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張上將自忠紀念集》入藏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劉冕

2015年08月17日09:47    來源:北京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張上將自忠紀念集》入藏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人物小傳】

  張自忠(1891—1940),字藎忱,山東臨清人。1911年考入天津法政學校,次年轉入濟南法政專科學校。1914年投筆從戎,加入馮玉祥西北軍。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旅長、師長等職,並先后兼任察哈爾省主席、天津市市長。1938年10月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1939年5月,被授予上將軍銜。1940年5月16日,在湖北棗宜會戰中壯烈殉國。

  8月15日,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展廳內,工作人員從捐贈者手中接過《張上將自忠紀念集》。當天,這本紀念集正式入藏展館。據介紹,該書由張上將自忠傳記編纂委員會編輯,1948年第一版共印2000冊,全書共19卷,包括傳記、國民黨的相關通電命令、名人題字、照片、挽言、挽詩、挽聯等,各界人士都在書裡對張自忠進行評價,生動地反映出了張自忠對抗日戰爭做出的貢獻。 本報記者 饒強攝

  8月16日,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展廳裡,一位視障殘疾觀眾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用手輕輕撫摸再現東北抗聯故事的浮雕,感受抗戰歷史。當天,市殘聯“勿忘國恥,圓夢中華”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在這裡舉行。來自全市的五十多位視障殘疾人代表來到展館,通過觸摸、聆聽講解的方式參觀《偉大勝利 歷史貢獻》展覽。 本報記者 饒強攝

  上周末,一位北京高中生將家藏的《張上將自忠紀念集》無償捐贈給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高中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看到這份紀念集,銘記抗戰,銘記英雄。

  高中生叫洪啟安,此前,他曾三次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參觀。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濃厚的紀念抗戰氛圍,令洪啟安更深刻地體會到抗日戰爭的偉大,他也由衷地敬佩當年參與過抗戰的人們。

  一天,洪啟安在家中發現了一本厚書,封皮泛黃,還寫著繁體字,書名叫做《張上將自忠紀念集》。洪啟安從沒見過這麼厚的書,他上網查詢資料后發現,張自忠是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他“武官不惜死”的軍人武德、盡忠愛國的犧牲精神,感動國人,也令日寇折服。

  深受感動的洪啟安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見到這本書,銘記抗戰,銘記英雄。他和父母商量,想把這本書捐給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這本書是洪啟安的父親此前從潘家園淘回來的,洪啟安的想法得到了父母的支持,於是,洪啟安給抗戰館發了一封郵件,詢問抗戰館是否需要這本紀念集。 抗戰館接受了洪啟安的捐贈。

  據了解,這本書很珍貴。抗戰館專家介紹,這本書是由張上將自忠傳記編纂委員會編輯,張上將自忠紀念委員會出版,1948年第一版共印2000冊,全書共19卷,包括他的傳記、國民黨的相關通電命令、名人題字、照片、挽言、挽詩、挽聯等,寫滿了人們對他的不舍和崇高的敬意,各界人士都在書裡對張自忠進行評價,生動地反映出了張自忠的正直人生和為抗日戰爭做出的貢獻。

  被抗日戰爭感動的學生不僅僅是洪啟安。在《偉大勝利 歷史貢獻》展覽的留言簿裡,有很多的學生留言,孩子們欽佩先烈的英勇,痛恨日寇的暴行。今年15歲的徐保月在留言中寫道:“通過展覽,我看到了日本人對中國施行的種種暴行與侵略行為,讓我更加清楚地了解那段歷史。看到了中國人民團結一心,奮起反抗!勿忘國恥,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觀眾留言

  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都是由偉大的革命先烈,犧牲自己的生命為我們努力打拼而得來的。戰爭爆發,百姓民不聊生。這次展覽,我深深地了解了“勿忘國恥”這個詞語的重要性,希望此次展覽能在多個地區舉行。

  ——吳佳蓉 女 14歲 學生

  曾經中國的大好河山被日軍無情的踐踏。看到一張張舊照片,一幕幕血腥的殺戮在我眼前重現。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能忘記曾經屈辱的歷史!

