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北京"肉丘墳":埋360多具殘缺無法辨認的烈士遺骨

陳瑤

2015年08月27日09:55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北京"肉丘墳":埋360多具殘缺無法辨認的烈士遺骨

  8月22日,古北口“肉丘墳”,這裡安葬著360多具在古北口戰役中犧牲的中國抗戰將士遺骨。

  8月22日,古北口“將軍樓”樓頂,1933年抗戰期間被日軍炮彈炸出的口子留存至今。

  本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吳江

  沿京密路向北,途經南台子村一個向上的緩坡。“當年,鬼子就是沿著這條路進軍攻打古北口的”。

  民間抗戰研究者賈元良研究長城抗戰史至今十幾年。在他看來,長城抗戰之所以重要,因為它遠早於人們熟知的“七七事變”。這意味著,北京的抗戰史從1933年就開始了。

  戰爭在長城的300裡隘口間鋪開,每個隘口都有惡戰。而在長城各口中,古北口控扼承德至北平的關口古道,是長城抗戰中作戰時間最長、戰斗最為激烈的戰場。

  如今,時隔82年,親歷這場戰爭的人相繼去世。但戰爭的痕跡被周圍的大山、長城和石碑記錄下來。

  西山根處的“肉丘墳”、“帽兒山”腳下的戰士碑、蟠龍山脊的將軍樓……長城逶迤,守護著古北口村民安居樂業,也向往來尋跡者靜靜述說過去的故事。

  “肉丘墳”

  360多具烈士遺骨以土掩埋

  古北口位於密雲平原的最北端,向北是連綿的山地和高原,向南呈喇叭狀展開成一片大平原,是北方進入這一平原的咽喉要道。

  1933年,日軍佔領承德后,於當年3月進攻古北口。國民革命軍第67軍112師,第17軍2師、25師、83師等苦戰兩個月。史料記載,整個長城抗戰期間,中國軍隊共傷亡、失蹤6萬5千余人,日軍傷亡6千余人。

  站在古北口戰役陣亡將士公墓前,青磚砌成的半圓形墓丘讓人頓感蒼涼。

  公墓高6米,底部直徑15米,四周的青磚花牆內外種著鬆柏,圍牆東南方向中央有一扇拱門。門垛兩旁刻著一副挽聯,上聯是:“大好男兒光爭日月”,下聯是:“精忠魂魄氣壯山河”,橫批是“鐵血精神”。

  古北口村黨支部支委張學成介紹,這副對聯最初的原文是“抗日男兒光爭日月”,“烈士魂魄氣壯山河”。《塘沽協定》簽訂后,日軍雖退回長城線,古北口卻正處在偽滿洲國的分界線上。為了把這段歷史保留下來,將對聯的抗日字眼去掉了。

  這就是人們俗稱的“肉丘墳”。

  82年來,古北口幾經動蕩,它卻完整地保留下來。“文化大革命”以后,“肉丘墳”經過幾次修繕,逐步形成了一座紀念碑、一座公墓、一座紀念館的建筑群。

  “這裡是‘九一八事變’之后,中國軍隊在北京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的抗戰斗爭,涌現出宋哲元、傅作義、趙登禹等一批抗戰名將。”賈元良感慨,這段歷史離我們這麼近,卻鮮為人知。

  當年,戰爭慘烈,日軍北撤后,在古北口戰場散落近千具中國抗戰將士的遺體。有的殘缺不全,有的隻剩肢體和血肉,無人收領。

  當地百姓不忍這些抗戰英雄的遺體暴棄在荒野。由一名道士帶領當地鄉親,將遍地遺骨一一收殮。

  其中約500具較為完整,經過辨認,多為安徽籍。北平分會將這些遺體運回,安葬於安徽蚌埠。

  其余的360多具遺骨,殘缺無法辨認,鄉親們便在他們作戰的長城腳下依山傍水之處,挖一個圓坑,一層遺體一層葦席,擺了多層,最后以土掩埋,修成一座高大的土丘墳。由於埋入墓中的戰士沒有完整遺體,也不知身份姓名,當地百姓便叫它“肉丘墳”,即掩埋抗戰烈士血肉的墳墓。

  “帽兒山”

