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纓槍
槍是百兵之祖。無論東西方,在戰場上使用最廣泛的近戰兵器,無非刀槍兩樣。在很多傳統武術愛好者心目中,槍被賦予了近乎神話的色彩。中國歷史和民間傳說中一系列戰神級的人物,從霍去病到趙雲,從岳飛到戚繼光,從羅成到盧俊義,都是使槍的大高手。因其重要,槍的改良和發展也代表了歷代軍事科技的最高水平。
今天的刺刀源於古代的槍
武術歷史和文化學者李通國指出,槍和矛都是主要用於刺殺的較長的兵器,形制基本相似。從源流上看,槍由矛因承而來並有著同樣的功能。因此可以說,小說中善使“蛇矛”的張飛和林沖,也屬於用槍一路的。
李通國指出,早在戰國時期,工匠們就對制作兵器的銅錫含量作了定量的說明:戈戟受力比較復雜,對韌性要求比較高,所以在兵刃中含錫量最低。大刃( 刀劍) 既需要鋒利,也要求一定的韌性以防折斷,所以含錫量比較高而又不太高。削殺矢比較短小,主要考慮銳利,所以在兵器中它的含錫量最高。化學家通過對古代兵器的研究,認為當時的成分配比規定和現代科學的基本原理是完全相合的。青銅合金規律的總結使古人在制作矛時已經能夠定量的控制加入的錫含量的工藝,通過鑄造和鍛造技術,從而能夠使矛頭鋒利又有一定的韌性。正是這些技術改變了矛的外觀形狀,夏商時代由於矛的硬度大韌性不足,為了保証矛的鋒利,隻能鑄成扁平的矛頭﹔到周時冶金技術已經制造有高脊的菱形矛頭。這種有脊梁的矛頭技術在槍頭上仍然被沿用,即使在火器時代步槍的刺刀上仍繼續著這種矛頭技術,這說明了矛形技術在兩周時期已經趨於成熟,矛形基本定型。
鐵器的出現則強化了這種趨勢。戰國時期,人們已進一步掌握了塊煉鐵固態滲碳制鋼的方法,於是鋼質的矛、戟和劍等兵器才較多地出現於戰爭場合。在考古發掘中,出土了這個時期較多的鐵制矛,經過檢驗,矛中確有以塊煉鐵滲碳的低碳鋼制作的,有的還經過淬火,以增強刃部的硬度。還有一些是以塊煉鐵直接鍛成的鐵制品。戰國末年,已有較多的鋼鐵兵器用於裝備軍隊並用於實戰,不過它還沒完全取代青銅兵器。甚至西漢初期都仍有少量青銅矛裝備在軍隊中,但到了漢武帝時期,鋼鐵兵器已經一統天下。
鐵矛的形狀與傳統的銅矛出現較大差異,多呈體長而鋒銳的形態。同時較多地使用近於劍形的特殊的闊刃鐵矛,用於步兵格斗時,它可以裝較長的柄,也可裝短柄,與盾牌配合使用。古代的矛頭和今天人們見到的步槍上的刺刀一樣都有血槽,或者成三菱形或四棱形。這種形制的矛頭在春秋戰國時代已經很普遍地在戰場上應用。血槽和菱形技術作為矛的特征,一直沿用到現代步槍的刺刀技術。
“紅纓槍”可防止手打滑
中國通俗文化中的槍,一般以“紅纓槍”為人所知。在各種各樣的繪畫作品中,這種槍幾乎是標配。從歷史上看,也基本符合事實。李通國指出,中國長槍的特征,是在槍的下方栓有稱作纓的槍穗。纓多用絨繩或獸毛制成,而且還特意染上紅顏色。槍纓一是刺中敵人時,防止血順著槍頭流到槍杆,使手打滑﹔二是用以鼓舞戰場士兵們的戰斗士氣,並有裝飾作用。這和今天人們喜歡在軍服上搞設計一樣,要漂亮帥氣,才能吸引愛美的年輕小伙子踴躍從軍。白馬纓槍,獸鍪紅袍,想象一下就很如意郎君的樣子。
槍杆可用木制也可以用竹制造。使用木作槍杆,則必須是硬制木料,而且在削制時,必須順著木紋取料,否則,槍杆容易折斷。用竹代木做槍杆,雖然比較輕便,但是竹軟而易彎。過去軍用的槍,都需要培育專門的林木以供制作槍柄之用。較為常見的是白蠟。好的槍柄用材需要不斷地修建旁枝,防虫蛀,並且需要控制生長速度以供長時間生長,增加密實度和韌性等。軍工業在任何時代都是投入最大的產業。
有高手用鐵槍,鐵槍不但可刺,還可利用自身的重量做打擊兵器來使用,可以說兼具了“槍挑一條線,棍掃一大片”的作用。由於鐵槍很重,若無相當的氣力,是絕對不能使用的,所以后代中真正用鐵槍的很少。五代王彥章用鐵槍,在槍史上可算得一個傳奇。
槍成為戰場上的王者,是與護甲的進步密切相關的。舊式的戈戟無法對付沖擊迅猛而裝甲精良的騎兵,而矛和槍就能做到。火器大量出現之后,隻有槍和刀,是最后退出歷史的冷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