  ——何欣雨 女 15歲 學生

  抗戰軍魂--張自忠

  在北京,有三條街道以現代人物姓名命名,即東城區張自忠路、西城區佟麟閣路和趙登禹路。這三位都是為國捐軀的抗日名將。受頒上將軍銜的張自忠,則是抗戰中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

  張自忠犧牲在湖北襄樊十裡長山,埋葬在重慶北碚梅花山。犧牲前,他曾率部多次痛擊日寇,他“武官不惜死”的軍人武德、盡忠愛國的犧牲精神,感動國人,也令日寇折服。

  1938年3月,張自忠迎來抗戰全面爆發后的第一仗——臨沂戰役。

  張自忠率五十九軍一晝夜強行軍180公裡馳援魯南軍事要地臨沂。3月14日凌晨,張自忠指揮全軍暗渡沂水,向日寇精銳第5師團右側背發起攻擊。日軍被迫放棄正面攻城,轉而與張自忠部作戰。雙方短兵相接,幾度形成白刃戰。

  戰至3月16日,戰區認為五十九軍傷亡過重,建議其撤退。但張自忠堅持作戰,他說:“我軍傷亡很大,敵人傷亡也大。敵我雙方都在苦撐,戰爭的勝利,決定於誰能堅持最后五分鐘。既然同敵人干上了,我們就要用精神和血肉拼命干一場,不打敗敵人誓不罷休!”

  當日夜10時,五十九軍發起猛烈攻擊,拼殺至3月17日凌晨4時,攻克日軍全部主陣地。同日,守軍龐炳勛率第四十軍抓住戰機,率部猛襲日軍側背。3月18日,張、龐兩軍從東南西三面夾擊日軍,經過晝夜血戰,日軍第5師團終被擊潰。張、龐兩軍共殲敵4000余人,張部消滅了3000多人,其中包括日軍大佐、中佐和大隊長各一名。五十九軍也傷亡慘重,成建制戰死的有一個營、三個連。這被稱為第一次臨沂戰役。

  當年3月22日,五十九軍奉令到達費縣縣城。板垣征四郎聽聞張自忠部他調,又向臨沂發起第二次進攻。龐炳勛孤軍應戰,被迫退守臨沂以東。3月23日晚,五十九軍不顧往返辛勞,強行軍回返臨沂。3月30日發動反攻,板垣征四郎落荒逃命。第二次臨沂戰役也以勝利結束。

  這來之不易的勝利,徹底粉碎了板垣、磯谷兩師團在台兒庄會師的計劃,致使磯谷師團孤軍深入,后被李宗仁部圍殲,中國軍隊取得台兒庄大捷。

  1939年5月2日,國民政府授予張自忠上將軍銜。

  當月,隨棗會戰開始,張自忠又率部取得“鄂北大捷”“襄東大捷”。張自忠的神勇使日寇折服,他們稱張自忠為“活關公”。

  1940年5月1日,棗宜會戰打響。張自忠親筆寫信,告諭五十九軍各師、團主官:隻要敵來犯,兄即到河東與弟等共同去犧牲。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隻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的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致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願與諸弟共勉之。

  5月7日,張自忠率部奔赴河東戰場。

  5月15日拂曉,張自忠僅率2000余人截擊日軍。張自忠原計劃對日軍形成反包圍,但苦等援軍不到,而日軍則來了5000余人援軍,包圍了張自忠部。戰至5月15日下午4時,張自忠自己多處負傷,部下也漸漸傷亡殆盡……1940年5月16日下午4時,張自忠身中6創,壯烈殉國。

  “其忠義之志,壯烈之氣,直可以為中國抗戰軍人之魂。”這是周恩來為悼念張自忠將軍寫下的詞句。慨然赴死,馬革裹尸,張自忠用犧牲鑄就了中華民族之魂!

  (資料提供:市委黨史研究室 本報記者 高健整理)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