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李世濟的家人和弟子在家中布置靈堂。
本報記者李繼輝攝
“春秋亭外風雨暴,何處悲聲破寂寥。”
一曲“梨花頌”剛剛送走梅派旗手梅葆玖,一曲“春秋亭”的嗚咽悲啼裡,梨園界又惜別程派大師李世濟。5月8日晚,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程硯秋義女李世濟因病在京去世,享年83歲。
梅派和程派是京劇旦角最重要,也是當下最有生命力的兩大流派,但僅僅十幾天的時間裡兩大流派先后痛失扛旗巨擘,讓這個春天的梨園顯得格外蒼涼,滿園芳菲黯然失色。
從藝
憾未拜師,“票友”執程派牛耳
83歲的李世濟,與京劇結緣已有七十多年,漫長的藝術生涯,堪稱傳奇。
出生於上海大戶人家、書香門第的她,5歲便開始接觸戲曲,12歲時在一個偶然場合,遇到了程硯秋。當時有人說她“長得跟程大師很像,何不認作干女兒”,就是這麼一句玩笑話,卻沒想到被大師當了真。第二天程先生就專程帶著禮物來到了李世濟上海的家,拜訪了她的父母,並收李世濟為義女,李世濟隨后開始學習程派。
程硯秋大師非常喜歡李世濟,卻不願意讓她正式出道唱戲,也不肯收她為徒,因為害怕像染缸一樣的戲班子毀了她。雖然程先生態度很堅決,但是李世濟也一樣堅決,“您給我請了那麼多的好老師,我學了那麼多本事,您卻不讓演,這根本不可能。而且我立志已定,不能改變!”后來,隻要說到這個問題,他們的談話就無法繼續。
但李世濟比程硯秋想象得更為執著,上世紀五十年代,她毅然決然地從上海第二醫科大學肄業,來到北京自己組建戲班,赴各地巡回演出。1954年至1955年間,她又受到梅蘭芳的青睞,獲后者親授《霸王別姬》《貴妃醉酒》等名劇。1956年進入北京京劇團,她與馬連良、裘盛戎等名家同台唱戲,更是博採眾長,並進一步領會了程派的精粹,使她的技藝日益精進,很快就獲得了“小程硯秋”的美稱,被認為是執程派牛耳者。雖然周圍都是大師,但她依然在這段時間裡創排出了獨具個人特色的《陳三兩爬堂》。
“文革”之后,恢復排演傳統戲,李世濟以一出《鎖麟囊》重新登台演出,驚艷了眾多觀眾,也讓程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又迎來了一次新的崛起。
后來再回顧自己當年棄醫從戲的經歷,看到當年的大學同學在醫學界卓有成績,李世濟對自己的選擇依然無怨無悔。她唯一的遺憾大概就是最終也未能拜程硯秋為師,先生就去世了。
1957年,程硯秋作為評委、李世濟作為選手前往莫斯科參加世界青年聯歡節比賽前,周總理曾允諾等回來后一定為他們舉辦拜師儀式。不料后來程硯秋先生突然離世,拜師儀式也未能舉行。一輩子沒有正式拜師的李世濟,有時候也會笑稱自己是“票友”。
創新
變革唱腔,讓程派藝術年輕化
說起李世濟的表演藝術,行內人喜歡用“程韻李枝”來形容,認為她在扎根程派的基礎上又創新枝。
“文革”后重返舞台,一次在工人俱樂部演出《鎖麟囊》,當謝幕的燈光亮起的時候,李世濟看到台下一片白花花頭發,心裡頗為感慨,感嘆黑發觀眾都去了哪裡。演出第二天,她就到劇場去調查,看演出到什麼時候,年輕的觀眾會叫好。她還到年輕人中去走訪,問他們喜歡什麼樣的戲曲。經過調查了解,她認為京劇大多是傳統戲,由於唱腔節奏緩慢,表達方式過於含蓄,遠離年青一代的欣賞趣味。為此,她決定從程派入手,對音樂和表演進行改革,以便吸引更多的年輕人。
李世濟和身為著名琴師的丈夫唐在炘對程派藝術最大的貢獻就是改變了傳統樂隊。原來旦角兒的伴奏樂器隻有二胡、京胡和月琴,她卻加入笙、阮等多種樂器,儼然是一個京劇交響樂隊。在演唱方面,程硯秋先生屬於悶嗓,后學者往往會刻意模仿他的悶啞。李世濟嗓子比較寬亮,她沒有為了像大師刻意悶著唱,而是按照自己的個人條件以及唐在炘的演奏風格,創造出一種有別於傳統程派的新風格。她將程腔大眾化、普及化,更能為當代觀眾所欣賞,給程腔增加了新的活力,被很多人冠以“新程派”的稱謂。
在講究規矩的梨園行,改革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李世濟的創新也引來不少非議,但她一直保持沉默。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高牧坤說,他們一起出去演出時,說起這些爭議,李世濟會開玩笑地說“我本來就是票友,不怕他們說我”。在她心裡一直堅持自己的觀點,“沒有程先生就沒有我,但我不是程先生。”
