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西安事變》首登京劇舞台 於魁智再續少帥情緣

郭佳

2015年09月25日08:15    來源:北京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西安事變》首登京劇舞台 於魁智再續少帥情緣

  於魁智

  國家京劇院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匯集頂尖創作陣容創排的現代京劇《西安事變》,將以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的氣魄,於10月12日在梅蘭芳大劇院登台。劇中粉墨登場的歷史人物張學良、周恩來、宋美齡、蔣介石、楊虎城、趙四小姐、謝葆貞,將分別由於魁智、朱強、李勝素、王越、胡濱、呂耀瑤、朱虹等名家新秀飾演。

  交響樂營造史詩氣象,古城元素呈現視覺縱深

  從去年11月開始策劃,國家京劇院便開始聯系中央文史檔案館、赴國家圖書館等地調取相關文本和音像資料,直至去年底組成了強大主創主演團隊。今年2月5日至8月20日,十易其稿,並十余次組織院內外文學、導演、音樂、黨史、軍史專家,及劇組主創,召開劇本論証會、研討會、座談會。

  今年3月,編劇孟冰、導演婁迺鳴、音樂作曲唐建平、服裝設計蔣典和制作人池浚等人專程赴西安採風,考察西安事變舊址、西安事變紀念館張學良公館、楊虎城將軍紀念館止園別墅、華清池五間廳、驪山兵諫亭、蔣介石藏身處等地。劇中將用交響樂營造史詩氣象,古城元素呈現視覺縱深。

  音樂作曲唐建平介紹:“我們要做的不是簡單地用交響樂伴奏京劇,而是讓管弦樂器和京劇樂器在演奏中各揚所長、融會貫通。比如開場時張學良被迫帶兵阻攔學生時的混亂場面,單靠京劇樂器很難營造那種感覺,這時加上交響樂就能很好地表現出紛亂的情景。”舞美設計邊文彤在闡釋創新之處時表示:“我們在材料的運用和制作方面都做了一些不同的處理。比如要怎麼把當時的西安古城搬到京劇的舞台上來,我運用了解構的方式,提取西安的特有元素,讓大家一看就知道這是當時的西安。”

  十易其稿,孟冰13天讀完40本書

  寫京劇是金牌編劇孟冰多年來的夙願,“1987年去老山前線打仗,怕司機睡覺,我就幾出戲反復唱。當了編劇之后,也抽空學學老戲,但讓我寫京劇,我卻不敢。”在他看來,這段歷史在揭秘的時候都會有各種真相,究竟西安事變這段歷史,所知的真相到底有多少?這期間,他居然找到了一份連檔案館都沒有的資料,通過當時的各種談話,些許看到了一些真實。“這出戲力圖還原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在這段時間起到的重要作用。而這其中,我們看中的還有張學良、楊虎城這樣的熱血男兒對民族負責任的精神。”

  孟冰透露,為充分還原歷史,他曾用了13天時間,閉門謝客,廢寢忘食,閱讀了40本有關西安事變的書籍和資料,直到事件的畫面和細節清晰地再現於他的腦海中。“通過看書,我在跟這些歷史人物進行著心靈對話、我能理解他們,我也有過年輕的時候,也經歷過那樣一種熱情、一種沖動、一種奔放、一種爆發。當時,張學良才36歲,楊虎城大他幾歲,他們也是時代的年輕人。在那樣一個大的歷史變遷面前,他們那種對民族的感情,那種國仇家恨、那種激情、那種豪氣、那種男子漢熱血擔當的精神,我特別願意去展現。”

  “京劇是米,經過釀造成了酒,酒給人以激情”

  雖然西安事變面對的是大時代、大場面、大事件、大人物、大主題,但導演婁迺鳴稱, “我們需要研究的是所有‘大’中的‘小細節’,事件發生的‘那一刻’,每一個角色如何面對事件,內心經歷了怎樣曲折婉轉的起伏動蕩﹔又如何用我們自身的,從童年起就練就的,京劇特有的基本功——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外化成京劇這一藝術形式,來演繹那一特定的歷史時刻。”

  正是因為西安事變的故事人們耳熟能詳,人物也是歷歷在目,有些甚至是從小在教科書上就讀到過的,因此婁迺鳴表示,“我們所講的故事不能距離真實遠了,人物、地點、事件要盡量還原於本真,以形似開始,向神似努力。”沒有了髯口、水袖、帽翅、翎子、紙扇、羅帕,怎樣強化表現力?婁迺鳴說,“這些東西都連著心呢,都說著話呢,而且還把人物的線條,韻律展現出來,帶給觀眾具有形式感的美。沒有了這些,有沒有別的,能外延你內心的東西?因此要從細節入手去突破。例如為體現蔣介石被追擊時的狼狽,演員王越說台詞時手要微微抖動,但幅度不能太大,這樣既能體現一個人在危急情境下的本能反應,又能表現蔣介石因身份顧忌而具有的心理狀態。”雖然是第一次執導完整的京劇大戲,但婁迺鳴有一段形象的闡述,“說文學是米,煮成米飯還是米﹔說詩歌是酒,同樣是米,經過釀造成了酒﹔說話劇是米,煮成米飯還是米,給人營養﹔說京劇是米,經過釀造成了酒,酒給人以激情。”

  兩面之緣,“小老鄉”演繹傳奇長者

  剛剛作為觀禮團成員親歷了“九·三”大閱兵的於魁智,希望通過排演該劇,表達一個戲曲工作者對抗戰勝利70周年的態度與情懷:“每次國家民族的重大節點上,我們戲曲演員都是有態度的﹔雖然沒有經歷戰火硝煙,但應通過表演告訴后人,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時刻,我們應該如何面對。”

  排練場上,於魁智的絕活不光是台詞唱腔爛熟,還能把全劇所有角色的台詞唱腔熟記。這一切源於他超常的付出——推掉所有日常事務和演出安排,每天排練12小時以上,清晨趕到排練場與琴師鼓師對腔,半夜還與唱腔設計商討細節。有趣的是,於魁智與年齡相差60歲的張學良曾有過兩面之緣。早在1993年,於魁智隨中國京劇院首次組團赴台灣演出,張學良便一連看了6場,並盛情邀請主演到其家中作客,席間他連聲稱贊於魁智:“真是唱得好!”

  當他得知於魁智跟自己同是沈陽人時,更是激動不已,對於魁智說:“你是我的小老鄉!”倆人情誼陡增。1996年,張學良95歲大壽時,家人幾經周折聯系到於魁智,請他遠赴美國為張學良的壽宴獻唱。在聽完於魁智的演唱后,張學良十分歡暢,自己也唱了幾段。那次壽宴以后,張學良挽留於魁智等人在美國逗留了7天,而張學良每天下午3點到晚上8點,都如約趕到親友家聽於魁智唱戲,與他暢談京劇。因此,於魁智對張學良有一種特殊而深厚的感情,他回憶道:“張將軍是位傳奇人物,是位平凡、真誠的長者。”如今,於魁智終於得以在自己熟悉的舞台上詮釋他心中的張學良。

  文/本報記者 郭佳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