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西安事變》排練現場,於魁智飾演張學良(右)、朱強飾演周恩來(中)、胡濱飾演楊虎城。 國家京劇院供圖
國學大師王國維說,“戲曲以歌舞演故事”,傳統戲大多以歷史人物和事件演繹故事。不過,張學良、周恩來、蔣介石等極少出現在京劇舞台上。由國家京劇院創排的現代京劇《西安事變》,就試圖用皮黃腔來展現真實的歷史事件。當紅老生於魁智如何演繹少帥張學良?朱強扮演的周恩來會不會有馬派味兒?蔣介石的形象在京劇舞台上如何把握?這些因素令這部戲看點十足。
□立意
要塑造這個時代的偶像
近些年來,各京劇院團排演的新編歷史劇不少,卻很少觸及與我們時代距離近的真實歷史人物。現代京劇《西安事變》集結了編劇孟冰、導演婁迺鳴、孫桂元等資深編導,以及於魁智、朱強、李勝素等當紅京劇名角兒。
婁迺鳴此前曾擔任十幾年的春晚小品總導演,還導演了《閑人馬大姐》等觀眾喜聞樂見的情景喜劇片。不過,這卻是她第一次導京劇,“我三歲的時候就到戲園子裡經常看戲,京劇給我的印象是仙女啊什麼的,是不可觸摸的東西。隨著年齡的增長,又學了導演這門手藝,我更加崇拜和敬畏這個劇種。首先得尊重這門藝術,千萬不要來破壞這門藝術。”
她表示,通過與於魁智、朱強、李勝素等名角兒接觸,發現京劇演員有獨特的舞台魅力。在京劇裡,導演應該盡量少表現自己的個性,而是把舞台留給演員,“這些角兒們在舞台上就能獲得掌聲,我們也想過在舞台上運用多媒體等,不過隨著一步步地深入,我把自己的個性收斂起來,漸漸地退回到一個消失的位置上。”
談到這部戲的立意,婁迺鳴說:“我們就是要通過這戲塑造這個時代的偶像,要告訴現在的孩子們什麼是真正的偶像,那些在大時代的潮流中逐步覺醒,和自己作斗爭的人物,這是一個艱難的成長過程。劇中的人物,在歷史進程中是一個覺醒的過程,我們不是簡單讓他們亮亮相,而是要呈現這個覺醒的過程。”她認為,京劇本身是寫意的藝術,排演這麼大的一個真實歷史事件,對演員來說是最難的。
□主演說
於魁智:曾為張學良演出祝壽
於魁智將在《西安事變》中扮演主角張學良,他覺得在兩個小時的演出時間裡,一方面要呈現出整個錯綜復雜的歷史事件,同時要運用京劇的唱念做打,展現出每個演員的特長。“我期望通過我們的創作和表演,讓觀眾覺得看戲要比看教科書更生動。”
說到張學良,兩個人雖然年齡相差60歲,卻頗有淵源。早在1993年,於魁智隨中國京劇院首次組團赴台灣演出,張學良便一連看了6場,並盛情邀請主要演員到家中做客,席間他連聲稱贊於魁智:“真是唱得好!”當他得知於魁智跟自己同是沈陽人時,更是激動不已,對於魁智說:“你是我的小老鄉!”倆人情誼陡增。
1996年,張學良95歲大壽時,家人幾經周折聯系到於魁智,請他遠赴美國為張學良的壽宴獻唱。在聽完於魁智的演唱后,張學良十分歡暢,自己也唱了幾段。那次壽宴以后,張學良挽留於魁智等人在美國逗留了7天,而張學良每天下午3點到晚上8點,都如約趕到聽於魁智唱戲,與他暢談京劇。
正因如此,他對張學良有一種特殊而深厚的感情,“張將軍是位傳奇人物,是位平凡、真誠的長者。”22年后,於魁智終於得以在自己熟悉的舞台上詮釋他心目中的張學良。
朱強:不會去刻意展現流派
著名“馬派”老生朱強將在《西安事變》中扮演周恩來,他說:“據我所知,以往的《八一風暴》出現過,但用的人名是方大來。要是說實實在在的用周恩來這個名字,這在京劇舞台上,還真是第一次。”
朱強說,他們這代人是看著周恩來的電影、聽著周恩來的故事長大的,接到國家京劇院邀請時既興奮又忐忑。“現在年輕人講偶像,根據不同的群體會分很多種,但是周恩來是全民偶像,崇拜周恩來的人太多了,不光中國人還有外國人,不光有朋友還有敵人。而且經過了時間的積澱,大家對周總理的懷念越來越濃烈。”