  7戰士殺敵過百 日軍尊敬立碑

  從古北口古城的北門進入,沿街兩旁多是裝修一新的民房。整個村子仿佛在青山綠水的懷抱中,每到周末,這裡的農家樂一房難求。

  四周的青山上,殘留著一段段工事。沿著台階向上,半山腰處有一道長滿蒿草的深溝,張學成介紹,這就是當年17軍將士挖的一段工事。

  當年,長城各口沒有修建國防措施。17軍趕到前線時,陣地多半是岩石,已來不及修筑像樣的工事。除了憑借祖先留下來的古老長城,就是在山上借著地勢向下挖溝以隱蔽射擊。

  “像這樣的工事,周邊的山上到處都是”,張學成說。

  古城東面的群山中,有一座花崗岩構成的山頭,因形狀像軍人戴的“船形帽”俗稱“帽兒山”。

  如今“帽兒山”上郁郁蔥蔥,沒有一條上山的路,隻能看見山頂的花崗岩仍突出那麼一塊。當年,“帽兒山”南、西、北三面都是光禿禿的岩石,山頂的岩石更是絕佳的機槍掩體。

  1933年,25師145團一個7名戰士的前沿觀察哨設在這裡。部隊撤退時,他們與指揮部失去聯系,頑強守衛這個山頭。日軍屢攻不下,最后調來5架飛機、十幾門重炮對著山頂轟炸。2005年,一支科考隊在山頂的岩石上找到了飛機掃射時留下的彈孔。

  當硝煙落定,日軍沖上山頭時,發現上面隻有7其中國戰士的遺體,而他們共斃傷日軍160多人。日軍十分震驚,把7人遺體抬下山合葬,在墓前豎起木牌,上書:“支那七勇士之墓”。

  如今,木牌被紀念碑取代,碑文記載了七勇士的戰斗故事。

  將軍樓

  關麟征親自率團奪樓炸成重傷

  登上蟠龍山的將軍樓,整個古北口的地形近在眼前。

  古北口隘口南北狹長,左右兩山對峙,東側為蟠龍山,西側為臥虎山。兩山山脊上豎立著明代長城,中間交會處即為通往北平的古北口大關。

  將軍樓是周邊長城的制高點,也是中日雙方激烈爭奪的戰略要地。國民革命軍在大陸期間任命的最后一任陸軍總司令關麟征將軍,在此親自沖鋒,被手榴彈炸成重傷。

  今天的將軍樓滿目瘡痍,外側的磚牆上存在多處槍眼。蒼穹頂被炸彈炸出直徑約1米的大洞,四周的紅磚搖搖欲墜,露出朱紅色沙土中包含的石子。

  “我們從將軍樓的槍眼裡發現了子彈頭”,張學成講起當年的故事。

  1933年3月8日清晨,日軍步兵向古北口大關進攻。守衛大關的635團戰士拼死抵抗,苦戰一天一夜,日軍未能前進。正面不能攻克,日軍由漢奸李長山帶路,偷越八士溝口長城,繞到駐守將軍樓的634團身后用“小鋼炮”猛烈轟擊,佔領了將軍樓。

  將軍樓被佔領,就意味著古北口戰役失敗了。時任25師師長關麟征立即命令73旅旅長杜聿明代替他指揮戰斗,由他親自率149團去奪將軍樓。

  《關麟征傳略》記載了古北口作戰的情形:“關麟征親率149團反擊日軍,雙方短兵相接,戰斗慘烈,關麟征被炸五處受傷,渾身是血,身邊官兵全部戰死”。3月12日下午3點,古北口失守。

  古北口戰役以“塘沽協議”的簽訂告終,數不清多少戰士在此留下了鮮血和生命。賈元良走訪多年,未能找到參與古北口戰役的老兵。在日方資料中得知,此戰日軍傷亡6千多人,他們稱此為“九一八”后“激戰中的激戰”。

  京城尋蹤

  “南台子村”的抗戰遺址

  ●古北口戰役陣亡將士公墓:1933年,古北口長城抗戰結束后,陣亡將士尸橫遍野。當地道人王樂如帶領鄉親,從田野山谷收殮尸骨360余具,在古南關外西山根處合葬,一層尸骨一層席,用黃沙土堆起一個高大的墳頭(俗稱“肉丘墳”)。2015年7月,密雲縣文委將墳頭用青磚搭砌加固。

  ●古北口七勇士紀念碑:1933年3月,日軍與中央軍第17軍在古北口激戰。由於通訊中斷,“帽兒山”觀察哨的7名戰士未收到撤退通知,據守山頭拼死抵抗。斃傷日軍160多人后,日軍出動飛機、大炮,7人全部殉國。日軍將領下令將7人合葬,豎木牌:支那七勇士之墓。2015年,該碑由縣民政和文委修繕擴建。

  ●將軍樓:蟠龍山上長城的制高點,可俯瞰兩側長城戰況。當年日軍由承德方向進攻,關口難於攻克,遂重兵攻打將軍樓。中日雙方多次“拉鋸”,將軍樓屢失屢得。時任17軍5師師長的關征鱗,當年在此指揮戰斗、負傷。目前,密雲縣文委正在周邊長城沿線測量、設計,研究制定修復方案。

  新京報記者 陳瑤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