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周卓然(1904—1938),湖北鐘祥人。1925年秋,考入黃埔軍校第六期。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任第八戰區傅作義部騎兵第六軍第七師少將師長。曾率部參加大同、包頭、太原、五原等重大戰役。1938年8月,奉命西進增援潼關戰役,在風陵渡與日軍遭遇,激戰中犧牲。時年34歲。
1 考入黃埔學習毅然北上抗日
提起周卓然,在燦若星辰的抗戰群英榜上,也許算不得是將星閃耀的高光人物,介紹他生平事跡的文章少之又少,太原市檔案館提供的資料,主要是一篇《誓死抗日的騎兵少將》,各種介紹他的文章也基本源於此文。
但周卓然戎馬一生直至沃血疆場的兵種很特別,是騎兵。
騎兵,顧名思義是騎馬作戰軍隊,在漫長的人類戰爭史上,憑借機動能力和快速沖擊力,成為陸戰霸主。17世紀,紅衣大炮初露崢嶸,19世紀,機槍等連射武器橫掃一片,騎兵逐漸走向衰落,不再是戰場“大殺器”。但由於中國軍隊武器裝備較為落后,回溯民國歷史,騎兵在中國戰場上居然仍佔一席之地。
周卓然,1904年春出生在漢江東岸的鐘祥市豐樂鎮。他的父親經營“周恆興”雜貨店,生意興隆,家境殷實,是當地很有名氣的生意人。周卓然從小就受到了良好教育,開始覺得國家危難是外國列強及反動軍閥所致,欲改變國家積弱,必先驅除強虜。周卓然毅然棄商從戎,這個決定,不只是周門之幸,亦為國家之幸,商界少了一個老板,國家添了一驃驍將。
1925年秋,周卓然從一發小捎來的口信中得知,孫中山創辦的黃埔軍校在漢口招收學員,周卓然當即與新婚妻子李毓節商量報考。李毓節是宜城的大家閨秀,知書達理,焉能不懂丈夫報國心切,鼓勵他出去闖一闖。在漢口,周卓然順利通過考試,進入黃埔軍校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騎兵科學習。入軍校,如魚得水,文化和軍事素質在騎兵科名列前茅。在校期間,還參加北伐戰爭,榮立戰功受到嘉獎。
北伐征戰,大女兒出生,周卓然忙於南征北戰,給大女兒取名“繼南”,紀念他在廣州參加北伐。從黃埔畢業時,正值日本對中國虎視眈眈,不斷增兵東北,兩軍對壘,邊關告急。周卓然毅然北上,於1929年任國民革命軍騎兵第六軍第七師連長。
2 指揮騎兵惡戰連連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1933年,長城抗戰序幕揭開。周卓然義無返顧來到抗日前線跟隨傅作義將軍抗戰殺敵,奉命率部由綏遠出師東進,與日軍展開殊死搏斗,全體官兵抱定有我無敵、有敵無我的犧牲精神英勇抵抗,周卓然在作戰中負傷,被迫回后方養傷。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周卓然先后參加大同、包頭、太原、五原等戰役。由於對日作戰勇敢,周卓然被提升為傅作義麾下騎兵第六軍第七師少將師長。
放眼抗戰歷史,士兵越打越少,戰馬連日損耗,撤番撤編是很多騎兵部隊的走向。周卓然將軍指揮的騎兵師,隸屬傅作義部騎兵第六軍,該軍前身一部是西北軍所屬騎兵。1930年5月,西北軍騎兵部隊參加中原大戰,兵敗后西北軍騎兵被蔣介石改編為騎兵第三師。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騎兵第三師改稱為騎兵第七師。1937年10月,騎兵第七師與新編騎兵第四師合編為騎兵第六軍,下轄騎兵第七師、新編騎兵第四師。此后該軍在抗戰中惡戰連連,出於戰局全盤考慮,騎兵第六軍番號和所屬部隊兩度被裁減。
騎兵第六軍的境況,其實也是那時中國騎兵的一出夕陽晚照。全面抗戰前,國內尚能一戰的騎兵軍隊,主要集中在東北軍、晉綏軍、西北馬家軍,南京國民政府的嫡系部隊由廣東發家,長期隻控制華東五省和河南、湖北等地,大多水網密布或大山為阻,不好發展騎兵。蔣介石的中央軍在騎兵方面基本毫無基礎,有心整頓騎兵卻缺兵少將,更重要的是中央軍缺乏足量軍馬。民國初年,據估計中國隻有馬匹不超過500萬,其中適合做軍馬的健壯公馬不過七八十萬匹,到上世紀30年代初,內地馬匹平均身高降了近3厘米,個小力孱,甚至拉大炮的挽馬有時也靠騾子代勞,中國政府試圖引進外國優良種馬來改良品種,但想改良整個中國的馬種,豈是朝夕可待的事。隨著日寇入侵,東北淪陷,一直向內地上交軍馬的牧群,有的也投向日寇,1934年左右,中國軍馬的大部分來源被切斷。形勢嚴峻,裝備訓練都不盡如人意,中國軍隊擁有的是誓死報國的決心和無所畏懼的膽色。
軍馬則是日本陸軍中僅次於火器的重要兵器——而且是活兵器,日本陸軍師團編裝的兩個中心支柱就是人跟馬。
