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廣州東較場唐朝已是健體好地方 清朝時得名

何瑞琪

2015年10月09日10:19    來源: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廣州東較場唐朝已是健體好地方 清朝時得名

  東較場位於鬧市,市民去運動十分方便。  廣州日報記者王維宣攝

  透過“第一”看廣州

  廣東足壇名宿、前國腳王惠良還記得第一次到東較場踢比賽的場景:整座體育場歡聲沸騰,迎來了霍英東、曾憲梓、何賢等名流組成的數百人嘉賓團。球迷們擠在石條凳上熱烈鼓掌。他站在綠茵草坪上,竟有種激動流淚的沖動。

  時值1981年第三屆省港杯,作為改革開放以來重量級的足球賽之一,從這一屆后,它將主場落戶於歷史悠久的東較場,迄今已有26屆。

  東較場是廣州最古老的體育場所——自唐代起,它就開始作為操練、校閱、比武之用。如今,它的正式名字是廣東省人民體育場,它是廣州現代體育的發源地,嶺南體育演變的“活化石”。

  文/廣州日報記者何瑞琪

  廣東省人民體育場

  場地面積18700平方米,建筑面積5500平方米。

  座位數21000。

  現有建筑分別於1975年、1980年建成投入使用。

  1981年至今,共承辦了26屆省港杯主場比賽。

  廣州體育場地現狀

  截至2013年12月31日,廣州市共有體育場地19650個,建筑面積584.93萬平方米,場地面積3080.17萬平方米,平均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15.20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38平方米。

  對於廣州體育迷來說,“東較場”這個名字從出生起就開始陪伴著他們,好像沒多少人會去考究它到底是在什麼時候建立的。但事實上,這座體育場所有著悠久的歷史。從唐代時起,它就已經存在了。

  歷史:唐朝建立 清朝得名

  1980年前后是東較場最輝煌的時期之一。那一年,它整飭一新,迎接省港杯。家住較場西路的鐘先生形容當時的場景:“那個時候,人們可以不吃飯、不睡覺在售票窗外通宵排隊,球票一到手,好像中了彩票。”由於一票難求,‘黃牛’將球票炒高好幾倍,還是需求者眾。球賽當晚,廣州萬人空巷。

  其實,早在千年之前,這片土地就已與體育結緣。從唐代有史可考開始,直至清代廢止武科舉制度,這裡一直是廣東武科舉鄉試的地方。在其他朝代,它還是操練、演習、校閱軍隊的地方。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它終於獲得廣受認可的稱呼——東較場。

  不過,東較場從校閱場變成現代公共體育場,其間經過艱難轉型。1916年,時任廣東省長朱慶瀾謀建廣東公共體育場,相中了這個位於要害的地點。於是向社會廣泛募資,但由於當時此舉尚屬破天荒,響應度不及預期。直到上世紀30年代初,廣東公共體育場才正式落成。

  據《走過百年》廣東省人民體育場場史編寫成員田岩介紹,從1906年至1947年,廣東共舉辦過15屆運動會,地點均在廣州市,其中有9屆是在東較場舉辦的。至於廣東足壇名宿、前國腳王惠良參與其中的省港杯,在過往前20屆主場比賽中,到場觀看的球迷總數超50萬人,平均每場比賽的上座人數達2.5萬人,上座率95%。

  感情:當年要拆 街坊力挽

  近年,東較場受制於設施落后,漸次失去以往的榮光。省港杯影響力也不復當年。將近60歲的老球迷鐘先生認為,職業聯賽的興起,改變了省港杯的命運,“甲A聯賽開始后,球迷可以一整年看比賽,加上水平也更高,年尾舉行的省港杯就很容易被忽略。”

  2002年,廣州一度有聲音傳出說,東較場會被拆除,王惠良曾表示反對。幸好,像王惠良一樣對東較場懷有深厚感情的群眾來訪不斷,力圖挽回,終於等來了“東較場不會拆”的承諾。2004年,當廣州獲得了第16屆亞運會主辦權時,東較場被納為比賽場館,它舊顏換新裝、意氣風發,邁向了新的歷史舞台。

  轉型,是它的時代命題

  雖然頭頂無數個第一的名銜,但東較場從沒有停止過對於“更好生存方式”的思索。早在上世紀80年代,在最為榮耀的時候,東較場就開始了探索場外經營。1981年,東較場涉足專業租賃市場,將一間臨街鋪位租給雅馬哈摩托車維修中心,結果生意是誰也沒想到的火爆,這種經營模式,引來許多單位前來取經。

  “高峰時,摩托車修理店超過1000家,”越秀區人大代表霍永平談起往昔很感慨。他說,在上世紀90年代摩托車行業最旺時,這裡每平方米的鋪租已達500元。有如此紅火的場館經營和先進的市場意識,2000年,東較場勇敢邁出財政“斷奶”的一步。

  東較場曾是廣東日之泉的中甲聯賽主場,可惜,日之泉近年已離開,東較場在媒體上露面的機會少了很多。加上2004年廣州“限摩”,摩配一條街徹底外遷,現在,東較場一直在尋找新的轉型機會,開始投向體育用品的經營。

  那麼,可否參考體育中心等處的商業演出經營模式?據東較場業務科透露,每年他們都接到40個以上的電話,希望合作進行商業演出,但體育場多半情況下隻能拒絕。因為馬路對面就是高樓住宅,大型演出“怎能不擾民,人流如何快速疏散”等問題都讓人深感壓力。所以,近幾年它還是隻能與專業市場為鄰,卻很難經常舉辦現代流行的演唱會、商業演出等。

  這些問題的產生,一直伴隨著東較場的艱難轉型。尋找新的定位,成為了它的時代命題。

  助力校園足球

  每天下午4時半開始,一群少年就在東較場的綠茵場上“翻滾”、運球、射門……他們是從東川路小學選拔出來的足球“小先鋒”,每天都來這裡訓練。據孩子們的教練說,培養一名合格球員起碼需要10年。

  居民的需要、校園足球的需要,使東較場意識到自己的真正價值——平民化。於是,東較場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出發。東較場業務科負責人說,東較場本來就是中小學舉行運動比賽的主要場館,每年9~12月,體育場都會承接市內中小學運動會70~80場,60多所中小學校、十幾萬中小學生都聚集在這裡舉行運動會。所以,這裡留存著許多廣州人的青春記憶。

  為了東較場的命運,王惠良也在努力。今年4月,他牽頭在東較場挂牌廣東明星足球俱樂部,冼迪雄、容志行、池明華等廣東足壇數代精英齊聚一堂,培養足球后備人才。東較場的體育精神,就在這些努力之中,得以一直延續下去。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