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110周年發展浮世繪:傳統國粹砥礪中堅守文脈傳承

2016年05月01日15:34  來源:中國新聞網
 
原標題:越劇110周年發展浮世繪:傳統國粹砥礪中堅守文脈傳承

越劇110周年發展浮世繪:傳統國粹砥礪中堅守文脈傳承

越劇110周年,嵊州市城市廣場惠民越劇演出 張宗亮 攝

紹興小百花越劇團公祭大禹陵活動專場越劇《鑒水吟》展演 金利泳 攝

嵊州市城南小學推行越劇特色教育 方? 攝

四月末的浙江雨水徘徊不去,在密密斜織地春雨中,4輛滿載越劇演員和演出器材的大車在浙江省台州市鬆門鎮略顯狹窄的村道上緩緩行駛,最終停在乃奄村的一片空地上。

車上姑娘們青澀娟秀,她們透過車窗望了望旁邊的稻田,一如往常開始下車准備。接下去,他們要在這塊稻田邊為當地民眾連唱7天台戲。

從月初到月末,中國越劇之鄉——紹興嵊州的嵊州群藝越劇團從沒空檔期,一天兩場,場場爆滿。“實在是忙不過來,有太多村子來邀請我們唱戲。”在這個民間越劇團團長石國榮的講述中,絲毫看不見當下越劇觀眾大量流失,眾多劇團紛紛解散的頹勢。

越劇--中國五大劇種之一,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甚至有第二國劇之稱,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

2016年,越劇迎來了自己110周年的誕辰。110年,這個曾繁榮於全國,流傳於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昆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的劇種,在競爭激烈、藝術表現形式不斷推陳出新的年代,到底以什麼樣的姿態在吟唱?

“慢”越劇於“快”時代中式微

時光倒流,1983年11月16日,香港新光戲院,“浙江越劇小百花赴港演出團”正式亮相。由著名編劇顧錫東為“小百花”量身定制的《五女拜壽》以其青春的陣容、時尚的風貌,迅速征服了在場觀眾。

演出現場佳麗滿台、花團錦簇,連演14天15場,欲罷不能,“小百花”一夜成名,越劇故鄉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浙江越劇”的青春魅力。

這是很多越劇人最愛回憶的一個場景,也是距離他們最近的一次越劇繁榮。

“那個年代的越劇,人人追捧,觀眾為了買票從凌晨四五點開始排隊,一直排到早上8點。”越劇博物館館長俞偉告訴記者,那時的小百花就像現在的當紅歌手,每個小百花都有自己的鐵杆粉絲團,演出一票難求。

“上世紀80年代,除了西藏,中國的各個省市都有越劇團,那是越劇最繁榮的年代。”嵊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陳君說道。

但到了上世紀90年代,隨著人們文化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娛樂方式漸趨多樣,中國戲曲的生態環境大大惡化。

一個有些淒涼且殘酷的故事在越劇界廣為人知:2006年越劇百年盛典演唱會上六位“梅花獎”得主同台獻藝,但是1600個座位的劇場來了500多位觀眾,其中350張是贈票。讓這場演唱會承辦方之一的浙江浦江仙華文化藝術傳播公司老總張義浦氣得想“燒票”。

“不用回避,現在的越劇生態下,可以說沒有一家國辦院團可以離開政府的扶持生存下去的。”浙江省文化廳藝術處處長薛亮如是說。

老戲台,長板凳,長袖翻飛一曲情,越劇迎來了她110周年的紀念日。

2016年4月19日,紹興文化館內,紹興小百花越劇團公祭大禹陵活動專場越劇《鑒水吟》展演。

舞台上鑼鼓響起,武戲正打得激烈,吳鳳花目光流轉,閃爍間又英氣十足,穩穩踢了一個台步嘆道:“我馬臻義無反顧開湖蓄水,願創成鑒湖造福千秋萬代!”激昂情緒,唱詞直觸人心,就這幾分鐘的翻雲覆雨間,迎來台下“炸窩”般的喝彩。

