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百團大戰改變抗日格局 電影導演談拍攝緣起(圖)

高宇飛

2015年08月29日08:41    來源:京華時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百團大戰改變抗日格局

  拍攝現場

  拍攝現場

  電影劇照

  1940年8月20日夜,晉察冀軍區、第129、第120師在八路軍總部統一指揮下,發動了以破襲正太鐵路(石家庄至太原)為重點的戰役。戰役發起第3天,參戰部隊已達105個團,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昨天,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重點影片《百團大戰》在全國上映。導演寧海強和張玉中接受了京華時報記者專訪,講述了該片的台前幕后。

  “我們拍戰爭片要有一個認知,就是要講中國人的故事。百團大戰體現了中國人的作戰智慧和戰略思維,是獨特的戰略思維,不是正面硬碰硬的抗衡,我們的方法是讓日軍在中國土地站不住腳,讓他們沒法正面對抗,用中國人自己的智慧來打仗。”

  1940年,世界反法西斯戰場進入最艱難時期。

  歐洲戰場,納粹軍隊閃擊波蘭后,又攻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挪威。1940年6月14日,號稱世界列強之一的法國投降,希特勒在凱旋門前閱兵,叫囂將實施“海獅行動”,進攻英國。一直支持中國的蘇聯,為避免兩面受敵,隻能和日本簽署“滿蒙邊界停火協議”。

  而在中國,正面戰場上的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為了抵抗日軍的進攻,殘酷的棗宜會戰中,中將張自忠以身殉國,江漢平原以至華中大部又落入日本人之手。

  中國陝北延安,在日軍轟炸機頻繁的轟炸下,毛澤東、朱德等中共領導人為中國的前途命運憂心忡忡。他們決定在這個時候,共產黨和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要挺身而出,要打破亡國和投降的論調,要為世界反法西斯戰場注入希望,要向侵犯中國的日軍打下當頭一棒。

  而遠在山西敵后的八路軍總部,副司令員彭德懷和副參謀長左權也在為如何執行中共中央的精神,打破日軍的囚籠政策,而周密、細致、緊張地籌劃、准備著……

  影片以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將軍和副參謀長左權將軍指揮著名的百團大戰戰役為主線,詳細描寫了其中“破襲戰”、“西營塢戰役”、“黃崖洞保衛戰”、“關家?戰役”等,表現了毛澤東、朱德等領袖人物,姚尚武、梁山、黃之政、王大敢為代表的八路軍官兵浴血抗戰的故事,全景式展現了百團大戰的全過程,歌頌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同仇敵愾、不畏強敵、奮勇抗戰的英雄事跡和不朽功勛。

  該片由寧海強、張玉中聯合執導,由多次榮獲“飛天”、“金雞”影帝殊榮的陶澤如出演彭德懷,“華表獎”優秀男演員劉之冰飾演左權。曾在《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中有過精彩表現的演員印小天出演抗日青年姚尚武,與青年演員吳越飾演的梁山演繹一段戰地愛情。片中唐國強飾演毛澤東,王伍福飾演朱德,鄧超客串飾演張自忠。

  近日,京華時報記者走進該片制作團隊,導演寧海強和張玉中親述了拍攝幕后的故事。

  拍攝緣起

  危難關頭 用勝利鼓舞士氣

  京華時報: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推出《百團大戰》這部影片有何意義?

  寧海強:從戰爭本身來講,當時的抗戰形勢已非常嚴峻,日本軍隊已經進入中國腹地,而且推進速度特別快,日本已在香港進行秘密和談。而我黨用“百團大戰”有效牽制住了日軍的推進速度,並把日軍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整個華北戰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在敵后起著中流砥柱作用,在中國最危難的時刻,“百團大戰”的全面勝利鼓舞了全體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抗戰士氣,起到了振奮人心的作用。可以說百團大戰改變了整個抗日的格局。我們選擇用電影的藝術手段,希望讓更多的年輕人能了解這段歷史。

  張玉中:從民族的角度來講,一個民族沒有英雄是可悲的事情,“百團大戰”上出現了大量英雄的偶像、民族的偶像。我們現在不乏時尚偶像,我們不能忘記為民族流血、為民族解放獨立犧牲過的先烈們,70多年后的今天不能忘記這段歷史,這對我們是一個非常大的動力。不管做《百團大戰》還是其他的革命歷史影片,這是一個最根本的東西。

  京華時報:寧導演之前說這部電影不僅觀照歷史,而且照進現實,如何理解?

  寧海強:前兩天到閱兵軍隊中,有五千人觀看《百團大戰》,他們看完以后紛紛叫好。我們這個影片回顧歷史,但是面對的是今天。片子裡有一場大戰結束的時候,印小天和團長兩個人繳獲日軍坦克,他們暢想未來,希望將來我們也要造無數這樣的坦克。現在我們不僅有了這樣的坦克,還會在閱兵式上看到比這高超得多的。這使得我們更加自豪,更加有信心。

  創作歷程

  時間緊張 邊改劇本邊拍攝

  京華時報:作為“命題作文”,據說這部影片整個拍攝時間很緊張,當時如何克服的?

