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西安老人憶兒時經歷抗戰:兩次與炸彈擦肩而過

張佳

2015年09月04日09:27    來源:西安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西安老人憶兒時經歷抗戰:兩次與炸彈擦肩而過

  站在建筑物廢墟中的兒童(1944年西安)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78歲的張天偉老人是地道的老西安,他童年的一大半時間是在抗戰中度過的。在那段硝煙四起、戰火紛飛的歲月裡,西安雖未踏入日軍的鐵蹄,但在頻繁的敵機轟炸下,也是滿城瓦礫、民不聊生。

  張天偉老人親歷了日本軍國主義投降的那一天。他一直記得,抗戰中的西安軍民眾志成城、共御外侮,為民族而戰、為國家而戰,在西安匯聚起了磅礡的抗戰力量。

  一位老人兩次與炸彈擦肩而過

  9月1日下午,張天偉老人坐在明亮的窗前,回憶那段聽著警報和轟炸聲的歲月,一切好似就在眼前。

  “抗戰時,我家住在南城牆裡的開通巷,從我家大門到城牆根隻有120米的距離。城牆很厚,裡面有很多防空洞,城牆上面有挂燈籠的電線杆,防空警報響起時杆上就會挂上紅色燈籠,那是日本飛機要來轟炸的標志。”老人說看燈籠鑽防空洞的日子佔據了他童年回憶的很大一部分。

  老人幼年時兩次與炸彈擦肩而過,險些賠上性命。“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鄰居家被炸,巨大的爆炸聲就在我耳邊響起,炸彈落在了開通巷26號院內,我家是23號。當時我父親嚇得臉都白了,我母親一把抱起我護在她身下。我家房頂的瓦被震落了,玻璃也被震碎了。后來聽說26號家的兒媳婦當時就被炸死了,情況很慘。”

  也許是那次慘烈的轟炸讓張天偉的父親看到了戰爭的殘酷,他后來在自家后院挖了很深的防空洞,而且是結構特別復雜且有多個出口的洞套洞,最大的洞有40平方米,最小的則要爬著才能進去。

  后來的一次轟炸驗証了張父的明智。“我第二次近距離遭遇轟炸更驚心動魄,當時聽見警報聲后我們全家人都鑽進了后院的防空洞,我父親帶著大家穿過第一個大洞徑直走進了第二個洞。后來那次轟炸時日軍的炸彈扔下來直接炸穿了第一個洞,洞頂垮塌了一塊,掉下很多土,如果當時我們全家躲在第一個洞裡,不被炸死也會被土埋了。”老人說。

  老人當年的親身經歷后來在很多史料中被佐証。據陝西省檔案館的檔案資料顯示,日機於1937年11月7日,首先轟炸潼關縣城,六天之后開始轟炸西安,日本空軍在山西運城,臨汾設有機場,日機起飛不足半小時就能飛抵西安上空。在長達7年多的時間裡,日軍轟炸西安145次,出動飛機560余架次,傷亡1萬余人,毀房43000余間。

  西安是“前方的后方 后方的前方”

  轟炸讓西安遭受著侵略者的蹂躪。相較與鄰省的淪陷城市而言,始終沒有被日軍攻佔的西安在那時也算是相對安全的后方。

  據西安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著的《西安抗戰風雲》記載,1936年西安市的總人口有20.88萬人,1938年太原、南京、武漢相繼失守后,與陝西比鄰的山西、河南等省以及其他淪陷區人口大量涌入西安,加之大批工廠、學校內遷和駐軍的增多,西安人口劇增至24.64萬人,抗戰時期僅流亡西安的難民人數就有6萬多。

  抗戰時期西安是西北軍事戰略要地,是連接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和全國各地的橋頭堡,民國時期還一度被政府定為陪都,是支援抗日前線最有力的后方之一,被譽為“前方的后方,后方的前方”。因此日軍更是集中火力轟炸西安,越來越密集的空襲不僅讓民不聊生,也讓城市工商凋敝、經濟蕭條。

  在張天偉的記憶中,那時西安沒有高樓,全城最高點就是鐘樓,街上也沒有那麼多人,似乎總是天還沒黑街上就已經關門鎖店一片淒涼景象。

  1942年前后,因日軍佔領山西、河南直抵晉陝豫三省交界的風陵渡與中國軍隊對峙,西安被轟炸得更厲害。一些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工廠屢遭日軍轟炸,破壞十分嚴重。 根據《抗戰期間日本飛機轟炸陝西實錄》記載,1938年11月16、18、23日在3次轟炸中,當時“市民目睹死傷同胞之慘狀,驚怖欲絕。一聞警報,手足頓時無措,老幼惶駭,攘先趨避。……致使一般商民,日中不敢為市。”