這場戲經過近兩年的精心策劃與准備,由越劇名角吳鳳花當家出演。從編劇,到導演,再到演員,可謂全明星陣容,看點頗多。

只是與當年一票難求萬人空巷的盛況不同,如今紹興文化館觀眾席上觀眾的身影略顯疏落,為劇情鼓舞贊嘆的人多也白發斑駁。

“劇團之所以舉步維艱,在於他的受眾群體在萎縮。”薛亮表示,一出新劇目從劇本創作到排演,再到首演,至少要一年甚至數年的時間。這樣的創作速度與當下的流行文化形成了鮮明對比,使戲曲藝術的“慢”難以跟上“快”時代步伐。

市場挖掘另辟蹊徑傳統越劇農村“搶班子”

越劇,這門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精粹的戲劇在當代真的衰落了麼?

“不要用觀眾群來判定一種藝術的興衰。”薛亮一語定音。

當下,雖然多數城市中的越劇團都面臨著“門庭冷落”的困境,但在廣大農村卻有“辦團”之風,逢年過節甚至還有“搶班子”現象,看似簡陋的小劇團日子也過的紅紅火火。

越劇下鄉表演時,都是連演好幾天,場場爆滿。哪怕下雨,村民們也願意大老遠從隔壁村趕過來,他們或帶著雨具,或戴著草帽,或騎著三輪車,或帶著小凳子,台上演員的每一個眼神和動作,他們都看得津津有味。

“每當村裡有越劇演出,都有人早早地來佔位子,演出結束還有人依依不舍,我也是個越劇迷,總覺得再先進的娛樂方式也替代不了越劇帶來的那份快樂,有時候一連看5、6天也覺得沒看夠!”這是浙江省諸暨市陶朱街道一位老人的心聲。

“城市中越劇的冷落並不能代表當下越劇沒有受眾群體,只是這個群體面臨萎縮,當然這個更促使我們思考越劇在新時期如何進一步創新。”陳君說,越劇在城市中有所淡出,在農村依然受追捧。

不難看出,越劇這種藝術有小眾化趨勢。只是這批受眾,多是農村裡一些沒有太高消費能力的老人群體。

僅在越劇之鄉嵊州,民間職業劇團就有100多個。生意好的時候,一個越劇團一年要演出七八百場戲,經濟效益也很可觀。“現在,我們台柱子的年收入已經達到40萬。”石國榮告訴記者。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民間越劇團已經成為浙江農村文化市場的主力之一。

民營劇團的組建多數採用個人投資方式,基本上是通過演出經紀人(一般為劇團團長)採用“自願組團、自主經營、自備服裝、自帶伙食、自定分配”的辦法進行組織,完全依靠自己在演出市場中出效益。觀眾可以任意點戲,除大戲外,他們還會“落地唱書”編演一些即興節目,中間還演唱流行歌曲。這樣的“藝術大拼盤”像大雜院,但很受農民觀眾的喜愛。

草根劇團如今正逐漸成為繁榮越劇的主力軍,同時也成為了豐富農村文化的主力軍。

這樣的“主力軍”,也受到了政府的關注和支持。從2015年開始,浙江省文化廳開展扶持民營文藝表演團體發展優秀劇團、優秀劇目評選活動,計劃用3年在全省發現10家左右優秀劇團、10部左右優秀劇目﹔一些地方政府已嘗試將越劇納入公共文化服務系統,如嵊州市每年安排“越劇繁榮發展資金”用於對民營劇團的獎勵,出台優惠政策,幫助民營劇團轉型升級、健康發展。

政府“力”與藝人“心”共守民族文化根脈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在浙江省嵊州市城南小學,伴隨著悠揚婉轉的越劇音樂,上音樂課的二年級孩子們正用竺派唱腔唱《詠鵝》,聲音清新甜潤,情態活潑輕快。

作為越劇的發源地,從2015年年底開始,嵊州市越劇特色學校城南小學就在全校開展“越韻古詩”——用越劇傳唱古詩活動。

“孩子們背誦古詩比較吃力,但用越劇的方式唱上幾遍,一首詩就印在腦海裡再也不會忘記。”嵊州市城南小學副校長張再良告訴記者,嵊州市從1996年就開始在小學推行越劇特色教育,不是為了培養“小百花”,隻想寓教於樂,培養有素養的越劇觀眾,讓地方文化因子從小植根孩子的心中不被流失。

