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選手在台上表演舞蹈。
主持人沈濤、千惠。
(左起)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樓含鬆、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錢文忠、《新周刊》副主編蔣方舟三位嘉賓坐鎮。
在浙江衛視的人文類節目中,抓住“少年”和“國學”兩大熱點的《中華好故事》始終用綜藝的語言表達傳統文化精神,不僅在同類節目中獨樹一幟,還讓觀眾們記住了一批來自全國的少年“學霸”。8月11日,浙江衛視第三季《中華好故事》開播,從第一季“愛國勵志”、第二季“道德禮儀”,逐步過渡到這一季的“民俗親情”。
與前兩季相比,新一季表達更接地氣兒,除了“唐朝詩人的朋友圈”、“嚇著寶寶的五子良將”等題目,還有做陶藝、踢毽球、射箭投壺等融合傳統與現代的游戲,展示這群以90后、00后為主的參賽少年講述故事、個人才藝和動手實踐的能力。20所名校之間PK的方式和賽制變化,也增加了節目的懸念和可看性。
對電視節目來說,一方面堅持品質感,另一方面也要考慮電視媒體的傳播性。今天,我們講述中華好故事,不僅僅是用現代傳播方式闡釋中華文化的深層哲理,還要在這些孩子身上,還原成生動的人生方式。
——浙江衛視總編室副主任許繼鋒
變了什麼
用90后思維講故事
《中華好故事》第一季提出“電視國學”概念,第二季出現人文節目的新玩法:微信搖一搖參與互動,可以百分之百獲獎。第三季則更注重通過電視為90后、00后講故事,傳播傳統文化知識。
新一季點評嘉賓,由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錢文忠、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樓含鬆、《新周刊》副主編蔣方舟坐鎮。除了蔣方舟和錢文忠,樓含鬆作為專家成員之一,也是參與出題的題庫主腦。他表示,第三季在設置題目時,對民俗親情有所側重,但不限於此,一帶一路、抵御外辱等議題均有涉及。“內容選材上更具廣泛性,神話故事、民間傳說、人物故事等都是素材來源。新的一季,在出題方面,我們更追求精心、精致,與電視節目的呈現方式結合更加緊密。”
與前兩季相比,第三季表達更接地氣兒。有道題目考查唐朝詩人之間的關系,嘉賓蔣方舟以“唐朝詩人的微信朋友圈”為現場選手講解,李白和杜甫之間經常互相點贊:“冠蓋滿京華”,孟浩然與李白是“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至交﹔還有根據關鍵詞猜歷史人物,憑著“嚇著寶寶、五子良將、合肥”等詞組,機智的選手脫口而出“張遼!”引得專家成員點頭稱贊。
比賽過程將少年們平時知識積澱淋漓展現。如關於六個古代“家訓名言”的排序題,要求參賽選手按照時代先后進行排序。樓含鬆說:“就大賽本身而言,需要選手有所准備,而龐雜的內容,讓選手們很難做到有針對性地准備,希望孩子們掌握傳統文化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其背后文化內涵的挖掘。”
“死知識”變鮮活
從明朝畫卷中人物歡慶的動作猜節日,通過郵票猜歷史故事,從百字漢字牆中找出八字文學故事……多種多樣的題型讓少年選手感嘆:“把死知識用鮮活的方式展現出來了。”新一季節目中,除了全新九宮題型,賽制上也有創新,額外增加通關令牌。當選手面對某一難題時,可以使用有免答、提示、求助三種設置的通關令牌。
由於比賽中包含擂主和攻擂方,對於攻擂方來說,想使用令牌,必須要完成這些令牌所指向的一個任務。導演陳學武表示,這些通關令牌背后的任務是個亮點,可能是跟民俗親情有非常緊密聯系的任務。比如,需要現場展示陶藝,協力完成總和高於15厘米的陶罐才能獲得通關令牌﹔再比如踢毽球,通關要求是三名參賽同學一共踢六下﹔還有挑戰始於春秋戰國時諸侯宴會禮儀的投壺游戲,要求在1.5米外將箭投入壺中,15支箭投入3支才能過關……一些游戲讓少年們大呼“太難了”。
節目導演陳學武表示,這是讓孩子們對傳統文化有一個新的認識,通過台上的互動和展示,發現平常在書本上學到的東西和生活的關聯,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嘉賓樓含鬆教授說,盡管現在很多學生都是學霸,且多才多藝,但在實踐和動手能力上略顯不足。他希望少年們增強動手實踐能力,“做一個生活裡的合格者”。
什麼沒變?
主角是少年配角是導師
在當下電視節目真人秀流行的娛樂風潮中,浙江衛視不僅有《奔跑吧兄弟》和《中國好聲音》,還有彰顯人文情懷的《中華好故事》。從《人文深呼吸》到《華少愛讀書》再到《中華好故事》,“人文+”概念一直貫穿節目始終。作為浙江衛視全力打造的大型人文節目,已經做了三季的《中華好故事》,目前也在籌備第四季。
和前兩季相比,雖然第三季在題目設置、表達方式上有一些改變,但在浙江衛視總編室副主任許繼鋒眼裡,第三季既要創新傳播,更要強調經典堅守。“貫穿節目始終的人文姿態、精神基因沒有變,這也是中華‘好故事’節目的魅力所在。《中華好故事》的節目調性概括起來就是經典文本、現代傳播和少年氣質,用現代傳播方式闡釋中華文化的經典文本,還要在這些孩子的成長上還原生動的青春人生,給節目融入一種少年氣息。”
這檔被稱為“電視國學”和“流動的孔子學院”的人文節目,從第一季開播以來就得到了眾多學生追捧。參賽選手以90后、00后為主。與其他節目中頻頻出現明星導師不同,這個節目中三位導師主要與孩子進行學術上的交流,大部分時間都在認真觀戰,是學霸們的“配角”。
導演陳學武認為,節目中主角是年輕選手們。“雖然我們並沒有刻意去塑造什麼‘少年英雄’和‘國學學霸’,但是他們卻已經在比賽裡証明了自己就是時代的弄潮兒,就是每一期節目的主角!今天能用一種形式新穎意義豐富的比賽形式,來展現這一代的新青年的精神狀態,如果能激發出他們無限的潛能,我覺得我們的節目就成功了。”
■ 專家點評
不僅關注收視率,更要關注“視收率”
不認同將收視率作為衡量節目的唯一標准,錢文忠教授在節目現場首次提出“視收率”的概念。他表示收視率是一個表面的現象,而“視收率”是一個內在的概念,比如100個人看電視節目,這個節目對他們的真正影響力有多少值得探討。“視收率”關注的是觀眾能從電視節目中獲得和吸收多少知識、獲得多少內在的影響。
他表示電視台做節目不僅要關注收視率,更要關注“視收率”。提到當下電視節目真人秀大行其道的娛樂風潮,錢文忠教授認為,娛樂至死是一個可怕的信號,我們需要停下來用中華文化來清理自己的內心。《中華好故事》就是一個傳播“視收率”的好節目。
樓含鬆也表示電視台一定要堅持自己的文化品位,他稱贊“好故事”是一個非常好的節目模式。作為又一輪的挑戰賽,比賽的勝負決定了每支隊伍的去留,但同學們都在其中收獲許多。他說:“‘好故事’讓選手們來時帶著勇敢,回去時帶著自信。”
採寫/新京報記者 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