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80年前廣州牙刷品牌用“一毛不拔”做廣告語

王月華

2015年09月17日08:37    來源: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80年前廣州牙刷品牌用“一毛不拔”做廣告語

  上世紀30年代,美人魚楊秀瓊為梁新記牙刷做的宣傳廣告。

  “一毛不拔”的廣告語與梁新記牙刷如影隨形。

  說起“一毛不拔”,大家都不會覺得這是一個好詞,可在上世紀30年代的廣州繁華地帶西濠口,偏偏挂著一個碩大的廣告燈箱,上面“一毛不拔”幾個大字特別醒目,引得路人個個停下腳步,多看上兩眼。原來,這是當時最知名的牙刷品牌——梁新記牙刷的廣告,“一毛不拔”正是形容牙刷的堅固耐用。此外,梁新記牙刷還聘請了幾十個“行街仔”,背著牙刷箱四處沿街叫賣,箱子上一邊寫上“一毛不拔”,一邊寫上“脫毛包換”,有嗓子好的“行街仔”,把一句“有一毛不拔?梁新記牙刷賣咧”喊得像唱歌一樣,使得“梁新記”的品牌更加深入人心。

  正是靠著別出心裁的廣告語和無孔不入的推銷術,“梁新記”從不起眼的流動攤檔起家,先在廣州打出一片天下,以至“凡有旺地必有梁新記”,后來更在全國范圍內構建起龐大的銷售網絡,連京滬線、京廣線沿線的民房上都畫滿了“梁新記牙刷一毛不拔”的廣告,當時鼎鼎大名的美人魚楊秀瓊也曾為它大做宣傳。我們說小小一支牙刷撐起一個商業帝國,還真不算夸張,而一直到今天,很多老一輩的人提起“梁新記”,都有一籮筐的故事要講,今天,就讓我們一起重溫這個商業傳奇吧。

  時機

  粵人最早流行刷牙

  窮小伙盯上牙刷業

  說起牙刷,還真不是完全的舶來品,據學者考証,我國在宋代就已出現了用馬尾作刷毛的植毛牙刷,刷牙藥膏也頗為考究,大多要用柳枝、槐枝、桑枝、細辛、沉香等中草藥材熬制而成,宋代《天平惠聖方》還建議人們早晚都要刷牙,以遠離齒疾。不過,雖然牙刷在中國出現得很早,但刷牙的習慣遠未普及開。翻開成書於清代的《紅樓夢》,連賈寶玉這樣有品味的貴族公子,早晚不過是用手指蘸點青鹽,擦一擦牙就完事了,一般平民百姓就更不知牙刷為何物了。

  現代植毛牙刷的出現,則要等到1770年,它還是一個名叫威廉·阿迪斯的英國囚犯在監獄裡發明的。原本英國人都是用布頭擦揩牙齒的,威廉·阿迪斯深覺不便,就開始著手改進,他找來一根長而扁平的骨頭,在一端鑽了幾排小孔,又找看守要了些豬鬃毛,綁成一簇簇,涂上膠水,嵌入小孔中,世上第一把現代牙刷就此誕生了。出獄后,阿迪斯辦起了自己的工廠,取名“智慧牙刷公司”,生意十分紅火,他也發了大財。

  言歸正傳,我們早就說過,廣州通商日久,西方的新發明新產品,用不了太長時間,就會在這裡出現,並漸漸形成流行風尚。牙刷也是如此,用“梁新記”的元老梁日盛在回憶錄裡的話來說,中國首先使用牙刷的就是廣東人,中國的牙刷制作,也是從廣東開始的。

  到19世紀末,廣州及其周邊地區已有了不少牙刷作坊。這些作坊都是純手工制作,工藝還停留在威廉·阿迪斯的水平上,他們把一根根牛骨銼成長條形,再用腳踏的鑽子鑽四個洞,然后把一撮撮豬鬃毛穿在上面,就成為一支牙刷了。這樣的牙刷賣相是丑了點,但老百姓隻要實用就好。進入20世紀后,隨著口腔知識的傳入以及牙科和牙醫的出現,刷牙更成了摩登生活的象征,廣東乃至全國的牙刷市場開始出現巨大商機,這個商機,被一個從小在佛山牙刷作坊裡當穿毛工的窮小伙緊緊抓在了手裡。

  創業

  六十銀元本錢起家

  沿街叫賣照創品牌

  這個窮小伙就是梁新記牙刷的創始人梁日新。根據其弟梁日盛的回憶錄述說,梁家本是佛山望族,但到了他們父親這一輩,已是家道中落,貧無立錐之地。梁日新故而早早去牙刷作坊當了穿毛工,幫補家計,耳濡目染之間,他動了在牙刷這個行當裡干一番事業的念頭。1909年,他從母親手裡接過了她苦苦攢了20年的60塊銀元,開始了艱辛的創業生涯。

