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古今大拜年
拜年的文化,有著上千年的歷史,一起來看看從古到今中國人拜年的方式。
秦漢——過年時間正式固定
過年引語:稱觴舉壽,欣欣如也。
過年特點:祭祖是漢朝春節的重要活動和習俗。
西漢初期,漢武帝太初元年時,經司馬遷提議,漢朝天文學家落下閎、鄧平等人創立“太初歷”,將原來以十月初一為元旦歲首改為以正月初一為元旦歲首,從此后世沿襲不改。
唐朝——李世民給大臣送賀卡
過年引語:願得長如此,年年物候新
過年特點:拜年發明“拜年帖”
唐太宗李世民過年時,用赤金箔做成賀卡,御書“普天同慶”,賜予大臣。由於這一形式由帝王發明,迅速在民間普及。
明朝——十五賞燈會盛行 見面跪拜
過年引語:舉酒相祝,又遇新年
過年特點:接灶神、貼門神、賞燈會
明代京城拜年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見面跪拜,即使是人們在路上見到親友也會下車,在路中叩頭拜年。另一種拜年是客套的禮儀形式,明朝中期京師有所謂“望門投帖”之俗,一些朝官之間為以送賀帖的方式,作為年節應酬的禮儀形式。
50年代——在家過年三天然后上班
過年引語:過年大喜,好日子終於到了!
過年特點:老傳統的串門拜年,年味最濃。
人們一般只是初一到初三在家過年,然后便投入到生產建設中去,勞動者們在工廠裡載歌載舞,說得最多的就是“勞動最美”。
80年代——送賀年片流行起來
過年引語:您過年好啊
過年特點:賀年片都要攢起來
80年代是激情飛揚、萬象更新的年代,流行語已經大大不同了,光說貼春聯,詞句都洋溢著時代氣息,對學生們來說,過年互送賀年片這一方式開始流行起來。
現今——網絡熱詞進入拜年話
過年引語:土豪、高端大氣上檔次
過年特點:網絡拜年最潮流,QQ、視頻、微博、微信都用上
網絡熱詞也是相當多,像“甄嬛體”、“土豪”、“高端大氣上檔次”、“我和我的小伙伴們都驚呆了”、“點贊”、“媽媽再打我一次”、“喜大普奔”,這些網絡熱詞也會成為流行的拜年嗑。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