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參考消息》日前報道,有外媒以《好萊塢依賴中國,隻要能在華上映爛片也不虧》為題,報道了好萊塢大片在中國的“甜蜜歲月”:好萊塢為了挽救大制作電影,已經產生了對中國觀影者的依賴,而且中國的票房越高,就會有越多的電影制作公司被迫迎合中國人的口味。從最近幾年在中國票房大賣的好萊塢影片來看,這意味著電影要追求特效和宏大的場面。
大投資、大制作、大場面,不僅好萊塢大片,就是國內也曾以此作為票房的“硬通貨”。倘若不是國內第五代導演10多年前大片征途上同時折戟,今天國內銀幕上肯定大片橫飛爛片亂舞。正因為國內大片制作技術同好萊塢還存在量級差距,使得大片技術實力更為雄厚的好萊塢影片更有機可乘。從這一角度講,好萊塢大片哪怕爛片在華仍有市場不難理解。
大數據時代,數據的分析往往能給人以醍醐灌頂之感。2014年全國總票房為290億元,其中進口片票房為132.64億元,佔總票房的46%。而2013年,進口片票房為90.02億元,佔總票房41.35%。在進口片總數相對固定情況下,進口片票房佔比呈現高增長之勢,增速高於全國總票房增速。而2014年全國上映可計票房國產新片278部,票房過億的有66部,票房2000萬元以上的125部,不到總數的一半。這意味著,絕大多數國產片票房隻能用慘淡形容,甚至不乏連“慘淡”二字都不夠格的影片——不少影片拍竣之時,便是庫房鐵將軍把門之日。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卻不能排除觀眾有“遺珠”之缺,一些優秀作品未能獲得票房上的認同。比如許鞍華以蕭紅為主題的《黃金時代》集中了諸多優秀藝人加盟,其創新傳記拍攝模式,為該片在第3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和第51屆台灣金馬獎上收獲頗多。但該片最終票房隻有區區6000萬元,還不及投資的7000萬元。這一現象並非中國所獨有。2010年,由凱瑟琳·畢格羅執導的《拆彈部隊》最終票房隻有1300萬美元,但這並不妨礙該片在第82屆奧斯卡上大放異彩——畢格羅力壓其前夫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達》,一舉奪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在內的6項大獎。值得一提的是,后者全球票房高達27億美元。
有“遺珠”現象但這並非那些票房慘淡國產片的主流。即便是那些票房過億或者數億的影片,近年來遭遇“口水與票房”齊飛的壯觀景象絕非個別。更有甚者,為了推高票房,刻意在影片中植入“槽點”,為后續炒作“續熱”提供素材。劉德華、葛優等明星就曾為出演爛片而公開道歉。另一方面,本應在影片品質上保持足夠矜持姿態的評價體系,早就淪為圈內人士把玩的江湖“法術”。象征國產影片最高榮譽的華表獎和金雞獎,“雙黃蛋”和“多黃蛋”早就不是什麼新聞,當然也未曾撩撥起觀眾的觀影熱情。
倒不是說進口的好萊塢大片品質一定比國產片好,但在國內這個“爛片橫飛”的“食爛”票房生態裡,“好萊塢大片”仍有剩余價值可挖,進口爛片坐收漁翁之利再正常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無論進口片還是國產片,在一個審美正常的觀影生態裡,爛片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靠些花裡胡哨的伎倆“騙”取票房。與其指責好萊塢爛片,不如理順國內票房秩序,即既方便觀眾用腳投票,同時也要端正影片評價體系。隻有形成高品質影片充分競爭的局面,爛片不論國產還是進口,才可能被真正淘汰出憑借“品質說話”的票房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