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寧區淳化街道有個耀華社區,其前身是“耀華鄉”。專家告訴記者,這是目前南京唯一一處以抗日烈士的名字命名的地名,紀念的是1944年在這裡犧牲的張耀華烈士。
日前,南京報業傳媒集團記者和3位小記者一起,在南京市地方志辦公室青年抗戰史學者胡卓然的帶領下,探訪張耀華烈士墓,了解烈士英勇的戰斗事跡。
在江寧東大門,狠狠打擊日偽軍
張耀華烈士墓位於淳化街道耀華社區一處農業生態園旁,已被公布為江寧區不可移動文物。尋訪當天氣溫很高,但小記者們絲毫不怕熱,認真地聽專家介紹張耀華烈士的事跡。
胡卓然介紹,張耀華是江蘇洪澤人,生於1915年,家境貧寒﹔從13歲起,他就帶著弟弟妹妹討飯,流落在南京一帶。1937年南京淪陷,張耀華聽說抗日的新四軍到了江北,就趕到江北參加了新四軍。
在新四軍隊伍裡,張耀華工作積極,戰斗勇敢,不久升任排長。后來,隨著部隊的調遣,他又被派到江寧縣赤山區負責地方武裝工作。
赤山位於江寧與句容交界處,因為山上的土石呈現赤紅色得名。抗日戰爭時期,作為江寧東大門的赤山一帶,一直是敵后軍民和日偽軍展開斗爭的戰場。
1940年5月,新四軍在赤山伏擊日軍打了個勝仗,一舉開辟了赤山地區抗日的大好局面。1941年江寧縣成立抗日民主政府,赤山地區成為抗日根據地的組成部分,抗日政權建設、對敵武裝斗爭如火如荼開展了起來。
胡卓然說,張耀華擔任的是赤山區軍事股股長,他也是犧牲在赤山的諸多英烈的代表人物之一。
西洋湖伏擊戰,繳獲天皇慰問品
張耀華作戰勇敢,有勇有謀,他領導赤山區大隊民兵,配合新四軍和縣武裝力量,割敵人電線,破壞公路橋梁,搞情報,抓漢奸,還多次組織突襲,狠狠打擊敵人。
“張耀華參加的那麼多戰斗中,以1943年8月的湖熟西洋湖伏擊戰最為出名。”胡卓然介紹,1943年8月,赤山抗日武裝得到情報,偽軍一個營將護送日本天皇慰問品經過西洋湖村。江寧縣軍事科長朱之生立刻帶著張耀華等人,到西洋湖觀察了地形,確定了伏擊地點。
隨后,張耀華帶著赤山區大隊的戰士們,配合新四軍四十六團一個連和江寧縣警衛連,冒著大雨,趕到伏擊地點。等偽軍開到,埋伏在公路旁山坡樹叢中的戰士們發動襲擊,機槍噴出火舌,手榴彈拋向敵人,敵人被打得暈頭轉向,狼狽逃竄。這次伏擊,共繳獲機槍3挺,步槍近百支,活捉了幾十個偽軍。日本天皇犒勞侵華日軍的慰問品也全部被繳獲。
胡村遇襲,掩護戰友英勇犧牲
胡卓然介紹,張耀華還是一位關心群眾的好干部,經常幫助駐地的農民兄弟干活。老百姓為此傳唱:“耀華大叔愛人民,同心去打鬼子兵”。
1944年4月6日,赤山區區長金昔明、軍事股長張耀華率領20余名戰士,在索墅以南、湖熟以東的胡村宿營。由於叛徒告密,4月7日下午,日偽軍百余人突然包圍了胡村。敵眾我寡的局面下,張耀華高喊:“我來掩護!事情緊急,你們快走,不要管我!”斷后掩護的張耀華,在激戰中打死1名日軍后,不幸被敵軍機槍擊中而犧牲。
胡卓然說,張耀華就安葬在他犧牲的地方,他的英名也被“鐫刻”在南京的土地上。1949年江寧解放后,人民政府在烈士戰斗和犧牲的地方設置了耀華鄉。耀華鄉后來歷經耀華生產大隊、耀華行政村、耀華社區的演變,但“耀華”兩字一直沒變,張耀華也一直被江寧人民所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