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1937年中日百萬大軍鏖戰淞滬:日軍傷亡約4萬人

田劍威

2015年08月07日17:42    來源:新民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1937年中日百萬大軍鏖戰淞滬:日軍傷亡約4萬人

  ■ 上海巷戰中的日軍

  ■ 中國軍隊依托街頭簡易工事抵抗日軍進攻

  ■ 在上海戰場遭受重創的日軍回國后舉行所謂“慰靈”儀式

  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日兩國精銳部隊在狹小的淞滬戰場上展開殊死搏斗。在這場時間長達三個月的大會戰中,中日雙方投入兵力約100萬人,其中日方投入約25萬人,中方投入兵力約75萬人。盡管戰役以中國軍隊被迫撤退告終,但中國軍民的浴血奮戰向侵略者展示了“縱使戰至一兵一槍,亦絕不終止抗戰”的全民族斗志。

  戰場態勢與軍事方略

  淞滬會戰的主戰場是縱橫幾百千米的三角地帶,三角形的北邊是長江,南邊是錢塘江和杭州灣,西邊則是太湖,再向西幾百千米就是國民政府首都南京。日軍編寫的《上海及南京附近兵要地志概說》稱:“該地區的溝渠河汊嚴重影響陸路交通,對作戰有極大牽制﹔地面缺乏掩蔽物,村落、竹林、墓地、河堤等均可作為攻防兩便的戰術據點。”總體來說,這一戰場位於交通要沖,且易攻難守。

  由於國民政府長期對日退讓,日本屢屢以極小代價侵佔中國大片領土,以至於在戰略上輕視中國。當1937年8月淞滬戰事爆發后,日軍下達的作戰命令隻有寥寥幾句:“一、向上海派遣上海派遣軍。二、上海派遣軍司令官要與海軍協同,殲滅上海附近之敵……”至於作戰要領,日軍大本營要求駐滬海兵隊(即海軍陸戰隊)進攻,同時從本土派遣兩個師團(不超過4萬人)增援,粉碎當面中國軍隊,切斷滬寧、滬杭鐵路,佔領上海及其以北地區,像之前盧溝橋事變一樣,僅用極少兵力奪取中國重要城市,瓦解中國軍民的抵抗意志。

  而以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抗戰講話為標志,國民政府下決心與日本全面開戰。實際上,早在盧溝橋事變爆發時,國民政府要員都提出應盡快消滅上海日軍,以免其策應華北日軍。根據1932年“1·28事變”后簽署的停戰協定,中國軍隊不能留在上海,隻能部署保安隊,可是日本卻能在上海部署數千人馬,對南京構成直接威脅。京滬警備司令張治中力陳對上海日軍必須“先發制人”,然而拖到7月底北平(今北京)淪陷,華北危急,蔣介石才同意實施《上海圍攻計劃》。8月11日夜,中國第87、88師官兵穿著保安隊制服進入日軍據點附近,次日市民出門時,發現周圍全是自己的隊伍,頓時歡呼雀躍,奔走相告。但在關鍵時刻,英美當局出面調停,蔣介石臨時變卦,推遲作戰時間,讓日軍獲得喘息之機。8月13日,當我軍尚在構筑工事之際,日軍率先攻擊,淞滬會戰就此打響。

  慘烈的反登陸戰

  淞滬會戰一爆發,蔣介石發出“把倭寇趕進黃浦江去”的豪言,中國軍隊也前赴后繼地向日佔區發起進攻,先是張治中率軍沿中路猛攻日軍虹口核心陣地,之后又由張發奎率右翼軍、陳誠率左翼軍共同夾擊日軍。日軍則沿虹口至楊樹浦一線設防,日本海軍陸戰隊和武裝僑民憑借100多處鋼筋水泥工事,在“出雲”號巡洋艦等艦艇支援下負隅頑抗。開戰頭十天,中國軍隊攻勢如潮,東端進逼江灣,西端進至華德路西,怎奈日軍經營多年,高樓大廈變成堅固據點,加之中國軍隊進攻先機已失,未能在援敵到來前殲滅上海日軍。

  當上海打得如火如荼之際,8月14日,日軍參謀本部向第3、11、14師團下達緊急動員令,8月15日,日本陸軍編組成以第3、11師團為主力的上海派遣軍(第14師團准備派往青島),8月19日委派鬆井石根出任派遣軍總司令。由於動員時間短,增援日軍基本沒有做任何登陸作戰的准備。

