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影評:文藝片還需接地氣 大導演應會講故事

2015年09月01日18:54    來源:新民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影評:文藝片還需接地氣 大導演應會講故事

  ■ 《烈日灼心》劇照

  ■ 《刺客聶隱娘》劇照

  這幾日,兩部影片成了網友議論的焦點——為侯孝賢拿下戛納最佳導演的《刺客聶隱娘》,以及讓曹保平拿下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的《烈日灼心》。5天上映中,《烈日灼心》拿下1.4904億元的總票房,是《刺客聶隱娘》(4434萬元)的3倍有余。同樣是偏文藝的影片,同樣拿下電影節大獎,為何票房差異巨大?有專家指出,在觀眾審美高度商業化的今天,文藝片也需要接地氣。

  兩片表達有區別

  同天上映的《刺客聶隱娘》和《烈日灼心》的排片佔比分別是15.33%和20.30%,后者略高。而在5天放映過后,《烈日灼心》的排片上升到23.1%,而《刺客聶隱娘》卻迅速下降,昨日的排片不到9%。“《烈日灼心》和《刺客聶隱娘》都借著文藝片的外殼,但《烈日灼心》的內在相對更加‘商業化’。”院線專家高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導演曹保平用了更“接地氣”的敘事手法,刻意放大了一些類型元素,比如抓捕對峙等,令情節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充滿激烈的戲劇沖突。

  相對而言,《刺客聶隱娘》的表達則過分個人化,侯孝賢沒有用觀眾熟悉的方式講故事,而是讓畫幅像“山水畫”一般流動,邏輯關系很淡。文言文的對白,長鏡頭、空鏡頭的留白,以及不同於如今寬銀幕的純膠片(4:3)畫幅,也需要觀眾適應。

  關鍵還要接地氣

  資深文化評論人韓浩月認為,目前的中國電影市場存在這樣一個現象:非商業性的好電影賣不了高票房,商業性的垃圾片有可能會獲得高票房,不好不壞的電影則取決於題材與類型——迎合了市場與觀眾,自然大賣﹔與市場、觀眾有距離,看情況。“對於普通觀眾以及電影院裡的主流年輕觀眾而言,《刺客聶隱娘》有點文藝過頭了,這樣的電影不會缺口碑,但指望在票房上大有斬獲,是不現實的想法。”

  今年暑期檔《捉妖記》《煎餅俠》《大聖歸來》的共贏,就是最好的例子。《捉妖記》能過23億元票房,除了故事類型老少咸宜、本身質量不錯之外,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它的表現手法有創意。換句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接地氣”,填補市場需求,導致影迷口碑上揚——這才是它撬動市場的關鍵。

  “對於普通觀眾而言,他坐在電影院裡,就是希望這個故事能吸引他,讓他一直跟著你走下去,直說就是要好看的。”導演曹保平說,自己不會為了迎合藝術電影的手法,而刻意去拍一部很悶的文藝片,“我要拍的,是吸引人的故事。”

  藝術院線是基礎

  記者昨日獲悉,《烈日灼心》在格瓦拉的評分達到8.5分,而《刺客聶隱娘》則隻有5.7分。“這和影片的文藝程度無關,《刺客聶隱娘》在海外的銷售很好,歐美市場的預售已經能回收9000萬元的制作成本,這是因為國外有良好的文藝片發行體系,有成熟的文藝片院線做基礎。”香港導演吳思遠如是說。

  其實,像《刺客聶隱娘》這樣的獲獎片,在中國市場遇冷的不在少數,比如7月份上映的曾獲諸多國際獎項提名的《模仿游戲》,票房慘不忍睹,上映3天僅有700萬元,排片不到3.3%。從遠一點講,《國王的演講》《悲慘世界》《一次別離》《藝術家》……這些奧斯卡獲獎電影在中國市場均遭冷遇。不是這些片不好看,而是它們與目前賣座電影的類型不同。專家認為,要解決這樣的問題,還是要成立相應的藝術院線。因為對於一個成熟的電影市場來說,觀眾的口味一定不會是單一的。

(責編:李岩、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