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故宮晒家底看熱鬧之外如何看門道 必看“三寶”[圖]

易小燕

2015年09月10日08:23    來源:京華時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故宮晒家底看熱鬧之外如何看門道

  石渠寶笈特展展出的《寫生蛺蝶圖卷》

  宋趙昌27.7cm×91cm

  五代周文矩《文苑圖卷》37.4cm×58.5cm

  9月8日,借故宮博物院建院90周年大慶,“石渠寶笈特展”現真容,283件書畫構成的“全明星”陣容亮相武英殿和延禧宮。《清明上河圖》是近10年來首次全卷打開,堪稱文博界的一大盛事。展覽現場,多件重器需排長隊才有機會走近。部分看過該展的觀眾表示,盡管看得仔細,不過還是有些沒看明白,有必要再去看一次。對於觀展的效率問題,京華時報記者採訪了幾位業內專家,他們不僅力薦了“明星”中的“三寶”、“看門道”的竅門,還分享了展覽背后的故事。

  □必看“三寶”

  明星中的明星《清明上河圖》

  盡管從“明星中挑明星”不易,但《清明上河圖》顯然不需要遲疑。此次展出不僅是2012年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后的首次亮相,也是暌違10年后再展全卷,這次特展之后,至少得在庫房“靜養”3年才能再度出關。全卷共繪了814位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73匹,車、轎20多輛,大小船隻29艘,樓閣屋宇井然有序,畫上鈐歷代鑒藏印璽近百方。

  作為知名度最高的一件展品,觀眾在《清明上河圖》的一端排起了長隊,而站畫前的觀眾則一動不動,不論懂與不懂,大家都瞬間變身“研究員”。走在記者前邊的爺孫一邊聽“掃一掃”的語音講解,一邊琢磨起畫裡那些人的穿著、打扮、民風民俗。即算是懂行的觀眾在這樣的作品前,第一印象也是以感性為先,此前策劃龍美術館“康雍乾大展”的謝曉冬說,“看到真跡的那瞬間也是滿滿的感動”。在他看來,原作的視覺力量是之前所見圖片遠遠沒法相比的,“前者傳達的信息更立體,細節更生動”。

  三希堂墨寶王珣《伯遠帖》

  一進武英殿展廳,首先看到的便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珣的《伯遠帖》。知名書畫藏家朱紹良說,“作為迄今為止晉人墨跡中唯一署有名款的真跡,觀眾的熱情看得出這件作品在他們心中的分量”。

  《伯遠帖》的內容為一封問候友人病況的書信,當年乾隆皇帝將其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並稱“三希”,珍藏在養心殿一閣,並命名該袖珍書房為“三希堂”。經后人研究,二王父子的作品為后世書家仿品,唯有《伯遠帖》為真跡。

  1924年溥儀出宮時,《伯遠帖》《中秋帖》流出皇宮,輾轉被鑒藏家郭葆昌收藏﹔1949年,郭葆昌的兒子將二帖在香港抵押,1951年抵押到期而郭家已無力贖回。在周恩來總理的關心下,最終由國家出資購回。而《快雪時晴帖》在特殊年代流轉至台灣,成了今天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修復典型米芾行書《苕溪詩》

  經《石渠寶笈》著錄的不少作品歷經波折才再次回宮,在輾轉中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損。當年溥儀出宮時,所攜帶的米芾行書《苕溪詩》也同樣遭到厄運。1945年偽滿政權覆滅,溥儀出逃,來不及帶走的古物珍玩被士兵們哄搶一空。《苕溪詩》卷也在爭搶中被撕得殘破不堪,歷史機緣下,故宮於1963年從榮寶齋購得。

  在前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肖燕翼看來,米芾行書《苕溪詩》是書畫修復作品的典范。“當時故宮修復廠有兩位專門從事古書畫修復和補全工作的老師傅,不僅將破碎的詩卷一一拼合,更千方百計地找到一塊在質地、顏色上最接近原件的舊紙,把碎裂的部分接得幾近完美”。尤為難得的是,對詩卷上已經失去或損壞的筆跡,老師傅依據詩卷未損前的照片,“先把字鉤下來,然后在一旁不斷練習,等練得差不多了,再一筆填進去,不著痕跡”。如今再看這件作品,也是看故宮“文物醫生”那妙手回春的功力。

  □觀展貼士

  看《清明上河圖》先讀《東京夢華錄》

  已經看過展覽的知名書畫收藏家朱紹良建議,在觀展前做一些相關的准備是有必要的。就書法作品而言,朱紹良說,如在看《伯遠帖》前,“首先要了解它的重要性,要知道晉人書法的特點、歷代收藏的情況,有了這些基本的資料,才能做到看作品時心裡有數”。

  關於繪畫作品,他以《清明上河圖》為例,“對作者張擇端本人有所認識是最起碼的要求,對畫中人物衣著及服飾也要有所了解﹔最重要的一點是,作為一幅反映宋代市井生活的風俗畫,觀眾最好提前了解宋代人的生活方式,這時候看畫的感受肯定會真切一些。我推薦大家事先最好讀一讀《東京夢華錄》。《東京夢華錄》記述了北宋都城東京開封府城市風俗人情。”朱紹良說,“書和畫的不少內容可以相互印証,細細琢磨會很有意思。如畫中一撐開的布傘下,挂著一個招牌,上寫著‘飲香子’,這是什麼呢?是一種飲料。在《東京夢華錄》中有對飲料的記載,汴梁的‘巷陌路口、橋門市進’都會有人賣‘冰雪涼水、荔枝膏’,‘皆用青布傘,當街列床凳堆垛’”。此外,為什麼《清明上河圖》中大面積是騎驢、騎馬的人來來往往,而坐轎子的人屈指可數呢?“原來是因為北宋人士以乘轎為恥,這都需要對當時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藏品背后的故事

  故宮購藏《十詠圖》開先河

  本次展覽所展出的張先《十詠圖》把不少業內人士帶回了1995年。“那會兒以1980萬元成交,創造了一個天價,也是中國文物第一次破千萬元,其意義遠超現在所謂的億元大關”,著名文物藝術品市場研究專家趙榆說。當年,北京翰海拍賣公司推出北宋張先《十詠圖》手卷時,“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楊新是直接帶領著名書畫鑒定專家徐邦達、劉九庵先生趕赴拍賣現場購藏的,此舉讓故宮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即開創了國家級博物館從拍賣市場購買文物的先河”。

  此舉過后,故宮繼續發力:1995年以500萬元,從中國嘉德購買石濤《竹石圖》﹔1996年以880萬元,從北京翰海購買的沈周《仿富春山居圖》﹔2003年以2200萬元,從中國嘉德購買的隋人書索靖《出師頌》等。從橫向來看,2000年前后,中國歷史博物館、首都博物館以及上海博物館均斥重金購得不少珍品。

  博物館緣何淡出拍賣市場

  相較於早些年博物館的豪舉,近年他們似乎悄無聲息了。有聲音說,曾作為拍賣市場重要力量的博物館之所以漸漸淡出,與藝術品價格越來越貴有關。但趙榆不認同這種說法,他認為成就一件事情的因素很多,主要與博物館領頭人的魄力、賣家的胸懷、拍賣行的努力均有關系,“那時候的藏家願意低價讓出,成就作品的最好歸宿﹔而拍賣行願意‘賠錢賺吆喝’,花大量的資金宣傳,最后不收取佣金﹔博物館人需要頂住各種壓力,當初故宮博物院資深老專家徐邦達提出購藏《十詠圖》時,得到中央領導的支持,才得以買下《十詠圖》”。

  京華時報記者易小燕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