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下層的這組遺存從層位關系判斷為該遺址最早的一組堆積,結合其包含物推斷其年代指向為元代。
地層驗証元代皇宮位置。 圖片來自光明網
深圳晚報記者 楊慧
元大都和元大內(皇宮)的所在到底在哪?元代宮殿的中軸線在哪兒?多年來這兩個問題一直扑朔迷離、爭論不休。而故宮作為皇家遺存,處於元明清的核心地帶,具有唯一性。可是明清故宮修建殿宇,打地基時基本都會徹底清除元代工程,元代的痕跡幾乎被抹得一干二淨,搞清這個問題的難度很大。
近日,故宮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發布了一組考古成果。神秘的“元代大內皇宮”終於找到“真身”,原來它竟暗藏於紫禁城之內。根據最新的考古成果,在隆宗門以西發現了一組元代皇宮建筑物遺存,同時出土的定窯白瓷碗殘片、磁州窯黑梅瓶殘片等也佐証了遺跡所屬年代為元代。
元明清三代古今重疊
這組考古成果包括首次發現的元代地層、大型宮殿建筑遺址、宮廷御用瓷器碎片埋葬坑等。其中,元代地層是近兩年來故宮考古的突破性發現。此次考古發現的元代地層,則可以確定元大內就位於此處,剩下的定位則有待未來發現。
據故宮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李季介紹,這組遺存,是近兩年來故宮考古的突破性發現,其層位關系由晚及早分別為:清中期的磚鋪地面和磚砌排水溝﹔明后期的牆、門道基址、鋪磚地面、磚砌磉墩和明早期的建筑基槽﹔最下層的素土夯筑層和夯土鋪磚層基槽。最下層的這組遺存從層位關系判斷為該遺址最早的一組堆積,結合其包含物推斷其年代指向為元代,是故宮考古的首次重要發現。這組疊壓關系清楚的元明清遺跡,堪稱故宮“三疊層”,是古今重疊式城市考古的一次成功實踐。
此發現在故宮發展史上具有標志性作用,對研究紫禁城元明清三代和北京城中軸線變遷,乃至紫禁城歷史及中國古代建筑史均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能否拼完要看考古成果。
尋找元代中軸線
關於元代宮殿的中軸線,早期觀點認為在明清故宮中軸線的西側,上世紀60年代的元大都考古認為元明兩代中軸線一致。元代宮殿的中軸線究竟是在故宮西側,還是跟明清中軸線一致?北京大學城環學院的歷史地理學者岳升陽教授認為,這個問題還得看進一步的發掘和研究。“此次發現最使人們感興趣的是元大都宮城位置的問題。明代以來,人們多認為明代宮城比元代宮城略微偏東,近代人更強調它們的中軸線不在一條線上,元大都中軸線應與什剎海北面的舊鼓樓大街處在同一線上,也就是在明代中軸線的西面,今天故宮的西部。50年前,北京開展了元大都考古調查,那次調查否定了傳統看法,認為明清紫禁城的中軸線與元代宮城的中軸線是一致的,並沒有東移,這一觀點后來成為主流看法。然而,爭論並沒有終止,直到今天依然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此次考古恰恰在紫禁城西路發現了元代地層,自然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希望借此搞清楚元代中軸線的位置。”
此外,本次公布的考古成果還包括“在慈寧宮花園東院考古發現以往未知的大型宮殿建筑基址”。另外還有一處位於紫禁城西南角的南大庫瓷器埋藏坑,當年清宮廢棄的瓷器會被砸碎埋在此處。如今這裡成了大寶庫,佔據了數個首次:首次在紫禁城內發掘出土有意識埋藏的御用瓷器碎片坑﹔首次從考古學上証明了皇帝對御用瓷器從生產初端到使用末端的全程壟斷﹔首次在宮廷區域內發掘出土嘎巴拉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