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新聞人物:2015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阿列克謝耶維奇

2015年10月08日20:22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新聞人物:2015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阿列克謝耶維奇

新聞人物:2015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阿列克謝耶維奇

  資料圖 白俄羅斯作家、記者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

  中新網10月8日電 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諾貝爾文學獎於瑞典當地時間8日揭曉,獲獎者為白俄羅斯作家、記者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

  曾多次獲獎

  阿列克謝耶維奇,女,1948年生於烏克蘭,畢業於明斯克大學新聞學系。她用與當事人訪談的方式寫作紀實文學,記錄了二次世界大戰、阿富汗戰爭、蘇聯解體、切爾諾貝利事故等人類歷史上重大的事件。

  她的作品已在19國出版,在中國出版的著作有《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我不知道該說什麼,關於死亡還是愛情:來自切爾諾貝利的聲音》、《鋅皮娃娃兵》等。本月,她的兩部作品《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和《我還是想你,媽媽》出版。

  阿列克謝耶維奇作品曾多次獲獎,包括1998年德國萊比錫圖書獎、1999年法國國家電台“世界見証人”獎、2006年美國國家書評人獎、2013年德國出版商與書商協會和平獎等,去年,她還獲頒法國藝術和文學騎士勛章。

  德國出版商與書商協會為其授獎時曾稱:“她自己創造了一個將在全世界得到回響的文學門類,必將掀起証人與証詞涌現的浪潮”。瑞典資深專欄作家梅·斯文森也曾公開表示,“她早應該得諾貝爾文學獎了”。

  關注的焦點永遠是人

  阿列克謝耶維奇並非按照正式的歷史文獻來描述歷史,而是從個人經歷、機密檔案以及從被忘卻、被否定的資料中挖掘。這樣的創作意義更加深遠,遠遠超出技術性文獻的意義。她關注的焦點永遠是人,探索人的心靈是她與其他作家的區別之一。她成功地表現了一代人的茫然和恐慌,作品觸動人的內心深處。

  比如在《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中,阿列克謝耶維奇用三年時間採訪了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反應堆爆炸的幸存者們,有第一批到達災難現場的救援人員的妻子、有現場攝影師、有教師、有醫生、有農夫、有當時的政府官員、有歷史學家、科學家、被迫撤離的人、重新安置的人、還有妻子們祖母們……每個人不同的聲音裡透出來的是憤怒、恐懼、堅忍、勇氣、同情和愛。為了收集到這些第一線証人們的珍貴筆錄,阿列克謝耶維奇將自身健康安危拋之腦后,將他們的聲音繪成一部紀實文學史上令人無法忘記的不可或缺的作品,並籍此期盼同樣的災難絕不再重演。

  作品體裁助力獲獎

  可以說,無論是媒體還是海外各大文學論壇,對阿列克謝耶維奇的關注並不多。因其作品數較少,目前不超過10部﹔此外,她的作品在西方世界影響力不大﹔再次,身為一名紀實記者,其著名作品基本上是對重大悲劇性事件當事人採訪稿的合集,更類似於“口述史”,作者個人的存在感非常微弱。

  不過,自2013年以來,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作品多有瑞典語譯本問世,包括《最后的見証:失去童年的孩子們》,也為其獲獎增添了不小優勢。

  阿列克謝耶維奇的另一優勢大概是其作品體裁——傳記文學。隻因上一本非虛構類作品獲得諾獎已經是半個多世紀以前的事情了——1953年丘吉爾以《二戰回憶錄》獲此殊榮。

(責編:溫璐、許心怡)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