“程硯秋先生原本就十分反對別人模仿他的悶啞,李世濟的改革其實很好地解決了京劇演員性別改變后的時代美和藝術美,使程派藝術的內涵美得以展示。”著名戲劇理論家崔偉認為李世濟的改革是跨時代的,她所作出的改革得益於她的文化底蘊,即使在今天也是大部分京劇演員難以超越的。“一個藝術家對傳統藝術的貢獻不僅僅應該是繼承好,更重要的是能給它注入新的養分,並被社會所接受。”
傳承
晚年不幸,仍不忘提攜后輩
在許多人眼裡,李世濟也是一位格外堅強的母親。2001年唯一的兒子因車禍去世,讓年近七旬的她遭受了人生最大的打擊。幾年后,丈夫唐在炘也因病去世,留下一對年幼的孫女由老人獨自撫養。
在這段艱難的歲月裡,京劇成為李世濟最強有力的支撐。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京劇代表性傳承人,她堅持為程派藝術開枝散葉,先后培養了李海燕、劉桂娟、呂洋、楊磊等優秀傳人。弟子楊磊身為程派男旦,在舞台上打拼不易,李世濟就堅持各種演出都帶上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夠認識他。有學生自費來北京找她學戲的時候,就住在她家裡,每天下午她都會親自教課。周末的時候,她還會去見票友,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喜歡京劇。讓她欣慰的是,自己的戲迷中有三分之一是年輕人。
2015年初,當人們正在關注電視機裡武媚娘的是是非非時,國家京劇院的排練廳裡,李世濟正在將自己的代表作《武則天軼事》傳承給弟子李海燕。她總是叮囑弟子說,演這個戲最重要的就是深入角色內心,把人物演好,“有了人物,幾分鐘的戲都能出彩。”
李海燕回憶說,“老師一直非常強調人物,強調表現人物內心。”為了讓李海燕更懂得塑造人物,李世濟還建議她多看話劇,“老師認為話劇非常講究人物塑造,朱琳、於是之這些大藝術家的表演都非常值得借鑒。”讓李海燕沒想到的是,老師還會跟她提到鄧麗君,“老師說,其實鄧麗君的演唱方法很好,演唱柔美,卻能用甜美的聲音把觀眾唱哭,值得我們借鑒。”
有人說,沒有李世濟在前面開路,也不會有今天張火丁的火爆。而讓張火丁銘記在心的則是這位前輩藝術家的無私幫助和扶持。大概十多年前,參加“京劇音配像”工程時,張火丁為程硯秋先生的《文姬歸漢》和《春閨夢》配像,就得到了李世濟的悉心指導。
去年10月,張火丁赴美演出歸來,舉行研討會,李先生的身體已經不太好了,但依然堅持參加。“靠著默默無聞的摸索,張火丁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藝術道路,十分不易。”作為一位程派長輩,李世濟的這番鼓勵,對張火丁來說是最有力的支持。在她生病入院前一個多月,張火丁前去探望時,老人跟她依然說的是戲,依然鼓勵她繼續努力。
“文姬歸天國,鎖麟成絕調。”崔偉說,大師的離去不僅是程派的損失,也是京劇藝術的損失,“大師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在繼承中大膽創新,值得今天年輕一代京劇演員學習。”
國家京劇院表示,為方便社會各界吊唁,將在劇院八層設置靈堂,自5月11日至5月14日每天10時至16時接待公眾前來吊唁。5月16日10時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大禮堂舉行李世濟遺體告別儀式。
生平
李世濟祖籍廣東梅縣,1933年生於江蘇蘇州,長於上海。1953年成立“李世濟劇團”。1956年參加北京京劇團,與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等配戲、合作。1957年在世界青年聯歡節上獲銀質獎章。1979年調入中國京劇院二團。現為全國政協常務委員、中國京劇程派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理事。
李世濟擅演的劇目有《文姬歸漢》《鎖麟囊》《英台抗婚》《武則天軼事》等,以及現代劇《黨的女兒》《南方來信》等,曾與馬連良、裘盛戎合演過《杜鵑山》。
(本報記者 牛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