皿方罍坎坷回歸
身首異處 陰差陽錯兩分離
1922年夏天,湖南桃源,一場暴雨過后,一個農民正心情愉悅地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他發現山間溝邊的地裡好像有些異樣,於是好奇地走過去挖了挖,鬆動的土壤中竟然露出一個黑乎乎、渾身布滿花紋的龐然大物。從未讀過書的鄉野村夫雖然不知道這是個啥,但他能看出那上邊的圖案裝飾實在漂亮,自覺應該是個寶貝,便趁沒人注意,偷偷將這玩意兒搬回了家。后來,也許是隔牆有耳,抑或是酒后失言,總之,桃源農民“撿到寶”的消息不脛而走,傳到了湖北一位石姓商人的耳中。這位石老板多年從事倒賣文物行當,憑著職業的敏感,他意識到這個古董肯定價值不菲,此乃自己大賺一筆的機會。於是,他當即起身,前往湖南暗中查訪,誰知一個月過去后,竟一無所獲。就在他喪失信心,准備放棄返程之時,天降大雨,他隨手敲開了一戶農家,請求避雨。善良的主人熱情地招待了他,主人的小兒子還好奇地湊上來和他聊天,一來二去,他得知,自己辛辛苦苦找尋的那件寶貝就在這間農房的二樓!經過再三懇求,主人終於同意他上樓一睹寶物真容。原本絕望的石老板在見到寶貝那一刻,滿眼是掩飾不住的興奮。他當場掏出四百塊銀元,表示願意購買。
石老板的異常,引起了主人大兒子的猜疑。他感覺到這個東西可能很值錢,便趁午餐之時取下它的蓋子,找他認識的最有學問的人——附近小學的鐘校長詢問詳情。鐘校長一見此蓋,也明白其非比尋常,立即出八百塊銀元將其留下,並吩咐大兒子盡快將器身送來。大兒子聽聞此言,狂喜著趕回家中。石老板見此,怕寶物落於他人之手,也顧不得蓋子了,匆忙抱起留下的器身奪門而逃。
這個被暴雨沖出、又被鐘校長和石老板爭搶的大家伙,就是商代晚期高級貴族皿氏家族所制造的一件大型酒器和禮器——皿方罍,曾被國際著名古董商吉賽爾譽為“方罍之王”。可惜,才重見天日沒多久,它就這樣被硬生生地分離,從此開始了身首異處、各自漂泊的傳奇經歷。
百年飄零 一存國內一存海外
鐘校長獲得寶物的消息很快就走漏了,當地駐軍長官一度派兵到其學校搜尋,幸未找到。鐘校長害怕罍蓋為自己招來禍患,便找到駐軍團長周磐,說願意將它捐獻出來,但求資助興學。周團長答應,此后罍蓋就一直留於他手中。1952年,周磐被捕,為立功贖罪獻出罍蓋,上繳給湖南省文管會。1956年,罍蓋被移交至湖南省博物館保存至今。
再說被石老板抱走的器身,在古董商人手中短暫停留后,就被賣到了國外。先是被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所擁有,因一直未能配上罍蓋,遂將其轉讓﹔后經盧芹齋、包爾祿等大收藏家之手,又被轉賣到英國﹔1961年,日本古董商淺野梅吉獲得皿方罍器身,其子淺野剛將其配以一春秋時代的方形器蓋,著錄於《中國金石陶瓷圖鑒》。隨后,皿方罍器身就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直到1992年,著名青銅器專家馬承源先生,偶然在日本友人新田棟一家中與它重逢。當時馬先生被這件器物的精美所震驚,便上前觀察。在讀了上面鐫刻的銘文后,他欣喜地發現,這就是消失多年的皿方罍器身!新田亦十分激動,他得知器蓋藏於湖南省博物館之后,曾欲出巨資捐贈一座陳列館並一品西周初期的器蓋,來換取皿方罍蓋,遭到湖南省博物館的拒絕。后來,新田家境衰落,委托佳士得公司拍賣皿方罍器身。中方聞信,籌資赴美准備購買。不料,一位法國買主以高於中方出價四倍的價錢舉牌,皿方罍器身隻好再次漂向大洋彼岸,錯失了一個回國的機會。當時的成交價為924.6萬美元,創下了中國青銅器拍賣價格的紀錄。
重返故鄉 百般努力終購回
2013年,皿方罍在香港再次現身,為佳士得公司來年對其在紐約的春拍做宣傳。人們的心不禁又為這件國寶揪懸起來:這次,它的新主人會是誰呢?它能不能回到國人手中?戲曲性的轉折發生在2014年3月19日,原定拍賣日的前一天,佳士得官方網站的拍賣目錄裡,皿方罍突然消失。同一天,一直在為皿方罍回家奔走游說的湖南收藏家譚國斌發布了一條朋友圈:“分離近一世紀的皿方罍終於就要身首合一,完罍歸湘,方罍之王即將重歸故裡。”原來,之前的五個月,湖南省博物館一直在積極努力促成洽購皿方罍,聯系了多家企業和收藏家,共同出資,最終在拍賣日前夕獲得了成功。
中國文物外流,多是侵略掠奪和走私盜賣的后果。這些流落他鄉的“孩子”,盡管有少部分“幸運兒”能像這次歸還的周代猛禽金首以及皿方罍器身一樣,在歷盡坎坷之后,得以重返祖國的懷抱。但它們中的大多數,如著名的《永樂大典》、圓明園鎏金佛塔、唐太宗“昭陵六駿”中的“颯露紫”和“拳毛騧”等,至今仍在遙遙期盼著回家之路。
本版文並供圖/雍宛涼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