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識·封殺“春節”失敗史
自1912年以來,春節曾一度遭到封殺,都以失敗告終,國外一些國家也曾抵制春節多年,依然失敗。
袁世凱批准“春節”
1913年7月,當時的大總統袁世凱接到一份報告:“我國舊俗,每年四時令節,即應明文規定,擬請定陰歷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員,亦准假一日。”
袁世凱隻批了春節,同意春節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開始施行。
陽歷陰歷兩個年節起沖突
自袁世凱1914年批准出“春節”,許多倒袁人士非常排斥。孫中山在1924年,還提出過廢除“春節”。民國的新歷法與工商界產生沖突。舊歷新年、端午和中秋是工商界結賬日,如果按照新歷,整個工商系統要為之改變。
1928年12月30日東北易幟,中國實現了名義上的大統一。當時舉國蓬勃向上,國民黨政府決定從1929年起隻過陽歷新年,堅決廢止陰歷新年,廢除春節。他們認為陰歷春節是封建迷信的醬缸,推行陽歷才是與世界接軌。
報紙刊出《打倒正月初一專號》
1929年1月1日起,湖南《國民日報》報社同仁決定,該報要在全國率先刪除報眉上的陰歷,隻標注陽歷。該報還決定在新春佳節期間不休刊。報紙還專門出了《打倒正月初一專號》。
1930年年初,是民國政府推行陽歷最嚴厲的一年,有春節期間派警察到關門停業的商店,強迫開門營業,並將元寶茶和供果搗毀。鄉下售賣舊歷的小販會被捉走拘役。
“春節”回歸
抗日戰爭爆發后,人們意識到,春節能起到增強家庭、社會和國家凝聚力的作用。此后,封殺春節的歷史告一段落。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使用公歷紀元,元月一日定為元旦,為新年﹔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之后還規定了新年、春節等法定節假日。此后,春節這一名稱才逐漸獲得公眾認可。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