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借《封神演義》,姜子牙被民間廣為傳頌,成為亦人亦神、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那麼,在學術的層面上,“太公文化”有什麼樣的內涵和現實意義?
8月7日至9日,“首屆中華姜姓源流暨太公文化學術研討會”在鄭州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復旦大學、河南大學、鄭州大學、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等單位的文史專家及各地姜姓宗親代表近80人參加了會議。
圍繞中華姜姓源流、太公生平形象、太公精神文化等議題,與會者展開討論,達成一些重要共識。
姜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因炎帝神農氏居於姜水而得姓。由姜姓分衍出來的姓氏很多,如齊、許、申、呂、崔、盧、丁、方、雷、邱、賀、謝、章等大姓。姜太公是姜姓旗幟性人物,中國古代杰出的謀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對后世影響深遠,被尊為“百家宗師”“兵家之祖”“謀聖”。
關於姜太公故裡所在地,說法很多,有冀州說、許州說、南陽說、淄博說、西羌說、日照說、衛輝說等,綜合文獻考察,與會者認為衛輝說証據最為充分。
姜姓代表姜程譯認為,根親文化是傳統文化精髓之一,此次學術會議,對促進全球姜姓統一認識、增強凝聚力有積極意義,為編修族譜奠定了基礎。
此次會議由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中原文化研究中心、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主辦,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姜姓委員會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