根據伊藤正德的《日本軍血戰史》記載,1937年前后在中國戰場上,侵華日軍的騎兵部隊還遠不止一個旅團。研究侵華日軍的戰斗序列可以發現,1937年“七·七事變”之前,日本駐中國的騎兵旅團有4個,騎兵聯隊25個。“七·七事變”后,騎兵集團(轄騎兵第1、第4旅團)由關東軍調任華北方面軍。騎兵旅團通常由兩個騎兵聯隊和一個騎炮聯隊編成。騎炮聯合,表面上看,仿佛強悍得很。
3 太原守城戰痛失左臂
1937年10月,忻口會戰開始。娘子關失守,太原告急,傅部奉命向太原集結。傅部主力不過兩個旅,雖訓練有素,有一定經驗,但幾個月來南北轉戰,傷亡過半,倉促中擴充的部分新兵又缺乏訓練。1937年11月6日,日軍第五師團進攻太原城郊,駐防城外的軍隊紛紛潰退,倚城野戰計劃完全落空,傅部陷於獨守孤城之境。7日,晉北和晉東日軍會合,在數十架飛機和數百門大炮及坦克掩護下,連續攻城。周卓然接到命令率部配合友軍增援主力部隊。通過兩晝夜血戰,擊潰日軍,傅作義率部突圍,撤至石樓一帶。太原守城之戰,掩護了衛立煌、孫連仲、王靖國等部安全轉移。
周卓然在這次戰斗中不幸被日軍炸彈的彈片擊中左臂,從馬上摔下,左臂粉碎性骨折被鋸掉,他再一次離開部隊到后方療養。
1938年春,周卓然傷愈,回到鐘祥探親,那是他最后一次與家人團聚,4天后就回到了戰場。臨走前他曾對妻子留言:“我四海為家,現在國難當頭,作為軍人我要保家衛國,不能在家照顧你們母女了。”他還將一塊從左臂中取出的彈片和一床帶血的軍毯交給妻子,要她好好收藏,說:“這些都是日軍侵華的罪証,你一定要保存好。”他離開家鄉時,特意將不滿15歲的小弟周科帶上抗日前線。
4 犧牲在山西埋葬於陝西
1938年春,日軍侵佔山西后,為了固華北、抑洛陽、窺西安,曾13次圍攻中條山,均未得逞。1938年秋,侵華日軍從華北、華東入侵華中地區,抗日形勢陡然吃緊。周卓然帶傷重返前線,一路上,語重心長地告誡小弟周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侵華日軍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大的敵人,我們中華兒女如果不積極參與抗戰,不僅國家要滅亡,偉大的中華民族也面臨著滅亡,隻有抗戰一條路才能挽救整個國家和中華民族的危亡。”
這回周卓然奉命率領騎兵第六軍第七師西進增援中條山,牽制日軍兵力。
潼關戰役激戰正酣,1938年8月28日,當周卓然奉命率領騎兵師奔赴潼關,行至黃河岸邊的山西芮城風陵渡鎮時與日軍遭遇。
日軍在飛機和大炮的掩護下,向周卓然堅守的陣地發起猛攻。戰斗打得十分殘酷,突然一發炮彈落在前線指揮戰斗的周卓然身邊爆炸。當時周卓然渾身鮮血直流,犧牲前一刻他仍指揮戰斗,對身邊戰士留下最后遺言:“給我狠狠地打,消滅這幫小日本鬼子。”這位浴血奮戰的抗日將領,犧牲在抗日戰斗的最前線,年僅34歲。
周科在抗日部隊和政府幫助下,將兄長周卓然的遺體埋葬在離風陵渡不遠的陝西省華陰縣。周卓然犧牲在山西,下葬於陝西。將軍忠魂,最后留在了黃河兩岸。1991年,周卓然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為革命烈士。
貫穿整個抗戰史,裝備訓練較差的中國騎兵表現出以死報國的大無畏氣概,揮戈向前,誓不瓦全,以血為墨,書寫了一幕幕泣天動地的英雄志,大概與熱播劇《亮劍》中的某些橋段頗為相似。反觀日寇騎兵,雖騎炮聯合,卻多是外強中干。日軍騎兵部隊在侵華戰場未見突出“戰績”,侵略我國東北之初,騎兵古賀聯隊即被我錦西抗日民團殲滅,一時成為笑談。
○鏈接
近年關於周卓然師長職務的爭議,最早出自居亦僑所著《跟隨蔣介石十二年》。內言“周卓然……先后擔任國民革命軍第六軍第七師的連長、營長、團長、副旅長、旅長,后來膺命出任七師師長”。鐘祥地方史志辦也持“騎兵第七師師長”一說。但是查軍事委員會銓敘廳編《各部隊主官姓名表》中,騎兵第七師歷任師長的記載並無周卓然其人。
據《軍政公報》記載,周卓然於1934年8月22日任騎兵第11旅第21團第2連上尉連長。據《國民政府公報》記載,周卓然於1937年7月2日任官陸軍騎兵少校。以此資歷,要在1937年8月到1938年夏陣亡這短短一年之之內,歷任“團長、副旅長、旅長”,乃至是師長,似乎有些困難。但記者查找的部分軍史資料上顯示,抗戰初期,戰場局面異常慘烈,中國軍隊將星隕落絕非罕事,部隊缺兵更缺將,火線提拔已是常態。專家判斷周卓然可能是臨危授命擔任師長,疏於文字記錄,倒也不奇怪。為國捐軀后,他的英雄事跡很快傳遍了中華大地,鼓舞了一大批抗日將士前赴后繼,完成先烈未竟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