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名家故居逸事》:訪吳昌碩“西泠印社”

2015年08月16日08:42    來源: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名家故居逸事》

  海飛 編

  當代中國出版社

  2

  百年缶翁

  ——訪吳昌碩“西泠印社”(1)

  一

  西泠印社是園林中的園林。這座園子,大到收山納水地再造乾坤,小到勾欄畫棟地細細把玩,無處不顯示出此園的別具匠心。西泠印社景色深入淺出,台階斗轉,回廊曲折,真山假山此起彼伏,亭台樓閣高低錯落。盛大的湖光山色壓縮到此一隅,一切變得那麼明朗而又疏離。

  這座園林始建於1904年,建造園子的是幾個印石書畫家,自建成起便成為私人聚會的場所。直到1913年,西泠印社才真正進入中國人的視野。這年重陽節,海內印石書畫大家齊聚於此,飲茶賦詩,揮毫潑墨,一場紀念西泠印社成立9周年的盛大“秋禊”在秋風中開始了。這年“秋禊”一個最重要的內容是公推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長,西泠印社從1904 年成立以來社長位置一直空缺著。這是歷史上一次著名的文人雅集,他們中間有吳昌碩、丁仁、王禔等當時招牌響亮的印石書畫大家,也有日后成為日本印界泰斗的長尾甲等外國人士。此次,吳昌碩眾望所歸地出任西泠印社首任社長,這年他70歲。

  “印詎無原,讀書坐風雨晦明,數布衣曾開浙派﹔社何敢長,識字僅鼎彝瓴甓,一耕夫來自田間。”這副對聯是吳昌碩在這次雅集上撰寫的,今天依舊懸挂在觀樂樓的門楹上,他的謙遜和襟懷對應著湖光山色。可惜沒有橫批,是吳昌碩紕漏還是故意留給后人總結,已經不得而知了。

  二

  距離1913年已整整九十七年。我又一次來到西泠印社。2010 年10月初的西湖清晨,天很早就亮了,湖天遼闊,一群白鷺從葛嶺飛過來,另一群從阮公墩飛過去,在西泠印社上空畫出一個個巨大圓圈,清脆地啼叫著。西泠印社在啼叫中漸漸醒來,迎著晨光打開大門。陽光一下下地擦亮著這座百年前的庭院,茂盛的大樟樹,葳蕤密布的植物,高高低低的樓閣,大大小小的碑刻,西泠印社在清晨中一點點露出了它的本色。

  西泠印社是清末民初文化界的盛會,在世界難以找出一個可以與之相媲美的民間藝術社團,它以園林方式呈現在世人面前,人文之美和建筑之美都是如此妙不可言。單單從園林的氣勢而言,它也是杭州最盛名、最典雅、最精致、最文化的山水園林。

  我時常不可救藥地沉迷在對“天下第一名社”的想象中。書畫的力量、印譜的力量,在看似柔曼的紙張間突然站立了起來,一根根梁柱從天而降,頃刻間在眼前矗立起了一座百園之園。最普通的石頭在精湛的篆刻下脫胎成經典,最普通的紙張在妙手下成為傳奇,這種強烈的吸引力是無法讓人拒絕的。

  當年,此園是文人雅士的聚會之處,但它是低姿態的。不管達官貴人還是文人雅士,或是凡夫俗子,隻要捧著純粹的藝術之心,這方狹小的舞台一定會給予你廣闊的天地。時過境遷,那些百年來如雷貫耳的名字在一個個房間一一出現:吳昌碩、李叔同、馬一浮、豐子愷、啟功……他們擠在小樓中敞開了藝術人生,他們的作品呈現在偌大的庭院中。閃爍著雄渾氣韻的作品,在眾人灼灼的目光中,是多麼寂寞啊,一如它們的主人。

  在這些名滿天下的名字中,吳昌碩是最讓我高山仰止的一位,他也是這座園中之園的文化濫觴。

  (文/魯曉敏)

(責編:陳苑、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