  梁日新的牙刷買賣是產銷一體的,從買牛骨、買豬鬃,到開牛骨、銼牛骨、綁豬鬃,再到銷售,全靠這60塊銀元的本錢,所以得細水長流地花。為此,梁日新一開始沒有租鋪面,而是做了個小販,天天走街串巷去叫賣。

  不過,與一般小販相比,梁日新的過人之處就在於強烈的品牌意識。他在貨擔上貼上“一毛不拔梁新記牙刷”幾個大字,沿途叫賣也是一句“有一毛不拔?梁新記牙刷賣咧”,聲音洪亮,調子又拉得長長的,像唱歌一樣,讓人一聽就忘不了。

  在查閱資料時,我禁不住在想,把“一毛不拔”這個貶義詞用來形容牙刷的堅固耐用,簡直是神來之筆,梁日新必是日思冥想,才有了這個創意。這非一般的專注和用心,也是他能從諸多小販中脫穎而出的最重要原因吧。

  沿途叫賣了一段時間后,梁日新攢了一些錢,請得起伙計了。這些伙計都是同樣衣飾,挑著同樣的貨擔,喊著同樣的叫賣口號,甚至連語音語調都是相似的,四鄰八鄉的街坊一聽,就知道“梁新記牙刷”上門了,幾年之后,“一毛不拔?梁新記牙刷”在佛山鎮家喻戶曉,梁日新也告別了小販生涯,在鎮上開出了鋪面。他很早就謀劃著要去省城發展,眼下這個時機終於成熟了。

  做大

  廣告燈箱高挂西濠口

  最貴牙刷售價上萬元

  然而,省城大,柴米貴,居不易。根據梁日盛的回憶錄,梁日新初至廣州,重操舊業,挑著貨郎擔,搖著鼓,走街串巷賣牙刷,攢了一些錢后,才在大新路買地,蓋了一個小店鋪,就起名“梁新記牙刷廠”。梁日新採取“蠶食”策略,攢夠了錢就開多一家分店,經過十數年如一日的苦心經營,終於有了省城凡有旺地必有梁新記的局面。到了上世紀30年代,梁新記還從國外引進了先進的生產線,用機器開骨,再用砂紙打磨,牙刷賣相比原來家庭作坊的產品好多了。梁新記還根據牛骨的不同形狀,制作出不同的刷柄款式,往少說也有幾十種,刷毛穿好后用夾子排列整齊,出廠時再仔細檢驗,凡是骨柄爆裂、刷毛穿得不好的次品,就不貼“梁新記”的商標,而以其他名號銷售。這樣,凡是在市面上銷售的“梁新記”牙刷,支支美觀,且堅固耐用,就算賣得比別的品牌貴,大家還是願意買單。

  生意做大后,梁新記更加注重廣告營銷。西濠口是當時城裡最繁華的地段之一,梁新記就在這裡立了一塊碩大的燈箱廣告,上面“一毛不拔”四個字特別醒目,凡是路過的人,總要停下腳步看上兩眼。此外,梁新記還天天派出二三十個伙計沿街叫賣。他們沿用當年在佛山賣牙刷的做法,穿著一樣的服飾,挑著一模一樣的籮筐,籮筐上扎一條紅布,上面放一個玻璃箱,裡邊各式牙刷一目了然,箱子一邊寫著“一毛不拔”,另一邊寫著“脫毛包換”,再加上一模一樣的叫賣聲,人們隻覺得到哪都是碰上梁新記的人,印象不深刻都不行。抗戰勝利后,梁新記在長堤先施公司附近開了家店鋪,特意制作了一支售價1.2萬元的牙刷,堪稱廣州史上最貴的牙刷,從而賺足了噱頭。

  在廣州開疆拓土的同時,梁新記還有意向全國發展。上世紀20年代,梁日新的弟弟梁日盛就遠赴上海,從廣東路上的一家小鋪子做起,直至創辦工廠。為了節約廣告費用,梁日盛想出了一個絕招,他跟京廣、京滬等鐵路沿線的農戶一家家去談,要麼送個熱水瓶,要麼給個十塊八塊銀元,然后在人家牆面上刷上“梁新記牙刷一毛不拔”的廣告,旅客往窗外一看,隻覺滿眼都是“梁新記”。隨著廣告網絡的擴展,梁新記又採用代理制度,將銷售網絡鋪至全國。

  梁新記在農戶牆上刷廣告的做法,在當時引領了廣告界新潮流,而直到今天,最時髦的電商巨頭也還在沿用這個做法。不信,你到鄉下看看,無論是“要想生活好,趕緊上淘寶”,還是“發家致富靠勞動,勤儉持家靠京東”,抑或“老鄉見老鄉,購物去當當”,都在告訴你,梁新記當年的刷牆廣告法是多麼有生命力。擁有這樣接地氣的廣告術,再加上過硬的質量,小小一支牙刷撐起一個商業帝國,其實一點也不偶然,不是嗎?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