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三件國寶級流失文物回家難 針灸銅人仍在俄羅斯

2015年07月16日07:54    來源:北京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三件國寶級流失文物回家難

“藏經洞”世紀恩怨

千年重啟 各路探險家趨之若?

敦煌,古稱“三危”,從漢代到隋唐,這個中國西北的小城,一直是東西方交流的重鎮,也是人文薈萃的絲路文化之邦。然而,從北宋開始,絲綢之路由陸路逐漸轉移到海路,敦煌開始衰落,中央王朝又在和少數民族的戰爭中實力大削,無暇西顧,這顆塞外明珠逐漸淪落到西夏手中。之后,幾百年朝代更替,敦煌也數易其主。明嘉靖年間,吐蕃佔領敦煌,明政府關閉嘉峪關。至此,敦煌曾經的繁華一去不復返,漸漸被人們遺忘。

本來這可能就是一個沒落邊陲小鎮的故事,卻因為20世紀初一個偶然的發現再次進入人們視野。沒錯,這就是“藏經洞”,現在的莫高窟第17窟。這個石洞,是西夏佔領敦煌之前,當地僧侶為避免寶藏被破壞而封存的。千年之后它的重新開啟,使當時世界最著名的探險家們趨之若?,紛紛不遠萬裡奔赴這個沙漠中的不毛之地,一門嶄新的學科——敦煌學也由此誕生。同時,一幕幕凝聚了世紀恩怨、令國人唏噓不已的文化悲劇也在莫高窟外的茫茫戈壁中上演。

萬裡交易 29箱經卷文書賣了幾百兩銀子

語文教科書中的《道士塔》,讓大多數人認識了一位似乎被釘上歷史恥辱柱的小人物——王圓?。我們姑且不論他的功過是非,隻談這位王道士在偶然發現藏經洞后,怎樣對待這些珍貴的石室遺書。最初,隻略讀過幾篇經文的王道士並不了解這一窟文物的價值,有些不知所措。但是,他也隱約覺得這是一洞寶貝,應該值些錢,而錢可以幫助自己完成重修莫高窟的計劃,以積攢功德。於是,王道士常領有錢的香客前來參觀,並根據布施的多少,酌情贈一兩卷經卷。后來,他也時不時挑選一些精美的絹畫和書法漂亮的寫經,送給縣裡和省城的官老爺。雖然個別有學識的官員略懂這些古董非同一般,曾動過運送至京城的念頭,怎奈時局混亂,運費又昂貴,最終也作罷。從上到下,沒有任何一個人拿這個偶然發現的洞窟當回事,王道士有些沮喪,隻好給這個洞裝了個木門,挂一把鐵鎖,等著識貨的人到來。

不知是幸或不幸,敦煌發現藏經洞的消息逐漸流傳開來,甚至穿過沙漠,穿過海洋,傳到了歐洲、日本和美國,傳到了那些蠢蠢欲動、在世界各地瘋狂尋寶的探險家耳中。王道士等的人也終於到來了,他們就是斯坦因、伯希和等人。

第一個出現在王道士面前的是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這是個出生在小商人家庭的猶太孩子,從小就對神秘的東方充滿興趣。上大學后,他先后在多所名校學習東方學和考古學,並數次前往中亞,進行考古探險。一次,他在新疆偶然聽說敦煌藏經洞的情況,萌發了極大的興趣,當即動身前往。當他穿越沙漠站到藏經洞前時,斯坦因無法抑制自己看到這一窟珍貴文物的欣喜之情,馬上提出向王道士購買。王道士最初還有些警覺,但斯坦因表示自己是追隨唐僧足跡來到敦煌朝聖的,並許諾要捐助一大筆錢用以修繕廟宇、實現功德,王道士被打動了。最后,雙方達成交易,斯坦因帶走了滿滿二十九箱經卷、文書、絹畫等文物,王道士則得到了數百兩銀子。

斯坦因這次探險的收獲,為他在西方世界贏得了極大贊譽,也讓更多人知悉遙遠東方的這座“寶窟”。隨后,法國的伯希和、日本的大谷光瑞、美國的華爾納等探險家紛至沓來,而他們幾乎每次都滿載而歸。

厄運再臨 國內余存文物下落不明

斯坦因、伯希和等人多少還稱得上學者,被他們帶走的文物,大多都完好無損地躺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研究所裡。某種程度上說,他們創立的敦煌學,讓這批文物即使遠在異域殊方,依然煥發出新生。然而,對那些仍留在中國的敦煌遺物而言,它們的災難才剛剛開始。

當時,在大部分文物被帶至海外、聲名斐然之后,國人自己也意識到藏經洞文物的價值所在。1910年,剩余經卷的一部分被簡陋包裝著運抵北京,收藏於當時的學部。這批劫后余存的敦煌遺物,本應被愈加小心翼翼地呵護,然而它們不幸遇到了李盛鐸、劉廷琛等人。這些卑劣的強盜,破壞、私吞這些寶藏,后來又為償還私債,將之轉賣給日本文物販子。他們的行為,比之於帶走文物用作學術研究的外國探險家們,惡劣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從此,這些珍貴的經卷就不見了蹤影,如今仍下落不明。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