  叫囂“三周解決滬局”的鬆井石根命令第11師團在川沙鎮登陸,第3師團在吳淞附近登陸,盡管他已得到中國軍隊布防密度達到飽和的情報,日軍必將面臨激烈的抵抗,但鬆井認為中國軍隊戰斗力脆弱,可以輕易克服。8月23日3時,日軍第3師團從吳淞口大舉登陸,中國軍隊並不像鬆井預想的那樣一觸即潰,而是在炮火掩護下對登陸地點展開反復爭奪,日本《第3師團戰史》記載:“嚴格意義上看,吳淞登陸是失敗的,……在登陸首日,我軍登陸場不過在距鐵道棧橋以西1500米,以南500米的狹小范圍內。”

  同一天在川沙河口至瀏河鎮一線登陸的日軍第11師團也沒討到多少便宜,中國軍隊不斷實施反突擊,使其在隨后一周裡始終處於被包圍狀態。日本《上海派遣軍作戰日志》記載,為避免中國軍隊夜襲和友軍誤擊,第11師團“將當地婦女兒童悉數殺死以策安全”。

  羅店陣地易手12次

  日軍登陸后的進攻重點放在中國軍隊左翼,特別是羅店。那裡交通便捷,向西直抵滬寧鐵路,向東面向長江,向北可至太倉。可以說,誰佔領羅店,就掌握淞滬戰場主動權。

  進攻羅店的日軍第11師團是日本甲種常備師團,兵力和裝備都很雄厚。而為了抵擋日軍,中國先后投入第11、98、67、16、54、1、78、14師等精銳部隊。中國軍隊之所以投入如此多的部隊,是因為重火力與日軍相差甚遠,隻能以人力來對抗日軍優勢火力。

  在為期一個月的作戰中,盡管日軍攻勢凶狠,又得到優勢炮火支援,但在中國軍隊頑強抵抗之下進展緩慢,有時候一天隻能推進數米。中國軍隊也傷亡巨大,往往一個營僅交戰半天就傷亡殆盡,即便如此,中國軍隊仍然死戰不退。9月26日晨,日軍突破中國軍隊一線陣地,第201旅旅長蔡炳炎緊急率部“堵口”,他訓示全旅官兵:“誓與陣地共存亡,前進者生,后退者死,不得畏避!”在他的帶頭沖鋒下,官兵們殺向日軍。激戰中,蔡炳炎不幸犧牲,而羅店陣地終於保住了。

  據統計,羅店前后易手達12次之多,日軍第11師團傷亡近萬人,不得不送回日本休整,而中國軍隊的傷亡則高達3萬余人。戰后的羅店沒有一處完整的房屋,這裡也被人們稱為“血肉磨坊”。

  無盡的消耗戰

  中國軍隊的抵抗強度大大超過鬆井石根的估計,鑒於戰事進展緩慢,鬆井隻好不斷向國內請求增兵。到10月初,日軍投入淞滬戰場的兵力增至10多萬,出動軍艦及征用商船100余艘,佔日本全國海軍艦艇的三分之一﹔出動飛機近300架,佔日軍航空兵的10%。

  按照日軍下一步作戰計劃,要向南進攻大場鎮,進而切斷中國軍隊與公共租界的聯系。但中國軍隊依托陣地頑強抵抗,並不斷反擊。事實上,雙方在上海市區外圍進行著相當於一戰水平的陣地戰,兩軍相互用火炮、機槍壓制對方工事,然后通過“對壕”戰術(即挖掘“Z”字形塹壕)推進。這一階段作戰正是日軍損失最大的階段,像《日本第9師團作戰概要》記載,該師團從參戰到進抵蘇州河,已有3833人戰死,8527人受傷。

  10月20日,日本組建第10軍,打算在上海戰線背后的杭州灣登陸,包抄中國軍隊。同時,日本華北方面軍的第16師團也轉隸上海前線,使淞滬戰場的日軍兵力達到25萬人。

  10月27日,日軍向上海市區的中國軍隊重要陣地——四行倉庫發起攻擊,中國第524團團副謝晉元率400余人(對外稱“八百壯士”)沉著應戰,連續打退敵人多次進攻。惱羞成怒的日軍以坦克引導步兵沖鋒,企圖沖開倉庫大門,危急關頭,敢死隊員陳樹生全身纏滿手榴彈,從五樓窗口縱身躍下,與日軍同歸於盡。謝晉元部與日軍激戰四晝夜,斃敵240余名,最終在外界斡旋下於10月31日夜退入公共租界。“八百壯士”的英勇事跡震懾了日軍,振奮了全國人心,被譽為抗日奇跡。

