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良作品
■陸小曼作品
■方君璧 吹笛女
■潘素 翠嶂春晴
■陳小翠作品
美術史上,成就突出的女性畫家寥若晨星,即便如此,仍有耀眼的流星不斷地滑過男性為主體的藝術天空。她們的多思和善感似乎本於天性,女畫家的筆也更重描畫女人心底裡的那一片夢幻的天空。
何香凝:開創女畫家
執掌畫壇“帥印”先河
何香凝早年投身辛亥革命,是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的戰友、廖仲愷的夫人。解放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1960年,繼齊白石之后,德高望重的何香凝被推舉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開創由女畫家執掌畫壇“帥印”之先河。其畫風頗受嶺南畫派影響,有深厚的傳統素養,格調高雅,又善於吸收西方繪畫技法,注重寫生,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何香凝長於寫意,善山水、花鳥,尤精梅花。
潘玉良:以東方精神
指導西方技法
解讀潘玉良的中國畫應該從她的白描談起。1937年,她出國前的最后一次個人畫展在南京華僑招待所舉行,畫展中陳列了陳獨秀為她題詞的3幅白描作品(現藏於安徽省博物館)。
“以東方精神指導西方技法”也是對潘玉良一生藝術追求的最准確評價。多年后,潘玉良正是以白描為基礎展開了彩墨畫實踐,取得了突破性的藝術成就。從現存的潘氏作品來看,她在1937年出國前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油畫創作上,只是在1937年左右開始“新白描”的嘗試並獲得了陳獨秀等人的褒獎。盡管潘玉良多年生活在國外,但是她中西繪畫融合的探索不僅並未中斷,反而成果更加顯著。她在1950年以后開始大量創作彩墨畫,到20世紀60年代逐漸成熟。
陸小曼:晚年為中國畫院專業畫師
美人陸小曼是上個世紀20年代曾經火樹銀花的女子,亦是一個被千夫所指的女子。她的前半生,是一隻美艷的蝶,肆意炫耀著自己光彩照人的外表。她的后半生,是一隻平凡的蝶,安寧,平靜。
陸小曼,近代女畫家,近代十大才女之一。江蘇武進人。1915年就讀法國聖心學堂,她18歲就精通英文和法文。師從劉海粟、陳半丁、賀天健等名家。1926年與徐志摩結婚,同年參加了中國女子書畫會,1941年在上海開個人畫展,晚年被吸收為上海中國畫院專業畫師、上海美術家協會會員。
在繪畫上,小曼不但近師賀天健,並且還對元朝的倪雲林,明朝的沈周,以及清初的王鑒,投入了很大的興趣。加上平時又和當時畫家名流如吳湖帆、錢瘦鐵、孫雪泥、應野平等多所交往,彼此切磋,所以銖積寸累,到了后來,小曼的畫藝便自然而然,大有進步了。
方君璧:畫面有文人畫元素
方君璧,1898年出生於福建名門望族之家。1912年隨姐姐去法國。在法國她先后讀過三所美術學校,分別是巴黎朱裡安美術學院、波爾多城省立美術專門學校和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1930年回國,在國外斷斷續續游歷了近18年。1924年在法期間曾以兩幅作品入選法國春季沙龍,成為第一位入選法國沙龍展的中國女畫家,她的作品《吹笛女》被選作《巴黎美術雜志》封面。當時巴黎各報競相刊登她的照片和作品,被譽為“東方杰出的女畫家”,同一時期的代表作品有《拈花凝思》。君璧畫風穩健、簡潔,融匯中西畫技法,注重人物傳神與山川自然景色詩韻。
方君璧油畫畫風柔情婉約,意境恬逸優美,頗有閨閣畫家的情調,畫面也著意糅入一些中國文人畫的元素及一些傳統的居室裝飾。
潘素:張大千贊其“神韻高古,直逼唐人”
潘素,著名收藏家張伯駒先生的夫人,早年習花鳥,中年轉攻山水,晚年善金碧青綠山水及雪景山水。
她父親潘智合,是遜清名流潘世恩的后人。與張伯駒先生結婚時,潘素剛20歲。她自幼酷愛繪畫,21歲時正式拜師學畫。初從朱德箐習作花卉,后與老畫家陶心如、祁景西、張夢嘉合作繪畫。婚后,她潛心觀摩張府珍貴書畫真跡,悉心鑽研隋唐兩宋工筆重彩畫法,並陪伯駒游歷名山大川,進行實地寫生。功夫不負有心人,上世紀40年代已嶄露頭角,尤擅長工筆重彩山水畫,承繼了細密嚴謹,金碧緋映的一派,成為我國著名的青綠山水畫家。
我國著名繪畫大師張大千先生曾稱贊潘素的繪畫:“神韻高古,直逼唐人,謂為楊升可也,非五代以后所能望其項背”。
陳小翠:仕女畫有晚明陳洪綬的意趣
陳小翠,浙江杭縣人。擅長中國畫,十三歲即能詩,有神童之稱。董橋曾撰文說她的工筆堪稱一絕,然畫作所傳甚希,今可見者,畫面點染清純、精致而不失洒脫。
上世紀40年代,陳小翠與滬上馮文鳳、吳青霞、謝月眉、顧飛等閨閣名流一道創辦了上海女子書畫會,為現代美術史留下一頁靚麗篇章。 解放后,受聘於上海中國畫院,任畫師。她曾師從楊士猷、馮超然學畫,尤擅工筆仕女及花卉,畫風雋雅清麗,蕙心蘭質,屬雍容華貴一路。擅書法,筆致清峭,有俊拔挺秀之趣。
看陳小翠的畫,那些花鳥、仕女、山水,美不勝收。她三四十年代的畫,已有從容淡定的大家氣象,風格固然也屬女畫家的纖麗婉約一派,但疏淡中有股說不出的清雅、秀逸。筆調怡然自得,絕無猶豫、心虛或媚俗。一些仕女畫則有晚明畫家陳洪綬的意趣。
(本文綜合《收藏雜志》、雅昌藝術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