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是日本無條件投降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的悲劇,但對於科學界的諸多領域,特殊的歷史時期,特殊的需求,也造就了某些行業的黃金時代,比如制藥,也有人用“黃金時代”來形容二戰期間及二戰后這一領域的發展。
在藥品研發及生產領域,特殊的時代和需求,讓某些藥物備受關注。以青霉素為例,它與原子彈、雷達並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三大發明,英國首相丘吉爾曾經這樣說:“青霉素是二戰時最偉大的發明。”除了青霉素,磺胺類藥物、抗瘧疾藥都在戰爭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
制藥企業的黃金時代
特殊的歷史時期造就了特殊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的悲劇,但二戰后亦是制藥業發展的黃金時代。根據報道,戰后初期,制藥公司面對著一個幾乎完全空白的領域(在發現青霉素之前,很少有藥物能有效治療疾病),在每一種主要藥物門類中,從止痛藥、抗炎藥到心血管和中樞神經系統藥品,大量的需求得不到滿足。
尤其是在戰勝國美國,二戰后更是美國制藥業發展的輝煌年代,據統計,1954-1978年間,每年新藥品的回報率為20.9%,制藥企業的研發熱情高漲,大量費用(佔到銷售額的17%-18%)被投入到藥品研發中去。輝瑞、默克等制藥巨頭均在這個時候脫穎而出。青霉素、磺胺類藥物等在二戰期間挽救了大量生命,至今仍然廣泛應用於臨床。
青霉素:二戰三大發明之一
作為一種臨床廣泛應用的抗生素,青霉素的出現大大增強了人類抵抗細菌性感染的能力。
青霉素的發現是一次意外,早在1928年,英國的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一次外出度假時,因忘記了正在實驗室培養皿中的細菌,后者不得不暴露在空氣中。3周后他歸來時,與空氣接觸過的葡萄球菌長出了一團青綠色霉菌,霉菌周圍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他斷定這種霉菌在生產某種對葡萄球菌有害的物質,弗萊明將其分泌的抑菌物質稱為青霉素。
遺憾的是弗萊明一直未能找到提取高純度青霉素的方法。
1943年,制藥公司發現了批量生產青霉素的方法。當時英國和美國正在和納粹德國交戰。這種新藥對控制傷口感染非常有效。
也有報道稱,美國制藥企業早在1942年就開始大批量生產青霉素。到1944年,藥物的供應已足夠治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有參戰的盟軍士兵,除了傷員,在公共醫療中也開始應用。
國家衛計委全國合理用藥監測系統專家孫忠實介紹,在二戰期間,制藥企業利用發酵工藝實現了青霉素的產業化生產,青霉素被大量使用。這在當時是一大進步,在這之前,青霉素的生產並未產業化,價格也比較高。
此后,青霉素及時搶救了許多傷病員。有關二戰的一幅宣傳畫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青霉素對於士兵和當時特殊歷史時期的重要性,宣傳畫中的標語為:“感謝青霉素,讓受傷士兵可以安然回家。”青霉素被盟軍士兵親切地稱為“救命藥”。青霉素與原子彈、雷達並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三大發明。先后參與青霉素研發的弗萊明、錢恩、弗洛裡於1945年共同獲得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
正因為青霉素的發現及使用,還帶動了抗生素家族的誕生。“抗生素的使用將人們的壽命平均延長了24歲。”孫忠實說道。
磺胺類藥物:青霉素之前的消炎殺菌藥
磺胺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抗感染藥,早在二戰之前的1936年便已經開始投入臨床使用。在抗生素廣泛應用之前,磺胺類藥物是最好的殺菌藥物。
磺胺的發現及使用在二戰中對抗細菌感染起很大作用,大量減少了二戰傷兵的死亡率。據報道,在傷口撒上磺胺粉以防感染,是每個美軍士兵都被教導的基礎戰場急救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戰中,每個美軍士兵都配發了挂在腰帶上的急救包,其中便裝有一包磺胺粉和一卷繃帶。磺胺粉和磺胺藥片也是戰場救護兵所攜帶的重要急救藥物。
孫忠實告訴記者,當時,外科醫生為傷員傷口消毒殺菌,一般都使用磺胺粉藥物,直到解放戰爭時,磺胺粉仍在使用,“通常是在清創后涂抹,可以消炎殺菌、防感染。”在青霉素產量並不是很高的情況下,磺胺仍然是消炎殺菌藥物的一個選擇,“而且區別於青霉素的生物發酵工藝,磺胺是化學合成的藥物,容易獲得,戰爭期間的貢獻也很大。”
抗瘧疾藥:避免軍隊大幅減員
除了上述藥物,抗瘧疾藥也是二戰時比較有代表性的藥物。
孫忠實介紹,二戰期間,在一些亞熱帶國家和地區,如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及中國雲南、貴州等,難以控制的瘧疾疫情成為很多士兵的死亡原因,而非戰爭。部分軍隊因此導致的減員也比較嚴重。“正因為如此,抗瘧疾藥的發現及使用也在二戰期間產生重要影響。”
有資料顯示,1943年,前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院長詹姆斯·A·香農,擔任Goldwater紀念醫院的研究主管,並在藥理學家E.K.馬紹爾的介紹下,接受了美國政府的研究課題,從事抗瘧疾藥物的研究。
氯胍和奎寧是當時用於抗瘧疾的主要藥物,二戰期間,抗瘧疾藥的使用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保証士兵能夠遠離瘧疾。
嗎啡:常用鎮痛劑
眾所周知,以鴉片為原料制成的嗎啡是一種常用的鎮痛劑,其實從美國南北戰爭開始,在戰爭中就被使用,但一般都採用皮下注射。
嗎啡在二戰中也被各國軍醫作為鎮痛劑大量使用。美國則更進一步,根據報道,醫療兵能直接在一線為傷兵有效注射控制量的嗎啡,當然,這也與企業有關,施貴寶的西雷特嗎啡皮下注射器像一個迷你牙膏管,內有32毫克的嗎啡。管口密封,前裝一個雙頭針管,使用時下按針管以破封,然后進行皮下注射。注射完畢后將注射器別在傷者的領口,以便計算嗎啡用量,防止產生用藥過量。
■ 鏈接新聞
德軍曾用冰毒提神醒腦
據《參考消息》報道,德國《世界報》在3月13日發表的題為《給希特勒的士兵用的冰毒》的報道稱,飛行員不得在迷醉狀態下駕機。暈暈乎乎駕駛飛機的風險太大,但開飛機很累,尤其在戰時,特別是在敵佔區上空飛行期間。這種情況下,如果毒品在提神醒腦外還能提高注意力和反應能力,那麼它帶來的風險就比較小了。1939年和1940年德國國防軍戰果輝煌的速勝造就了“閃電戰”神話。在此期間,無數德國軍人其實是在靠毒品支撐戰斗。尤其飛行員和裝甲兵都服用了上級發給自己的化學藥劑。
另外,在二戰中也有人服用興奮劑作為抗疲勞藥物,士兵們服用之后打仗可以更加勇敢,精力會非常旺盛,據說希特勒也服用過這種藥物。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張秀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