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歲老兵袁代啟追憶“小米加步槍”抗戰經歷
【老兵檔案】
袁代啟,男,中共黨員,生於1929年12月,北京市順義區李橋鎮堡子村人。1945年年初,袁代啟參加順義游擊大隊,后並入三通順聯合縣的縣支隊,后期再次整編,屬冀東軍區14軍區分區。1947年入黨。解放戰爭時期參與過遼沈戰役、平津戰役。退伍后曾在北京市市政工作,后精簡退職,回到村中務農。
【老兵經歷】
耳聞目睹百姓受苦
“遍地都是日本的炮樓子,我們這個村子沒有,周圍幾個村全有。”雖然時隔幾十年,袁代啟依然記得當年的情況,“有個村子建了五個炮樓,正中間一個住的日本兵,四個角上住的是警衛隊。”袁代啟說,建炮樓時老百姓不但不敢抱怨,還得幫著干。“那時候給地主扛小活,讓我給李橋那炮樓運過磚。都是老百姓干活,旁邊有日本兵和警衛隊看著,端著槍拿著鞭子,動作慢了他就抽。”
袁代啟還記得,日本人不時進到村子裡鎮壓老百姓,“他們穿著黃色的軍裝,老百姓看見就跑,偽堡長點頭哈腰地伺候著,大吃大喝。他們把老百姓圍起來,有個翻譯講著皇軍是給老百姓辦好事的那一套,我們就聽著不說話,其實就是征糧、討伐。”老人告訴北京晨報記者,聽說幾裡地外的村子裡,日本人把老百姓綁在板凳上灌辣椒水,“不聽話他們就拿刺刀挑了你。最苦的就是老百姓了。”老人邊說邊搖頭,當年的磨難難以忘懷。
不想受氣去當八路
袁代啟剛剛記事的時候,在馮玉祥手下當過兵的大哥回到家中。“他幾乎不講當兵的事,我就是知道他當過兵。我那時才多大,沒想過說有一天自己要當兵,能不受氣、吃飽飯就行了。”
16歲那年,一起給地主干活的幾個小伙伴聚在一起,有人提到,“河東有八路,咱也去當八路吧”。老人說他當時特別願意去,“不想再在地主這裡受氣了,當八路去,我打小就沒穿過鞋,什麼生啊死啊根本沒想。”就這樣,袁代啟跟幾個小伙伴一拍即合,到潮白河東邊開始了當兵生涯。“家裡不知道,偷著過去的。”
袁代啟向記者介紹,那時他加入的是順義縣游擊大隊,當時隊裡就幾十人,條件比較艱苦。“給了我一件灰褂子穿,沒有槍,背幾個手榴彈和大地雷。”老人很坦誠地說,當時大隊不成規模,大仗打不了,“去鐵路或者汽車道上埋地雷,然后躲一旁等日本人來了拉弦。要是沒用上,就得把地雷起出來,不能留在那裡。我都干過,好埋不好起,危險啊。”問起有沒有炸到日本鬼子,老人不好意思地搖搖頭,“那時候消息不靈通,沒等對地方。”
“小米加步槍”端炮樓
袁代啟說,加入游擊隊不久,他們的隊伍就並入順義、三河、通縣三地組成的三通順聯合縣,成為縣支隊。“人多了,有二百來人,活動的范圍也大了,去了不少地方打游擊。打過東壩的炮樓,游擊區沒有炮,不缺手榴彈和地雷,就摸上炮樓扔手榴彈。到后來打俸伯的炮樓時條件好了些,我拿的是九九式步槍,部隊用了一夜的時間拿下炮樓,還俘虜了不少敵人。”
每每形容抗擊日軍時,總要用到“小米加步槍”這個詞,袁代啟說當時就是這樣。“小米放在鍋裡煮,然后再蒸,蒸好了撒上鹽,裝在每個人的米袋子裡,餓了就抓一把吃,在河邊喝口水。”
1945年8月15日,日軍宣布無條件投降,消息傳來時,所有人都沸騰了。參軍幾個月就迎來日本投降,這是袁代啟意想不到的,“歡呼,使勁蹦,部隊裡過節,吃肉。”不過這幾個月的經歷,對袁代啟來說僅僅是個開始,此后他又參加了解放戰爭。“1949年退伍時我是拄著拐回的家,挂了兩次花,現在身上還有炮彈皮,最嚴重的一次脊梁骨差點被打穿,但我一點也不后悔。”
【歷史回放】
順義抗日力量發展壯大
1944年8月,為了迎接抗日大反攻斗爭的需要,中共冀熱邊特委一地委決定,將平三薊聯合縣一分為三,西北部成立三(河)通(縣)順(義)聯合縣。
三通順聯合縣成立初期,縣裡沒有統一武裝力量。楊崇德同志由冀中根據地來三通順聯合縣擔任武裝部長后,在縣委的領導下,開展組建民兵的工作。成立了縣支隊,下轄三個連,共400余人﹔各區建立了區小隊﹔各村成立民兵中隊或小隊,從而形成了系統的地方武裝。