“地方劇種蘊涵著獨一無二的鄉土習俗、風俗、婚俗、時令、節慶、稼穡、社交、禮儀、服飾、祭祀、方言等極其豐富的文化現象。幾乎每個中國人都能哼唱幾句代表本地域劇種的曲歌,是中國人的集體情感記憶,最能集中體現鄉愁,是整個民族文化最健康的支系根脈。”在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團長茅威濤看來,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文化基因,而戲曲則是對傳統文化和族群記憶的最好保存。

顯然,政府也已經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族群記憶”。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隨后浙江省制訂出台了《浙江省傳統戲劇保護振興計劃》,要求在“十三五”期間,培育有利於戲曲活起來、傳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環境,形成全社會重視戲曲、關心支持戲曲藝術發展的生動局面。

為了傳承這門傳統的藝術,中國越劇之鄉嵊州率先全面啟動了“嵊州越劇文化生態區”創建工程。

“我們將全力保護越劇文化賴以生存的人文環境與自然生態環境,做好越劇誕生、成長、發展歷程中史跡實物遺存的保存,以及與越劇文化相關的人文歷史資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嵊州市副市長樓柳燕告訴記者,嵊州市將利用發源地甘霖鎮豐富的越劇資源,在女子越劇誕生地施家?及甘霖鎮麗湖、蒼岩一帶建設“嵊州越劇小鎮”。

據悉,嵊州市在2015年年中就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快越劇事業傳承與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在原有扶持政策不變的基礎上,每年再安排500萬元越劇發展專項資金,用於保障越劇創作、普及、推介及實行相關激勵所需。2016年3月嵊州“越劇小鎮”又被列入浙江省重點建設的三個文化小鎮之一。

“雖然包括越劇在內的很多戲曲劇目數目銳減、專業人才流失,但是不容置疑,社會上還有很大一群人,正在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守護戲曲的流傳,挽回民族文化支系根脈的失地。”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所長吳蓓說道。

吳鳳花,這位以“花帥”著稱的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演員一直堅持用演出的“新意”吸引觀眾。“才子佳人是越劇最擅長的題材,也是戲迷情有獨鐘的題材,其代表的風格不能丟,但將來越劇題材不應僅限於此。”在吳鳳花看來,題材的拓寬對一個劇種的延伸和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會吸引更多人喜歡越劇。

將西方的優秀戲劇作品嘗試“中國化”,借鑒莎翁的《麥克白》后,有了《馬龍將軍》。將挑戰厚重的歷史題材放入淒清婉麗見長的越劇,有了“拓寬”越劇外延的《屈原》……吳鳳花是當代越劇人堅守傳統越劇、立意改革創新的一個縮影。

1906年的那個春日,浙江嵊州說唱藝人李世泉、高炳火等人在東王村演出第一出越劇時,是否會想到,在政府“力”和藝人“心”的共同守護下,這裊裊越音會穿越兩個世紀?

4月23日,逢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大祭,赫赫戰功的羅馬貴族大將軍寇流蘭和為愛痴狂的中國古代書生柳夢梅在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相遇。

一個是西方戲劇經典,一個是中國昆曲代表作,卻由一個頗具有創新意識的中國越劇團將它們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當代舞台上以女子越劇的方式加以詮釋,成功“嫁接”了莎士比亞和湯顯祖。

越劇“小百花”正在開啟自己的新綻放……(完)

(方? 施佳秀)

(責編:陳燦、陳苑)

推薦閱讀

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

中國演出市場重回春天?"擠泡沫"任重道遠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日前發布的《2015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演出市場總體經濟規模446.59億元,同比上升2.83%。相較前兩年總體遇冷的“陣痛期”,我國的演出市場呈現出回暖趨勢。【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中國演出市場重回春天?"擠泡沫"任重道遠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日前發布的《2015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演出市場總體經濟規模446.59億元,同比上升2.83%。相較前兩年總體遇冷的“陣痛期”,我國的演出市場呈現出回暖趨勢。【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