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致遠艦”是否整體打撈將評估 將士遺骸將妥善處理

2015年10月08日15:52    來源:新民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致遠艦”是否整體打撈將評估 將士遺骸將妥善處理

  印有“致遠”字樣的瓷盤、閃閃發光的舷窗、上了引信的魚雷,時隔121年,沉睡海底的經年殘片一一出水,一段悲壯的歷史也重見天日。兩個甲子,致遠艦魂兮歸來。

  今天上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遼寧丹東港召開新聞發布會。國家文物局基本確認“丹東一號”沉船就是中日甲午海戰中沉沒的致遠艦。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崔勇答記者問時指出,按照我國目前的打撈技術,整體打撈致遠艦從技術層面沒有問題。但致遠艦未來將整體打撈還是原址保護還要經過完整評估。

  圖說:“致遠艦”右舷。央視新聞截圖

  打撈方案完整評估后再行定奪

  致遠艦依然沉睡海底,能否整體打撈出水成為未來最大的焦點。

  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第五代外孫趙懷民希望能夠盡早看到致遠艦出水,“我希望能夠整體打撈起來,因為沉沒的致遠艦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博物館。”

  而鄧世昌第五代外孫葉偉力則強調希望能夠科學打撈,“一定要科學打撈,不要破壞性打撈。盡量將致遠艦及其內部相關文物,完整地打撈出來。”他還希望建一座“甲午海戰致遠艦無名將士墓”以及紀念碑供后人憑吊。

  崔勇今天上午在發布會上透露,究竟是原址保護還是整體打撈,會消化本次探撈的成果,進行一個完整的評估。作為本次探撈負責人之一的崔勇,參與過南海一號沉船的整體打撈,他說,此前南海一號的整體打撈方案,就歷時近5年。

  “丹東一號”沉船發掘領隊周春水也代表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回應,是否打撈致遠艦尚未提上日程,需要建立在進一步考古調查的基礎上,“目前考古工作還沒有正式進入文物大規模提取階段,出水文物都是在抽沙過程中從泥沙中剝離出來的,為保護沉船船體結構,考古隊並未對散落在海水中的大塊船體甲片進行撈取,這些需等到將來船體打撈工作計劃出台后,再著手進行。”

  專家表示,按照我國目前的打撈技術,整體打撈致遠艦從技術層面沒有問題。“即便沉船整體腐爛或者斷裂,技術層面也可以做一個鋼結構的整體框架來打撈,這在國外早有先例。”崔勇表示。

  此外,丹東市文化局局長牛莉今天透露,丹東正在向國家文物局和相關部門上報建立甲午海戰紀念館。

  10月4日,丹東港投入3700萬元復制的致遠艦正式合攏,長81.38米、寬11.58米,按照1比1還原致遠艦包括士兵生活用品。未來這艘復制艦將作為愛過教育基地和博物館。

  圖說:圖解”致遠艦“打撈過程。

  探撈現場“致遠”就在12米水下

  圖說:探撈現場“致遠”就在12米水下。資料圖

  今晨10時,丹東港潮水漸漲,海風扑面。乘船經過大東溝海戰戰場,遠眺東港大鹿島西南海域,這就是當年鄧世昌和致遠艦官兵血洒海疆的地方。

  致遠艦探撈平台位於丹東港西南10海裡的海面上,隨行的丹東港工作人員介紹,這裡的海底深度大約在18米到23米之間。記者之前採訪這裡年長的漁民,他們講早些年時,一到落潮就可以看到露出海面的沉船主桅,后被當地漁民鋸掉變賣了。

  “我們從小就知道這裡有北洋水師的沉船,只是不確定這就是致遠艦”。65歲的於開臣老人曾在大鹿島村委會工作過,數十年來他一直都在搜集沉船的信息。

  探撈平台大約一個足球場大小,正中間藍底白字寫著“致敬致遠艦”五個大字,整個探撈平台浮在海面上,上面有抽沙機、潛水平台還有大吊車。

  參與探撈的國家考古隊員告訴記者,“致遠艦”現在就在海面下12米到13米的位置,絕大部分深埋於沙下,整個船身呈側臥,從桅杆至艉部約50米,寬9到10米,體量在1600噸左右。整個船體外輪廓形態保存尚可,但艙中損傷較大,雜亂分布較多碎木板、鐵板等物品。