為何京劇舞台上難塑造,朱強說:“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周總理不唱,我在台上要唱啊。隻要張嘴一唱,觀眾可能就覺得這就跟周恩來沒關系了。俗話說,像不像三分樣兒,無論是形象還是聲音,要是完全不搭配,就把觀眾帶跑了。我也在找一些人物身上有特質的東西,周總理手臂彎曲的形象深入人心,但那時周總理的膀子還沒傷,難度真的挺大。”
朱強透露,他會在形象和聲音上去盡力模仿,也會運用這些年的舞台經驗去塑造周恩來的大愛大義,“要是觀眾說,還有那麼點人物的影子,我就知足了。”這個周總理會不會有馬派味兒?朱強笑著說:“我一來排練,就跟魁智商量過這事兒,馬派跟演周恩來肯定沒關系了。我演戲之前,從來不想流派。但是,馬派是根深蒂固的東西,有時想不是馬派都不行。如果觀眾覺得還是有馬派味兒,那是忘不了我身上這個影子了。”
梅派青衣李勝素將在劇中扮演宋美齡,當她用京腔京韻對蔣介石喊出那句“darling”時,不知台下的觀眾是何種感受。銅錘花臉王越將扮演蔣介石,他在念白時會有意識地把語速放慢,展現這個人物比較城府、沉穩,遇到事變心裡緊張卻絕不外露。此外,楊虎城將由架子花臉胡濱扮演,青年演員呂耀瑤和朱虹分別飾演趙四小姐和楊虎城夫人謝葆貞。
□幕后
專家論証會開了幾十次
據國家京劇院張凱華院長介紹,該劇早在去年12月份就正式立項了,很長時間都用在前期的論証工作上,展現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題材要十分謹慎。今年3月份,還組織主創赴西安採風,考察了西安事變舊址、西安事變紀念館張學良公館、楊虎城將軍紀念館止園別墅、華清池五間廳、驪山兵諫亭、蔣介石藏身處等地。
於魁智透露,這個戲前前后后,邀請黨史、戲劇專家等開了幾十次的論証會。曾創作過《紅白喜事》《黃土謠》等名劇的編劇孟冰,為創作《西安事變》十易其稿。他覺得如何讓觀眾去接受和信服這些早已為人熟知的歷史巨人,是特別難寫的。為了解那段歷史,他用了13天時間,閉門謝客,閱讀了近40本有關西安事變的書籍和資料,直到事件的畫面和細節清晰地再現於他的腦海中,又花了8個多月時間寫劇本。
在寫作過程中,孟冰覺得要呈現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藝術創作者帶著一種什麼樣的歷史觀是非常重要的。他用雨果的一句話來解讀自己選取的歷史觀,“歷史是釘在牆上的一顆釘子,讓我們來懸挂我們的外衣。”孟冰認為,后人往往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探究真相,這次也查閱了很多邊邊角角的素材,其中也不乏吸引眼球的花邊趣聞,但最終決定以正史來講述這一事件,著重塑造的是張、楊二位將軍為了民族大義做出的歷史選擇。
孟冰說:“通過看書,我在跟這些歷史人物進行著心靈的對話。我能理解他們,我也年輕過,也經歷過那樣一種熱情,一種沖動,一種奔放,一種爆發。當時,張學良才36歲,楊虎城大他幾歲,他們也是時代的年輕人,在那樣一個大的歷史變遷面前,他們那種對民族的感情,那種國仇家恨,那種激情,那種豪氣,那種男子漢熱血擔當的精神,我特別願意去展現。”該劇將於10月12日至15日,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上演。
京華時報記者 田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