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銀拿著年輕時參軍的照片,講述抗日的故事。京華時報記者 歐陽曉菲 攝
老兵檔案
姓名:劉福銀
年齡:88歲
住址:大興區團河苑南12-3-402
講述·老兵
參軍曾當過衛生員
我叫劉福銀,河北望都人,1927年9月出生,今年88歲。1938年,我就參加了革命,曾經在兒童團,到1939年的時候,參加了八路軍,最初在救護組擔任衛生員,后來在冀中軍區的作戰部隊,歷任班長、排長、連長、營長。
1939年,12歲的我和一個同鄉結伴來到冀中軍區衛生部報名參軍,當時我的家望都縣距離召集地40多公裡,我們走了一天才走到,到了地方已經是深夜了。但一點也不覺得累,就是一心想著抗日打鬼子。
那個時候,我們年齡太小了,部隊不能收我們,因為行軍什麼的我們都跟不上。后來,我跟同鄉就哭了,又求了半天,組織才答應把我們留下,說先讓我們參加衛生隊的培訓。
如願以償的我們跟隨部隊,從冀中轉移到了冀西,參加培訓班,當時學護理知識,白求恩還給我們上過幾節課。
三個月的培訓后,我們被分配到當時的戰地醫院,跟白求恩等外科大夫一起工作。起初,休養所的傷病員並不多,后來,百團大戰開始了,傷病員陸續不斷地送了過來。休養所駐扎在一個山溝的村子裡,30戶人家,都住滿了傷病員,實在住不下了,就隻能將門板拆了,在露天搭建棚子。
那個時候條件艱苦,休養所裡根本就沒什麼藥,如果趕上重傷員需要截肢,就是拿老百姓鋸木頭用的鋸子。
目睹戰友寧死不屈
1942年5月1日,日軍發動了對冀中地區的大掃蕩,我們醫療人員也隨著傷員被安排到老鄉家中。我和指導員還有一個文化教員被分配到一個老鄉家中,照看著一名傷病員。
而當時,日軍隔三兩天就進村巡邏,挨家挨戶盤查。為此,我們裝扮成老鄉家中的遠房親戚。在整個冀中地區,多數部隊都是這樣化整為零進入老鄉家,一個50戶的村庄,差不多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同志在。
后來日本兵修建據點進村抓工,我和同村的大部分同志都被鬼子帶到了據點。
一天下午,我和文化教員看見一名衛生隊的同志被投敵叛變的同志揪了出來,兩名鬼子按著他,對他進行抽打,問他人堆裡還有沒有“八路”。
“沒有,我不知道。”這名戰友回答得很堅決,當時我就被震撼住了。最后,兩名日本兵按著這名戰友往工地和好的洋灰水泥漿裡按,足有1分鐘的時間。敵人問他說不說,但是這名戰友還是堅貞不屈,始終就沒透露過半個字。
當時我們被抓工的大部分都是冒充當地老鄉的自己同志,這名戰友大部分人都認識,但他就是不說。
在工地沒干幾天,我就和兩名戰友跑了出來,去尋找大部隊。其間我們在白洋澱的蘆葦蕩裡睡了幾天,幾個月的時間走遍了整個冀中地區,最終找到了附近的縣大隊,我就此被編入了作戰部隊的2連。
拼刺刀挑死日本軍官
抗日時期,敵我斗爭很殘酷,記得第一次與日本兵戰斗,是一場遭遇戰,日本兵戰斗力很強,在近距離與日本兵作戰時,我們拼上了刺刀,那場戰斗我一個人挑死了3個日本兵。
拼刺刀和現在電視裡演的一點兒都不一樣,日本兵的拼刺刀在當時俗稱“東洋刺”,將全身力氣集中在一點刺出去,行不行就看這一刺,刺中了對方,你就活了,刺不中,就隻有被刺。
那天,接近敵人后,我們都上了刺刀,一個鬼子首先沖到了我的面前,我雙手握槍,刺刀相對,眼睛直勾勾地看著日本兵的眼睛,隻見對方並沒有上來刺我的意思,一直在用刺刀尖試探我,我也用刺刀尖給予回應。僵持了幾個回合后,我看准時機,大喊一聲“殺”,左腿向前大邁一步,同時用盡力氣刺出一刀,對方猝不及防,我的刺刀正捅進日本兵的胸口上,“哇”的一聲他就倒在了地上。
拔出刺刀后,又一個鬼子緊接著躥了上來,對方用刺刀打我的刺刀,我趕緊將槍抬起來,使刺刀尖始終對著敵人。
幾個回合后,一瞬間的工夫,敵人刺了過來,我急中生智,用刺刀尖往外一挑,用盡全身力氣的敵人刺歪了,身體也失去了平衡,我同時將槍一正,再次插入敵人的胸膛。
就這樣兩個日本兵被我刺死。我的槍還沒拔出來,一名日本指揮官揮舞著軍刀向我劈來,眼看著我來不及應對,就聽“噗”的一聲,這個日本軍官動作停頓了一下,我抽出刺刀扎向他的前胸。
整個戰斗持續了一上午,消滅了日本一個小隊的兵力,再加上不計其數的偽軍。我們這場戰斗當時轟動了整個冀西地區。中午回到營地,老百姓慶祝我們打了勝仗殺豬宰羊,但我都沒吃,倒頭就栽在床上,一覺睡了8個小時。
戰爭就是這麼殘酷,你不拼命,死的人就是你。
講述·兒子
任何困難都要克服
我叫劉克軍,是劉福銀的小兒子,1964年生,今年51歲了。我們小時候,關於抗戰的事情父親跟我們聊的不多,但從言談中能夠感覺到當年的艱苦,他經常教育我們要珍惜眼前來之不易的生活。
我們兄弟姐妹一共6個,都沒當過兵,但是這麼多年來,經常會有人問我們是不是當過兵,因為骨子裡,我們都有父親傳承下來的那種精氣神,做事雷厲風行。
記得很小很小的時候,我們就被當作軍人來教育。有一年的冬天很冷,還不到6點鐘,父親叫我起床去跑步,鍛煉身體,我怎麼也起不來,父親就說,“當年我跟小日本拼刺刀的時候,就是靠著有一個好身板,好體力,要不然不會有你們。”
父親告誡我,將來無論做什麼工作,都要有毅力,冬天早起鍛煉,正是在鍛煉自己的意志。
而我在日后的工作中,也正是一直記得父親的這句話,無論有什麼困難,自己都會堅持下來去克服。
講述·孫子
抗戰精神傳承意志堅韌
我叫劉晰,今年22歲,是劉福銀老人的孫子,剛剛畢業於長春師范大學運動訓練系,從小我就喜歡聽爺爺講抗戰時候的故事,每次聽得都很入迷。從他給我講述的抗戰故事中,我能深刻體會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來之不易的,所以我兒時也有了一個當兵參軍的夢,能夠像爺爺那樣保家衛國。
我記得很清楚,爺爺講他拼刺刀的故事,我聽得是熱血沸騰,從那個時候起我就暗下決心,開始鍛煉身體,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開始參加學校的一些體育訓練,在這當中我更加體會到了爺爺當年的那種堅韌的意志。比如長跑,在最初階段往往會堅持不下來,但每當想起爺爺與敵人血戰的時候,都會由心底涌出一股子精神頭來,支撐著我向前繼續奔跑。
日復一日的堅持,也讓我擁有了體育方面的特長。在上大學填報志願的時候,我選擇了師范類學校的體育專業。爺爺他們那一代為了國家為了和平,拋頭顱洒熱血,到了我們這第三代,教書育人也是爺爺希望看到的。
京華時報記者 王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