  2014年,國家考古隊員在丹東黃海海域發現一艘體量在1600噸左右的沉船,命名為“丹東一號”,經過考古調查后,去年10月確定其為甲午海戰沉沒戰艦,但具體身份未確認,直到今天,才証實其為致遠艦。

  1894年9月17日黃海海戰中,致遠艦激戰5小時彈盡且受重創后,管帶鄧世昌欲沖撞日艦與之同歸於盡,但被日艦擊沉,同艦官兵246人同殉職,鄧與艦同沉,全艦僅7人獲救。

  ■“致遠”艦傾斜沉沒的瞬間(日軍目擊者后繪制)

  鎖定鐵証帶有艦徽的瓷盤碎片

  本次國家文物局對“丹東一號”沉船的再探查,始於今年8月初,兩個多月打撈起100多件文物,而其中一組瓷盤碎片的意外出水,成為破解“丹東一號”身份之謎的鐵証。

  學者薩蘇回憶,“9月17日,當天發現的瓷器碎片位於沉船的艦尾,當時並沒有記錄太重要的內容,工作人員沒覺得這些瓷器碎片很重要。第二天,陳悅提出北洋水師艦船上的瓷器可能會有標志,建議拼湊碎瓷片。當天,此次水下考古調查領隊周春水就將這些碎片拼出一個瓷盤的形狀。”

  多年的猜測終於在這個瓷盤中得到解碼。瓷盤最上面一行寫著“CHIHY?AN”,就是英文“致遠”的拼寫。左右兩邊各有三支帶有橄欖葉的裝飾。下方是一個半圓,寫著“THEIMPERIALCHINESENAVY”,也就是“中國皇家海軍”的翻譯。中間有兩個篆字,上面是“致”,下面是“遠”,共同組成一個中心艦徽。

  “10月5日,我們提取出水了一枚152毫米副炮炮彈,結合之前的發現,致遠艦的武器配備已經完整展現。此外,10月4日,一件保存較為完好的方形舷窗也打撈上岸,玻璃呈現龜裂狀態。”周春水告訴記者。

  圖說:水下發現完整方形舷窗。央視新聞截圖

  將士遺骸將妥善處理以供憑吊

  近代史專家、中國中日關系史學會理事關捷教授說:“當年在大鹿島海域,北洋海軍投入了幾乎所有戰船和兵力與日本交戰。打撈致遠艦,打撈起的是一段歷史。”

  大鹿島的漁民對於百多年前的那場海戰依然難忘,“我們從小就聽家裡的長輩講甲午海戰,當時大鹿島的漁民救上來不少清軍士兵。后來我們出海時也多次看到露在海面上的桅杆,我們都管這叫‘鄧世昌船’,老漁民都記得這裡的坐標,因為下網捕魚的時候一定要避開這裡,避免挂到漁網。”村民於開臣說。

  此次探撈中,發現了部分北洋將士的遺骸,上面都有烈火焚燒的痕跡。薩蘇說,從這些遺骸上能看到他們經歷怎樣慘烈的戰斗,“甲午海戰中,致遠艦沖鋒時遭到了難以想象的炮擊,這些船員都是在烈火中堅守崗位。”此外,這次探撈還發現一枚魚雷引信已經插上雷管,說明當時的魚雷已經處於待發狀態。

  “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這是鄧世昌留下的名言。

  “通過探撈致遠艦,我們知道在這場大海戰中鄧世昌不是一個孤獨的英雄,他和他的戰友們都無愧於中國第一代職業海軍軍人的稱號。”薩蘇說。

  目前,考古隊已經和相關方面取得聯系,希望能夠妥善處理將士的遺骸,以供后人憑吊、紀念。

(責編:溫璐、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