三通順聯合縣是順義縣在抗日戰爭時期最健全的縣級政權,包括黨、政、軍、統、群領導機構。三通順聯合縣政權的建立,標志著順義抗日革命力量的發展壯大。在這個抗日民主政權的領導下,順義河東地區的抗日革命斗爭日益高漲。
【第70次敬禮】
一點都不后悔當八路
袁代啟老人如今年近九十,仍住在順義區李橋鎮堡子村,家中四代同堂,其樂融融。老人說孩子們只是大概知道自己的經歷,“不願講太多,更不願意夸張什麼,好像我吹牛皮似的。給他們講講怎麼做人,怎麼過日子。”不過老人很自豪地告訴記者,有個孫子當了防化兵,“多少受了點我的影響吧。”
採訪當天記者見到了老人的大孫子袁健,他笑著告訴記者,老人有時也會講起當兵的事情,自己算是從小就有所耳聞,心中很是自豪。袁健說受爺爺的影響,從小就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這時老人大聲說,“他們要是浪費東西,我就不高興,不過他們也不浪費。”如今袁健也已有了自己的孩子,年紀尚小,還不能理解曾祖父講述的這些,但袁健說,等孩子大一點懂事了,會把老人的經歷講給她聽。
記者看到老人有個“寶貝口袋”,裡面裝著退伍証、殘疾軍人証、黨章、紀念章等等。老人的三兒媳說,這個袋子平時可不許別人動,老人平時雖不願多說當年的經歷,但仍可感覺到老人心中是很在乎那段經歷的。
採訪那天,老人特意戴上了紀念章。“我打仗狠著呢,就沒貓過腰,不管什麼生死。”說起這話,老人挺直了腰板,摸著衣服上兩枚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和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紀念章,很是自豪。據說原本還有一個華北解放紀念章,找不到了,老人感覺有點可惜。
當記者問,在一些特殊的日子,是不是會想起當年的經歷,老人這樣回答:“不是這日子也會想起來,一生難忘。”老人說,經歷過那麼艱苦的歲月,覺得現在的生活很美好,自己挺滿足,“不知苦中苦,哪知甜中甜呢。一點都不后悔,當初如果沒去當八路,現在還不知道死活呢。”
上圖:為了“不被欺負,能吃飽”,袁代啟16歲時參加了游擊隊,他打仗“就沒貓過腰,不管什麼生死”,和戰友們用“小米加步槍”,一夜端掉了敵人的炮樓。
左圖:袁代啟老人有個“寶貝口袋”,裡面珍藏著自己的退伍証、殘疾軍人証、黨章、紀念章等物品,平時不許別人動。採訪這天,老人驕傲地將寶貝一一展示給記者看。
【記者手記】
坦誠的老兵 勇猛的戰士
“走,去當八路!”原本在想象中,戰爭年代說出這樣的話應該是滿懷雄心壯志的,要為了民族存亡而戰。可是袁代啟老人很坦誠,說當初去當八路根本沒想太多,“就是不想再給地主干活受欺負了”。老人說在1944年曾跑到宣化干活,生病了差點死在那裡,回家養好了就開始給地主干活,稍有不對就被打,大約四個月后忍受不了了就跑到了河東。“不被欺負,能吃飽就行。”
有人曾經說過,不是每一個美好的故事都有一個美好的開始,躲避地主欺負這樣的初衷並不影響老人此后成為一名勇猛的戰士。短短幾個月的抗日戰爭,對袁代啟老人來說只是個開始,此后的戰爭生涯中他更加勇猛無畏,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打仗沒彎過腰”。採訪中,老人指了指身上的傷疤,說如今身上還有炮彈皮,一輩子沒少受罪。
老人現在仍然生活在村子裡,兒孫滿堂,看著曾孫女在屋裡玩,老人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採訪中老人頻頻表示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說自己沒什麼遺憾。“不知苦中苦,哪知甜中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