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未捷 身中7彈壯烈殉國
1940年5月1日,日軍為了控制長江交通切斷通往重慶的運輸線,集結30萬大軍發動棗宜會戰。
張自忠此時、雖然被任命為第五戰區右翼兵團總司令,麾下增加了兩個集團軍和其他部隊,但是能夠指揮得動的,隻有自己的第33集團軍。張自忠親筆寫信給各師、團主官:“隻要敵來犯,兄即到河東與弟等共同去犧牲。願與諸弟共勉之。”
戰斗打響后,前線部隊傷亡慘重,張自忠焦急萬分。在給副總司令馮治安留下遺囑進一步表示了以死報國的決心之后,他帶領兩個團和1個特務營共二千余人,由宜城渡過襄河,一路疾進,於14日在方家集將日軍第13師團攔腰斬斷。日軍遂以優勢兵力對張部包圍夾攻,張自忠毫不畏縮,指揮部隊向人數比他多一倍半的日軍沖殺十余次,日軍死傷眾多。
但是,這幾天裡,張自忠部不僅人員傷亡較大,糧食和彈藥也得不到補充。日軍又得知他正在親自指揮,便增兵加緊包圍。激戰至16日拂曉,張自忠被迫退入南瓜店十裡長山。
戰斗越發慘烈,我方士兵大多犧牲。中午時分,張自忠的左肩中彈。下午2時,張自忠手下隻剩下數百官兵,身邊隻留下8名隨從。下午3時左右,日軍終於沖進我方陣地,火線之間,張自忠又中數彈,右胸部被子彈洞穿,噴出的熱血、濺到副官馬孝堂滿臉滿身。剛包完右胸傷口,日軍就一窩蜂、涌了上來。
當年的日軍、有資料記載著張自忠壯烈犧牲的場景:日軍第四隊一等兵藤岡是第一個沖到近前的。突然,從血泊中站起來一個身材高大的軍官,他那威嚴的目光竟然使藤岡立即止步,驚愕地愣在那裡。沖在后面的第三中隊長堂野隨即開槍,子彈打中了那軍官的頭部,但他仍然沒有倒下。清醒過來的藤岡端起刺刀,拼盡全身力氣、猛然刺去,那軍官的高大身軀終於轟然倒地。
馬孝堂跟隨張自忠到最后的一秒鐘,犧牲前,張自忠說:“我這樣,死得好……”這一年,張自忠年僅49歲。
F 毛澤東為他題挽詞“盡忠報國”
隨棗會戰雖然最終取得了大勝,但是中國卻永遠失去了張自忠。
張自忠犧牲后,他左胸兜裡有一支派克金筆,上面鐫刻著“張自忠”三個字。由此,日本軍官發現了躺在地上的人就是張自忠,隨即向張自忠遺體行了一個軍禮,日軍軍醫用酒精把張自忠的遺體擦洗干淨,殮入柏木棺材安葬。
張自忠將軍壯烈殉國的噩耗傳來,舉國痛悼。人們用各種方式,向這位愛國英雄表示敬意。
蔣介石驚聞張自忠殉國,立即下令第五戰區不惜一切代價奪回張自忠的遺體。
繼張自忠任第59軍軍長的黃維綱率部再渡襄河,與日軍激戰兩晝夜,付出了二百多人的傷亡,終於在方家集尋得英烈的墳墓。
5月23日,張自忠將軍的靈柩由10萬民眾護送,在宜昌上船,運往重慶。日軍飛機多次在宜昌上空盤旋,10萬宜昌人眼睜睜地看著敵機,無一人驚慌躲避,而日軍飛機也沒有轟炸。
靈柩送到重慶后,葬在北碚的梅花山。馮玉祥將軍在墓地周圍親手栽種了許多梅花,並親自為自己的老部下題寫“張上將自忠弟、千古藎忱不死”的題詞。延安也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毛澤東題寫了“盡忠報國”的挽詞。
張自忠殉國兩個多月后,夫人李慧敏才獲得這一噩耗,她沉痛地說:“張自忠為國家戰死疆場,我不難過。我雖然是一個婦女,也應當有份。”不久,她將家事交給張自忠的弟弟,自己絕食七日而死。
為紀念張自忠將軍,湖北省宜城縣曾一度改名為“自忠縣”。北平、天津、上海等一些大城市都命名了張自忠路。1941年5月,在南瓜店張自忠殉國的山頭建造了“張上將自忠殉國處”紀念碑,山下修建了兩千戰死十裡長山的官兵公墓。1982年4月16日,張自忠將軍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吳先斌 趙靜嫻
(本報特約專稿)
特約主持 孫小偉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