  杭州灣登陸終結戰事

  11月5日,日軍第10軍在杭州灣北岸登陸,迅速向中國軍隊的背后迫近,8日陷金山,並向昆山進攻。這樣一來,日軍對上海形成南北夾擊之勢,國民政府隻好下令全線后撤。11月10日,日軍向上海市區發動總攻。11日,中國軍隊撤出上海。12日,日軍佔領了除租界以外的上海市區,日軍總司令鬆井石根狂妄地叫囂:“日本已成上海之主人翁!”

  需要強調的是,就在日軍奪取上海后的11月18日,日本政府鑒於中國戰事難以在短期內結束,宣布成立戰爭大本營,統一指揮陸海軍,這表明日本戰時體制大體形成,負責為整個戰事提供保障。從某種程度上看,這標志著日本無可奈何地掉進自己曾經竭力回避的全面戰爭泥潭。

  淞滬會戰:中國的得與失

  淞滬會戰,日軍傷亡約4萬人,中國軍隊傷亡約25萬人。盡管中國軍隊付出巨大代價,但打破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速戰速決計劃,此后八年間,日本陷入泥沼般的持久戰中不能自拔,最終被中國人民徹底擊敗。而在淞滬會戰期間,從上海內遷的工廠又為中國堅持長期抗戰起到重大作用。

  當然,從軍事角度看,中國軍隊以三倍於敵的兵力苦戰三個月,終究未能守住上海,這其中也有不少值得后人反思的地方。

  首先,中國軍隊看似精銳盡出,但戰術素養方面尚存短板。會戰初期,日軍在滬兵力不過4000人,重武器也不多,而國民政府投入最精銳的陸海空三軍,理應具有壓倒性優勢,可是中國軍隊首次多軍兵種協同作戰效果不佳,坦克在無步兵伴隨的情況被日軍擊毀,而步兵攻堅又得不到炮兵掩護,甚至出現一個營擠在一條街內,被日軍堵住街口全部打死的悲劇。國民黨將領陳誠回顧上海“圍攻不勝”的教訓時,承認“以五師之眾,對數千敵陸戰隊實行攻擊,竟未能奏效,實在是當時部署種種不當的緣故”。

  其次,在戰事相持階段,中國軍隊分散在各自防區死打硬拼,隻注重正面防御,忽視側翼安全,而日軍卻通過側后迂回,屢屢得手。另外,上海地處長江下游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基本無險可守,水網地帶的工事全系泥土堆砌,大雨一沖,炮火一轟,全部坍塌。中國軍隊不得不搬運鋼板、沙袋加固工事,可是厚重的鋼板每塊需20人才能抬動,不僅運輸困難,固定支撐也不容易,加上白天日軍空襲猛烈,全靠夜間搶修工事,時間倉促難以奏效。因此,在羅店、大場等地的血戰中,中國軍人更多是以肉體對鋼鐵的拼殺,僵化的戰法、落后的武器,使中國軍隊付出本不應該的巨大傷亡代價。

  最后,隨著淞滬會戰規模的擴大,國民政府的指揮控制能力逐漸失靈,令前線部隊無所適從。會戰中后期,國民黨軍事當局缺乏全盤計劃,連一些參戰將領都承認:“打到哪兒,算到哪兒,哪能取勝?”特別是在會戰最后階段,中國軍隊的撤退行動缺乏必要的組織性。眾所周知,為了保存軍力,待機破敵,實行有計劃、有步驟的戰略退卻不但是允許的,而且是必要的。但退卻絕不是潰逃,可是淞滬會戰最后一幕實際是中國軍隊的無序撤退,連第88師這樣的國民黨嫡系部隊都未接到后退命令,只是看見友軍紛紛向后移動,經與友軍聯絡才知道上面下達了總退卻令,難怪師長孫元良抱怨“措手不及……感到十分狼狽”。

  總之,規模空前的淞滬會戰,中國軍民狠狠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但也留下了許許多多血的教訓,值得后人警醒!  田劍威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