  寧海強:我們今年1月份開始取景,然后部署籌備,因為9月3日前得全國上映,時間其實已經很緊張。(廣電總局電影)劇本中心、八一廠、電影局的相關人員在一起討論,我們有次劇本討論了16個小時,大家都在琢磨如何將這些戰役凝聚在一個電影劇本裡。4月10號正式拍攝時其實劇本還沒完全定,拍攝了六七天台詞還在改,6月15號才殺青,然后進行了2個月的后期制作。

  一般我們是根據劇本來設計整個場景、道具,但這部影片時間上不允許我們這樣。既要還原歷史,又要趕上時間節點,隻有“借力”完成。我們發現一線天(北京門頭溝地區)和黃崖洞非常相像,於是一線天就成了個重要場景。片子裡有段游擊隊員和當地老百姓半夜破壞敵人交通線的場景,要還原當年的鐵路,我們攝制組在拍攝期緊張的情況下,還專門搭建了一條枕木鐵路。

  京華時報:這部片子劇本由操刀過《建國大業》、《建黨偉業》的編劇董哲主筆,還有劉英學擔任編劇,他們對於片子提出了哪些建議、意見?

  張玉中:編劇劉英學說過,這部片子的劇本最大不同是,這是八路軍打的最大一場戰役,過去沒有表現過。我們開機時劇本還沒一個完成版,但編劇給了我們二度創作的空間,無論是打法上還是人物塑造,我們都進行了大量二度創作。比如吳越飾演的梁山和印小天飾演的姚尚武的戲,都要在二度創作時展現人物個性。在“西營塢戰役”,我們加了一個劇本不存在的老班長角色,他是一位紅軍老戰士,為了配合部隊打贏戰役,他被命令打入敵人內部偽裝成漢奸,可是他覺得“漢奸”名稱很不舒服,這時左權就說,“這場戰役打完給你平反”,但是這場戰役打完后這位老班長犧牲了,這些二度創作都使得人物更豐滿、動人。

  京華時報:百團大戰五個月1800多場戰斗,為何選取展現了其中“破襲戰”、“西營塢戰役”、“黃崖洞保衛戰”、“關家?戰役”這幾場戰役?

  寧海強:整個華北地區105個團作戰,持續時間那麼長,要通過一部電影的藝術方式把它表述得讓人愛看是非常難的。於是我們選擇典型的幾場,像“娘子關火車站”那場是百團大戰第一階段的重點戰役,“西營塢”那場需要拔點(拔出據點),是第二階段的戰斗。第三階段打關家?,日軍掃蕩,我們反掃蕩。一開始篩了好多遍,最終才定下來有特點的這幾場。當年日本在華北實行“囚籠政策”,用鐵路、公路、炮樓、碉堡把八路軍活動空間拆分,裝在“囚籠”裡,這場戰役我們要“破囚籠”,最大特點是破公路、鐵路,拔碉堡、炮樓這些東西。最后一場戰役,日軍掃蕩,一個大隊去破壞兵工廠,彭德懷、左權怒了,把敵軍包圍在一個叫關家?的地方。像這幾場戰役的展現也不相同。

  區別前作

  實事求是 還原日本兵凶狠

  京華時報:之前關於“百團大戰”的影視作品隻有電視劇和紀錄片,“百團大戰”首次拍成電影在全國影院上映,那麼這部《百團大戰》跟其他抗戰作品有什麼不同?

  寧海強:之前全方位展示“百團大戰”的電影沒有,電視劇也是很早了,不像這次能夠把“百團大戰”全方位展現出來,把這麼多的團打的仗凝聚在一部電影裡。《百團大戰》是一個戰爭大片,整個是大片的格局,片中幾場戰役格局都很大,而像過去的抗日戰爭影片,無論《地道戰》、《地雷戰》都是局部的戰斗。

  要拍出真實感,包括我們煙火的設計都和以前不一樣,把以前戰爭片中煙火的表演痕跡去掉,合理布局炸點、彈著點、煙點、火點及演員的表演區等,使用多台微型攝影抵近炸點拍攝,大量採用肩扛手持拍攝,利用這種“不穩定”來強化臨場感、紀實感。現如今很多年輕人喜歡玩軍事游戲,喜歡體驗戰爭場面,《百團大戰》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讓這些年輕人到影院身臨其境大場面。

  此外,整部影片都在盡量減少口號式言論,減少會議,使中央指揮的戲份有層次、不拖沓,全片緊扣一個話題“整個仗到底打不打、怎麼打”。

  京華時報:如何展現“百團大戰”打法上的特點?

  寧海強:很多戰爭大片引進后,觀眾對於戰爭戲的鑒賞力和要求也都提高了。我們拍戰爭片要有一個認知,就是要講中國人的故事。“百團大戰”體現了中國人的作戰智慧和戰略思維,是獨特的戰略思維,不是正面硬碰硬的抗衡,我們的方法是讓日軍在中國土地站不住腳,讓他們沒法正面對抗,用中國人自己的智慧來打仗。

  具體打法上,中國人有自己的作戰方式和理念,影片中有些打法也來自過去資料的綜述,比如一個炸彈擰出來,然后裝上一半炸藥、一半辣椒面去打敵人,把趴在碉堡的敵人逼出來。這樣的作戰智慧在歐洲大片裡看不到,是中國的打法。這次我們對反方也實事求是展現,把日本人的凶狠實事求是表現出來,但是日本人終歸是投降了,被我們趕走了。

  京華時報:戰爭的殘酷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在這部影片中傳達出人文關懷?

