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孤獨者們對社交技能更“懂行” 專家支招擺脫社交恐懼

郭原毓

2015年09月06日07:18    來源: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孤獨者更擅社交?

大部分人應該都不喜歡孤獨的感覺。對於那些“注孤生”(注定孤獨一生)的人,由來已久的理論認為,他們陷入孤獨的成因是社交技能的缺乏。然而,美國最新研究表明,這個理論是對孤獨者的莫大誤解——孤獨的人不但掌握社交技能,而且往往在被要求其展示對社交技能的理解時,顯得比不孤獨的人更“懂行”。換句話說,孤獨者們缺乏將社交技能施展出來的通道,這項研究也許將為我們提供理解孤獨者的全新視角。

孤獨者們對社交技能更“懂行”

我們知道,被孤立不僅帶來心理上的創傷,更影響身體健康。今年初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孤獨會將一個住院病人死亡的可能性拔高26%,這一比率與肥胖症造成的效果相當,種種負面影響引發研究者開始對孤獨現象刨根問底。來自美國富蘭克林馬歇爾學院的研究表明:大部分孤獨者們並不缺乏社交技能,但他們在面對社交壓力時有發揮失常的傾向。該研究結果發表在《個性與社會心理學通報》上。

團隊負責人梅根·L·諾爾斯教授設計了一個實驗,首先測出被試們的孤獨指數,然后測試他們的社交技能,包括通過面部表情來辨認人類情緒的能力等,他發現,那些孤獨指數高的人,在得知自己正接受社交能力測試時,他們表現較差,反之,在不知道這是社交技能測試的前提下,他們甚至比孤獨指數不高的人更精於辨別情緒。也就是說,從技術上講,孤獨者們也許並不缺乏社交能力,他們只是沒有把這種能力用出來而已。

對此,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心理咨詢師張曉慶認為,這項研究從某種程度上印証了前人探索的成果:人愈是孤獨,愈能准確地讀懂面部表情、聽清人語調背后暗藏的情緒。“正因孤獨者們渴望獲得歸屬和人際交往,他們才對與情緒相關的蛛絲馬跡更加上心。”張曉慶說。好比一個考試前花了大量精力准備的考生,他對成績的預期值肯定比完全沒復習的學生要高,過分希望不要搞砸,反而會導致他們想得太多、瞻前顧后,結果適得其反。“如果孤獨感還沒到達病症的程度,解決社交障礙在很大程度上是如何減輕其焦慮的問題。”張曉慶說。

孤獨與獨處、寂寞大不相同

所謂的“孤獨者”到底孤獨到什麼程度?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的感知程度不一樣,如何評定孤獨感高低?張曉慶介紹道,心理學上通過UCLA 孤獨量表來測定,全量表共有20個條目,包括每天獨處的時間、獨自進晚餐的次數、獨自過周末的次數等。每個條目有4級頻度評分:4分=一直有此感,l分=從未有此感覺,中間逐級遞減。測評的得分越高,孤獨程度越高。

“大部分人在生活中都會有獨處的時間,但要注意的是,獨處不代表孤獨。甚至隨著網絡的發展,隻要社交一直持續,獨處就不算成立。從性質來看,獨處是一種空間感,而孤獨是一種心理反應﹔從出發點來看,獨處更多是主動的選擇,而孤獨傾向被動、被孤立感,極有可能經歷過努力擺脫孤獨感但卻失敗的過程。孤獨還與長期的被拋棄感、抑郁感、空虛感、無望感、自閉感等情緒相關,這些情緒未必都是在獨處的時候產生的。”張曉慶指出,如果是被動的獨處,比如背井離鄉去到一個不適應的新環境,因為語言不通而與周圍交流困難,也有可能引發孤獨感,但這是心理上的調節問題,跟空間上的獨處已經沒太大關聯。

蔣勛在《孤獨六講》中寫過,寂寞會發慌,孤獨則是飽滿的。對此,張曉慶覺得不能一概而論,“‘孤’和‘獨’其實都表達了一種個體單獨存在的狀態,當情感投射不缺失對象時,孤獨當然可以是非常圓滿的體驗。” 比如面對汪洋大海或登山至頂峰,很多人會產生一種“振衣千仞岡”的感覺,隻想張開雙臂,不被任何事情打擾——此時你的注意力在壯闊的景色上,情感投射落到了實處﹔如果你看膩了風景,卻還是要保持姿態,厭煩感甚至孤獨感很快會隨之而來。

