和孫權一樣,把政治中心放在秦淮河以北。313年時,西晉的最后一任皇帝司馬鄴在長安即位,為了避諱,建鄴改名為建康。

  這就是南京幾個別名建鄴、江寧、建康的由來。

  東晉的都城還是在吳都舊址,但語言卻在悄悄變化,南京本來是吳語方言,因為北方人越來越多,成了南北方言的融合地。

  司馬睿終於坐穩了半壁江山,然而在登基那天,他做出一個舉動,驚呆了所有的大臣。 揚子晚報記者 楊民仆

  (雙休暫停,周一恢復)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