  據可考資料顯示,抗戰前西安的商業曾一度興盛,1934年時僅12萬人口的西安就有商鋪5000余家。但抗戰爆發后,日本的飛機不斷轟炸,許多工廠、商鋪外遷、倒閉。據統計,1943年底時全市僅企業就減少了30%,攤點商鋪更是減少無數。

  西安市檔案局工作人員謝書文對多份當年的檔案、史料研究發現,在沒有充裕能力動用飛機高射炮攔截日機轟炸時,當時的陝西省成立了防空司令部,組建各級防空組織指揮系統,警報班、警備班、消防班、救設班、工務班、避難指導班、燈火管制班等﹔同時成立宣傳隊給民眾普及防空基本常識,飛機的識別法、防毒須知(簡易紗布防毒口罩制作法)、防空警報、警鐘識別方法等﹔還加強了對空襲發生時,建筑物、道路和民宅等消防滅火、搶修、人員救治等工作。

  西安抗日救亡運動此起彼伏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反對內戰,毅然發動兵諫,扣留了來陝督戰的蔣介石,提出“改組政府、停止內戰”等救國主張,“西安事變”后來在國際國內各種和平力量的斡旋下,最終得到和平解決,促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據《西安抗戰風雲》記載,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中共中央通電全國,號召大家筑起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當時的中共西安市工委指示基層組織和黨員,加強抗日的宣傳動員和組織群眾抗日工作。在市工委的領導下,西安的群眾性抗日救亡運動迅速形成高潮。

  隴海鐵路抗敵后援會、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西安地方隊部、西安學生救國聯合會、陝西婦女慰勞會等抗日救亡團體紛紛成立。婦女也沖破束縛投入到抗日救亡運動中,女師、助產學校的學生走上街頭、奔赴農村,以書寫標語、街頭演講、教唱救亡歌曲等形式進行抗日救亡宣傳。青年學生走出校園,深入廠礦、奔赴戰區發動群眾開展抗日救亡運動。

  1937年11月,抗敵后援會西安學生分會先后組織了4批共65個農村工作團到關中、陝南各縣,以集會、演講、座談、訪問等形式宣傳黨的抗日主張,幫助當地群眾建立抗日救亡組織,極大激發了廣大群眾的愛國熱情。

  當日軍炮擊黃河沿岸的陝西河防陣地時,民先隊西安隊部動員了300多名青年參軍上前線,與日軍作戰。在日軍對西安長達7年的轟炸中,西安各救亡團體仍積極開展活動,極大鼓舞了抗日將士們奮勇殺敵的士氣。學生們還積極參加慰問、護理傷病員和救助在轟炸中受傷的群眾,直接為抗戰服務。

  此外,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僅在1938年5月至8月間,就向革命聖地延安輸送了2288名愛國進步青年。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時期從西安八辦輸送至延安的進步青年至少有2萬余人,這些人后來幾乎都投入到了民族解放的洪流中。有力支持了陝甘寧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和鞏固,發展了西安地區抗日救亡的大好形勢。

  日本投降那天東大街比過年還熱鬧

  在張天偉的記憶中,日軍轟炸西安是最慘痛的回憶,但日本投降那天,西安街頭人們的笑臉和喧天的鑼鼓聲,是他畢生難忘的回憶。“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的一天,我們開通巷的人,男女老少都跑到大路上、土崖上、家門口仰著頭看飛機,數不清的美國飛機,一波一波,一群一群,從東邊空中飛來,往西南方向飛去,飛得很低,螺旋槳都看得很清楚。有的飛機是四個螺旋槳都轉,我親眼看見有一架是兩個螺旋槳不轉的。”后來他聽大人們說,那是美國轟炸機轟炸完日本本土后的返航。

  長大后成為軍事迷的張天偉根據小時候的記憶翻閱資料發現,他當年看到的美國飛機就是B-29戰略轟炸機,這種被譽為“空中戰斗堡壘”的轟炸機正是美軍二戰時轟炸日本本土的主戰機型。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當天晚上七歲的張天偉被四舅領著去了東大街。“從開通巷到了菊花園出去就是東大街,那天晚上東大街上的商店、鋪面字號的老板都把汽燈挑出來了,開到最亮,整個東大街都被汽燈照亮了,人們笑臉相迎互相恭喜。”

  那天晚上,張天偉快走到鐘樓時,看到很多駐扎在西關機場的美軍,開了好多輛威利斯敞篷小吉普車出來,繞著鐘樓轉圈。滿臉笑容的美軍把船形帽拋得很高,不停歡呼。街上看熱鬧得一些人上了美軍的吉普車,大家高興的一起歡呼、唱歌。當時人山人海的東大街上除了有鑼鼓嗩吶的聲音外,還有零散慶祝勝利的槍聲。

