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接受本報專訪,老人(左)跟學生說戲時神採奕奕。
本報記者 鄧偉攝
王金璐在《小商河》中飾演楊再興。
本報記者 牛春梅
“今年這是怎麼了,怎麼這麼多人都走了?”
前些日子,王金璐從電視上看到梅葆玖、李世濟等京劇名家陸續去世的消息,還跟女兒念叨著。言猶在耳,昨天7時30分,這位“武生泰斗”也在睡夢中安然離世,去找他的老伙伴兒和夫人了。
89歲還登台的“鐵老頭”
“既然上台就得對得起觀眾,一定要扮上、勒上、扎上……”
“雖然老先生已經90多歲了,但總覺得要是他願意,還能再扎上靠,在舞台上來一出《挑滑車》。”徒孫詹磊聽到師爺去世的消息后,一直不願意相信,要知道老爺子一直是一個“傳奇”。
王金璐走入梨園行的原因有些偶然,僅僅是因為家裡太窮吃不上飯,隻能去學戲,但無意中卻開啟了自己的藝術人生。10歲開始學戲的他,憑著努力和天分,漸漸在舞台上嶄露頭角,成為戲校的台柱子。他17歲時,北京《立言報》舉辦童伶競選,他獲得生部冠軍。抗戰勝利后,他參加了焦菊隱、翁偶虹等組織的戲曲學校“校友劇團”,在《百戰興唐》一劇中扮演南霽雲、郭子儀兩個角色,在北京、上海演出,轟動一時。1948年,王金璐隨李洪春組“共和班”,到天津“天華景”演出,他們天天戲碼翻新,創下日夜兩場,由初秋到初冬,整整三個月持續滿堂的紀錄。他在近百天內貼戲70余出,成為京劇史上一段罕見的佳話。
雖然天賦與努力並重,但王金璐一度險些離開梨園行。1959年,王金璐帶著腰傷堅持繁重的演出,結果傷情加重,被大夫斷言再也唱不了戲了。當時,北京掀起一股上演武戲的高潮,看著師友們在舞台上大顯身手,王金璐心裡格外難受。后來,在夫人李墨瓔的陪伴下,他接受了各種“慘無人道”的治療,硬是把腰板重新扳直,重返舞台,被戲迷稱為“鐵老頭”。
還有一個傳奇故事,那就是王金璐以80歲高齡登台演出《蠟廟》中的褚彪,而且能翻高難的“搶背”,引得台下一片驚呼聲。這在京劇歷史上可說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王金璐最后一次登台是2008年,當時他已近90歲高齡,已經8年沒演戲了,為了參加為南方雪災的賑災義演而重返舞台。當時有人勸他上台湊合唱幾句就得了,他卻堅決反對:“既然上台就得對得起觀眾,一定要扮上、勒上、扎上,不能含糊。”
“師爺就是這樣身體力行地為我們樹立榜樣。他這麼一走,帶走的是武生行的精神。”詹磊說。
家中客廳成最好的課堂
“楊小樓先生才是真正的泰斗,我連他一個腳趾頭都不如……”
雖然人們都尊稱王金璐“武生泰斗”,可老人自己卻並不這麼認為。“楊小樓先生才是真正的泰斗,我連他一個腳趾頭都不如,充其量就是個裝糧食的大斗,把肚子裡的這點玩意兒都掏出來給徒弟們,也就不錯了。”在他心裡,如何教更多的學生,將日漸沒落的武戲傳承下去,才是自己最重要的責任。
王金璐教戲,絕無門戶之見。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周龍雖未正式拜王金璐為師,卻跟他學了30年的戲。“老先生給我們上課,總把自己累得大汗淋漓。”周龍說,王金璐教學生特別注重言傳身教,從不簡單地說說就行,一定會親自示范。
王金璐1979年開始在中國戲曲學院任教,一直到前幾年還在為青研班的學生說戲,最后學校實在是不忍心讓他上課了,才算作罷。然而,家裡的客廳又成為他的教室。
老人住在北三環附近的一棟老式居民樓裡,家裡客廳不大,卻是他最主要的活動地方,徒弟來了,都在這兒說戲。客廳的好幾塊地板磚都開裂了,外孫崔曉蓬解釋說,這是弟子們在這裡練功跺腳給震碎的。其實這已經是換過一茬兒的新地板磚了。
老人和弟子們在一起時,除了說戲就是說武生的傳承。弟子王平在師父去世前兩天曾去探望,老人還跟他對《潞安州》的詞兒,並叮囑他在說這段台詞時一定要和對手演員咬緊了說。弟子葉金援在師父去世前三天去探望過,老人跟他念叨的也是給學生教戲的事情。“《洗浮山》是由師娘整理劇本,師父手把手教給我的戲,很多年沒人演了,所以他特別重視這出戲。”葉金援說,師父近幾個月來經常犯迷糊,但沒忘了讓他把這出戲教給學生。
傳奇愛情是一生的支柱
“我一輩子都沒有什麼主意,就盯著她,她管我。”
在中國傳統戲曲裡,不乏千金小姐愛上窮書生的故事。王金璐和妻子李墨瓔的愛情故事,儼然就是直接從舞台上搬下來的傳奇。
當年,16歲的王金璐剛剛在舞台上嶄露頭角就有了一批戲迷,富家千金李墨瓔就是他的鐵杆粉絲。后來,這位千金小姐不惜與家庭斷絕關系而嫁給窮小子王金璐,用自己的一生來打磨一代“武生泰斗”。
很多時候,李墨瓔像是王金璐的老師,監督他,提醒他。也因此,王金璐在表演方面絲毫不敢鬆懈,也不敢沾染梨園行裡的惡習,只是專心演好戲。“文革”時,王金璐無戲可演,生活陷入困頓。他原本想去找個看自行車的活兒干,可李墨瓔不同意,寧可自己給工廠畫燈紙。畫一張燈紙掙五厘錢,她一天能畫幾百張。
她還是他的“編劇”。因為李墨瓔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文化水平較高,在改編作品時能給王金璐出很多好主意。上世紀80年代,他們改編老戲《潞安州》時,李墨瓔通過一些表演和演唱細節上的調整,將王金璐飾演的陸登,塑造成為一個更有英雄氣概,也更適合王金璐的角色。但對外,她都說這些戲是王金璐自己改編的,隻願意做“武生泰斗”背后的“隱形人”。
每每跟別人談起妻子,王金璐總會說“要沒有她,也沒有今天的我”“我一輩子都沒有什麼主意,就盯著她,她管我”……隻可惜,三年前,李墨瓔先他而去,他也失去了人生最重要的支柱。以前每天都會下樓鍛煉的他,從那以后變得不愛出門了,也很少參加公眾活動。這一切都隻因他與夫人伉儷情深,始終無法接受夫人離世的事實。如今,老人追隨夫人而去,在天國團聚了!
中國戲曲學院表示,遵照王金璐的遺願和家屬意見,家中和單位不設靈堂吊唁。王金璐遺體告別儀式將於6月7日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
人物小傳
王金璐,1919年11月22日生於北京,原名王慶祿,曾用藝名王金祿。先后師從陳少武、曹心泉、文亮臣等,學習老生、老旦,14歲拜馬連良為師,15歲后專工武生。他在武生行當裡堪稱全才,凡長靠短打武生戲,能演200余出。新中國成立后,任華東京劇實驗劇團、上海京劇院演員,任中國戲曲學院教授。代表劇目有長靠戲《挑滑車》《長?坡》《潞安州》,短打戲《林沖夜奔》《戰宛城》《蠟廟》《走麥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