  寧海強:我們在影片中展現了中國人民的善良,我們反對殘酷的戰爭,讓婦女兒童遠離戰爭,無論是中國兒童還是日本兒童。《百團大戰》讓世界人民了解中國人民本身是反對戰爭的。

  主演評價

  身臨其境 鄧超“燃燒”血性

  京華時報:片中彭德懷角色戲份是很重的,讓陶澤如飾演彭德懷的原因是什麼?

  寧海強:我們這部片子沒有根據他們長得像不像來選演員,像陶澤如老師曾經演過的一些角色,像八路軍的排長、連長等,他身上具備軍人的爆發力,還有中國人傳統的淳朴,有彭德懷的那種淳朴、堅韌,陶澤如老師是能夠很接近彭德懷大將的。彭德懷和左權這兩個人對於這場戰役都是舉足輕重的位置,必須塑造好。對於陶澤如和劉之冰兩位的塑造,不止我們是認可的,點映時觀眾也都是認可的。

  京華時報:讓鄧超出演張自忠,大家也覺得比較意外。為什麼會選擇他呢?

  寧海強:鄧超本人身上擁有軍人的那種爆發力和投入的感覺,很有大戰面前的那種血性。鄧超作為一個明星,他剛進入劇組的時候自己是沒有狀態的,但是當他看到真實戰場的時候,他說他的血都在往上涌。於是乎這種戰爭的狀態和格局,這種血性的東西在他身上突然地燃燒了。

  京華時報:之前寧導也提到,這部片子與以往重大歷史題材影片相比,有著豐富的感情色彩,具體體現在哪裡?

  寧海強:這裡面的人物之間有著復雜又微妙的感情,不僅有彭德懷和左權在戰場上相知相惜,互相信任的兄弟情,也有姚尚武和梁山內斂含蓄的戰地情。

  舉個例子,比如當左權要去西營塢指揮戰役,左權走的那瞬間,彭德懷叫住他,告訴他早去早回。這段戲就是要展現他們的情誼,他們的生死之交,他們之間可能沒有太多的話,就是簡單的“在這兒等你”。最后左權的犧牲作為影片結束,也增加了彭德懷心中的遺憾。彭德懷在片中說“要想不滅種,必須抗戰到底”。正是犧牲的英烈們,激發大家必須把日本人趕出去。

  另外,左權對家人的牽挂在片中也有體現,本來有他當時給妻子和母親寫信的情節,但最后因為影片篇幅問題,隻能給這段戲拿掉了。

  ■相關鏈接

  近期上映抗戰題材影片

  《開羅宣言》

  上映日期:2015年9月3日

  影片由胡軍、劉嘉玲、韓雪等明星聯袂主演,主要講述了美國、英國、中國等國簽署《開羅宣言》的故事。

  《穿越硝煙的歌聲》

  上映日期:2015年9月

  該片集中表現了以賀綠汀為代表的進步文藝工作者在抗戰時期“執筆從戎、舍身救國”的革命精神和愛國情懷。他在1934年成名后,毅然參加上海抗日救亡演劇隊,並在這次戰爭洗禮下,創作了抗日戰歌《游擊隊歌》。

  《戰火中的芭蕾》

  上映日期:2015年8月21日

  影片講述了東北大妞鵝兒與前蘇聯偵察兵安德烈產生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淒美跨國戀,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的凶殘與偽善、頑固不化與背信棄義,展示了中蘇兩國軍民患難與共、攜手並肩共同抗擊法西斯侵略的戰斗友誼。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

  上映日期:2015年8月25日

  電影根據前蘇聯當代著名作家鮑裡斯·瓦西裡耶夫同名代表作改編。講述了瓦斯柯夫准尉與五位女戰士,在廣袤森林中進行的一場驚心動魄、激烈殘酷的納粹阻擊戰,卻英勇犧牲的故事。

  《誘狼》

  上映日期:2015年8月25日

  影片以黃土嶺戰役為背景,重現當年擔任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第三支隊支隊長曾雍雅,智誘被稱作日軍“名將之花”的中將阿部規秀及其所屬部隊進入我軍包圍圈,最終在太行山被我八路軍一舉殲滅。

  《猶太女孩在上海2:項鏈密碼》(動畫電影)

  上映日期:2015年8月28日

  20世紀30年代的德國碼頭,猶太女孩瑞娜和弟弟米沙利跟隨著父母准備逃離歐洲,前往中國上海。不料,德國納粹正在策劃一場奪取猶太人民寶貴財產的陰謀,在上海男孩周阿根一家幫助下,瑞娜姐弟與魯道夫展開了斗智斗勇的較量。

  京華時報記者 高宇飛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