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別把名人故居當旅游景點

馬朝虎

2015年10月08日08:29    來源:深圳商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別把名人故居當旅游景點

日前,作為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重要文化陣地的《新青年》編輯部舊址,同時也是陳獨秀故居的東城區北池子箭杆胡同20號院落完成整體騰退修繕,將向社會開放。陳獨秀孫女陳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希望能“尊重歷史,實事求是地還原爺爺當時在北京生活的原貌,以及《新青年》雜志編輯部的原貌,不要把這裡辦成一個浮華的展覽館賣門票參觀”。

陳獨秀孫女陳紅的擔憂,揭示了當前名人故居被“景點營銷學”綁架的現實。

名人故居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和教育意義,是先輩們留給后人的一筆寶貴財富。可怎麼去對待名人故居,至今仍然在困擾著我們。去年,位於上海陝西南路39弄長樂村93號的“豐子愷故居日月樓”,因一樓住戶以“影響正常生活”為由阻撓人們參觀,隻得被迫關閉,引起了各方的廣泛關注。從豐子愷故居被迫關閉可以看出,當前名人故居的保護、開發、利用都處在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各地對待名人故居的保護、開發、利用的認知又有著“冰水兩重天”的懸殊。

一方面,名人故居缺乏有效的保護,由於騰退搬遷、修繕建筑等成本很高,財政拔付的維護資金捉襟見肘,當地政府拆又拆不得,修又修不了,成為一個燙手的山芋。同時在城市改造開發當中,特別是在“寸土寸金”的繁華地帶,許多的歷史名人故居都逃脫不了同樣的命運,就是被推土機一個個夷為平地,然后建起繁華的商業街或者高檔的住宅區,城市失去了自己這種靈魂性確鑿的存在,泯滅掉一份份珍貴的遺存,城市也因此一點點減少它歷史積澱的厚重。去年6月,北京市對308處名人故居進行了調查,其中被拆除的有98處,三成淪為大雜院,僅有三成挂牌受到保護。

另一方面,打著開發利用的幌子,一個個歷史名人故居被當作可以任意涂脂抹粉的“小姑娘”,被作為可以賣門票的旅游景點大肆開發利用。然而,這些被重金“勾描”出來的名人故居早已經面目全非,除了鋼筋混凝土,以及一些真實性十分可疑的老照片、老物件、老字畫外,根本就尋覓和感受不到名人故居獨特的文化氣息與生命氛圍,而這樣的名人故居,正在各地爭先恐后地被“打造”著——特別是旅游資源匱乏的地區。這幾年,很多城市熱衷於爭奪某位“名人”的籍貫,甚至偽造名人故居的事例還會少嗎?之所以會出現這兩種極端性現象,作家馮驥才分析說:“是沒有認識到名人故居的真正價值,或者都是從實用和經濟價值看待與對待名人故居。”

值得肯定的是,在陳獨秀故居修繕當中,相關單位在查閱大量史料和科學地研究、考証、調研的基礎上,以舊修舊,恢復歷史原貌,使原有格局基本保持不變。

名人故居確實是一個旅游資源,但過度的商業化,必將使它蒙羞,也未必能獲取預期的回報。去年“十一黃金周”期間,北京各大旅游景點人滿為患,尤其是故宮,黃金周前五天共接待游客563202人,其中僅10月2日一天就接待了144264人。相形之下,京城像宋慶齡、郭沫若、齊白石、蔡元培等名人故居不僅沒有發現“人擠人,人挨人”的景象,反而大部分院落空空,用“生意”清淡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由此可見,名人故居的游客並不大眾。

其實,隻要我們找准了名人故居“既不是包袱,也不是搖錢樹”這樣一個定位時,名人故居的保護、開發、利用才會有時代的特性,也才能使名人故居真正發揮它學術交流、文化傳承的功能。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