  在張天偉的印象中,這樣的熱鬧場面持續了好幾天,大家再也不用過提心吊膽的日子,小孩子再也不用怕空襲,可以在城牆上肆無忌憚地玩了。

  如今70年過去了,當年那個不足8歲的小男孩已經成了78歲的老者。老人如今的聽力不太好了,但思維異常清晰。他甚至還能模仿當年空襲警報的多種節奏,他說:“那些聲音好像一輩子都在耳邊,忘不掉的。”

  老人親身經歷了西安的抗戰歲月,也經歷了西安的重建以及現在的好日子,如今他喜歡做風箏,是那種有齒輪咬合。風一吹每個部位都會動的精密風箏。他喜歡坐在明亮的窗戶邊做自己喜歡的風箏,他說:“這種愜意自在的生活,我小時候不敢想。”

  戰爭留給很多老人都留下了一生也無法忘記的苦難,卻也給了他們對比當下生活的發言權,硝煙散盡之后,他們總是更願意說——銘記歷史,珍惜和平。

  多個抗戰展覽

  讓西安人了解真實的抗戰

  本報訊 為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西安多家博物館和紀念館今年先后推出多個不同類型的抗戰專題展覽,從不同角度反映中國人民抗擊侵略者的偉大壯舉。

  多個展覽不同視角反映抗戰時的西安

  今年七月開始,西安的眾多博物館和紀念館就陸續開始推出各種類型的抗戰展覽。

  陝西歷史博物館展出的“延安與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以“延安--全面抗戰的政治指導中心”為陳列主題,用大量的史料照片、文件資料和影像資料真實反映了延安時期中國人民為抵御侵略、爭取民族解放的艱辛歷程。

  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紀念館舉辦的《理想之路》圖片展表現了抗日戰爭時期來自全國各地的愛國青年胸懷理想和信念,歷經千難險阻,從海外、淪陷區、大后方奔赴延安尋求真理、終在延安這革命的大熔爐中鍛煉后,走向前線、走向革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事跡。

  西安事變紀念館舉辦的《偉大貢獻——中國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西安半坡博物館舉辦的《一個公民的抗戰收藏》文物展,陝西省檔案館舉辦的《黃河在咆哮》和西安市舉辦的《西安抗戰紀實》、西安市鐘鼓樓博物館舉辦的《民族大義——抗戰中的陝軍》以及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館舉辦的《難忘的記憶——陝西民間抗戰藏品集萃》、西安烈士陵園舉辦的《紀念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圖片展》等展覽,都通過大量的史料從不同視角反映了抗戰時期的中國和西安,目前這些展覽還都在持續展出中。

  上萬張抗戰時期的照片還原歷史真相

  在這些已經先后開展的展覽中,幾乎每一個展覽都用到了大量的戰時照片,西安事變前后的和談照片、被飛機轟炸后的西安街頭、以及從八辦前往延安的大批學生照片、從淪陷區涌進西安的難民照片、激戰在各個主戰場的陝軍英姿、抗戰時曾從西安去各個抗日根據地的外國記者的新聞攝影……

  每一張照片背后都有一段不能忘卻的歷史。這些黑白影像記錄的真實瞬間,從軍政、民生、社會各個角度展現了西安在抗戰中的戰略大后方作用。上萬張照片全方位、多角度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數百件抗戰文物見証全民抗戰血淚史

  《論持久戰》的最早版本、毛澤東用過的望遠鏡、賀龍用過的派克鋼筆,戰時裝毛澤東手稿的小木箱、當年的《新華日報》《抗日三字經》《游擊戰術講話》《手榴彈投擲教練》、第一版的《西行漫記》以及那些用玻璃罐、陶罐、石頭、木頭、燈、碗等做成的地雷……這些出現在展覽中的數百件抗戰文物都見証了那段血與火的抗戰歲月。

  第一版的《西行漫記》曾引領無數進步青年了解中國共產黨和其所領導的軍隊以及根據地的真實情況,將他們從全國各地吸引到紅色革命的中心延安。最早版本的《論持久戰》第一次闡明了中國共產黨全面抗戰的路線和戰略、策略,成為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思想武器。各式各樣的地雷則展現了全民抗日中老百姓和侵華日軍的斗智斗勇。

  這些抗戰文物,有的保存在各大博物館裡,有的則是一些民間收藏家這些年一點點從全國各地收回來的。它們都代表著那個時期全民族奮勇反抗侵略的不屈精神。

  本版文/記者張佳 實習生孫菲 圖/記者張宇明翻拍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