“當然,UCLA 孤獨量表本身就是針對社交而設計的,所以,孤獨感可以說是在社交場合中感到無法融入、溝通不暢而產生的心理上的失落情緒,它跟無所事事的寂寞和空間上的獨處並不一樣。”張曉慶說。

孤獨不是病,可能是一種社交恐懼

孤獨意味著負面情緒,因此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抑郁、自閉等症狀。暨南大學醫學院的傅毅軍教授認為,孤獨感與病理學上的孤獨症存在本質的差別。“孤獨症是一種基因遺傳病,發於嬰幼兒時期,表現為社會交往障礙、興趣狹窄和刻板重復的行為方式。一般來說,患者會回避目光接觸,缺乏主動與人交往的興趣和行為,嚴重的甚至在言語交流方面存在明顯障礙。”

傅毅軍強調,孤獨症引發的社交障礙表現容易讓人與孤獨者們的社交恐懼混為一談。“兩者的因果關系推導存在本質差別。孤獨者們由於社交恐懼,表現出明顯的害怕、緊張,影響他們在社交中的發揮,帶來挫折感,從而進一步加深孤獨的感覺﹔孤獨症患者則無論有無社交障礙,隻要存在其他並發表現,都無法改變其病症的定性。”

在社交場合中,孤獨者們往往將精力集中在觀察而不是表達,所以比正常人更能捕捉到人的情緒變化,但由於他們不能給予反饋,因此這種“特殊技能”並沒有什麼實際用處。傅毅軍認為,這項實驗研究雖然沒有提出怎樣幫孤獨者們利用“懂得多”的優勢來破解社交恐懼,但起碼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思路——孤獨者們需要的不是從零開始學習社交技能,因為他們很有可能已經把這些技能牢記於心。相反,孤獨者們更需要拋棄瞻前顧后的念頭,方能利用好已有的社交技能,結交朋友、走出孤獨。

專家支招:如何擺脫社交恐懼

克服社交恐懼,首先要找出潛意識中抗拒社交的原因。大體來說分兩種,一種是“心累型”,就像在信息大爆炸時期,人們對太多的新聞轟炸產生了厭煩感,選擇自主屏蔽信息。社交也分為有效社交和無效社交,我們發現,絕大部分的社交都出現了類似“你說你的,但我不感興趣”或“你說你的,但我不同意”的情況,然而出於禮貌,我們很少會把無趣感和反對意見明確表現出來——這種隻消耗時間卻沒有產生樂趣、增進感情的社交純粹是無效社交。當人們在社交上付出的成本(主要是時間成本)越來越沒有回報時,就會傾向於減少社交,久而久之社交技能“廢退”,甚至表現出了“孤獨者”的一些特征。

針對這種情況,專家建議,在減少無效社交的同時,適當降低對社交的期望值。

社交恐懼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害怕型”,表現為與人交往時,會不由自主地感到緊張、害怕,以致手足無措、語無倫次。對於這種情況,專家給出以下建議:

①做一些消除心神不定的運動。例如:兩腳平穩站立,然后輕輕地把腳跟提起,堅持幾秒鐘后放下,緊張時可反復做十幾下﹔

②社交恐懼會讓人呼吸變急促,面色發紅,因此,可以強迫自己做數次深長而有節奏的呼吸,這可以使緊張心情得以緩解﹔

③感到緊張時,可以在手裡握住一樣東西,比如一本書,一塊手帕或其他小東西。握著這些東西,對於缺乏安全感的人來說,會感到更加舒服﹔

④在與人交流中,學會專心地、毫無畏懼地看著對方。可以先從盯著對方的鼻子練習起,再慢慢上升至盯著眼睛交流﹔

⑤有時社交恐懼不完全是由於過分緊張,而是由於知識領域過於狹窄,或對當前發生的事情知道得太少的緣故。一旦開視野,豐富閱歷,在社交場合中就能更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意見,這將會有力地幫助自己樹立自信。(郭原毓)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