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古牆基,暗藏紫禁城“前世今生”

2016年06月12日07:41  來源:文匯報
 
原標題:一段古牆基,暗藏紫禁城“前世今生”

  本報訊(記者黃啟哲)昨天是第11個“中國文化遺產日”,第二屆上海滬劇藝術節開幕。今年也是滬劇作為上海特有的地方戲劇種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10周年,“風中的紫竹調———2016中國文化遺產日·上海滬劇院主題展”昨天在浦東新區文化藝術指導中心惠南分中心展覽館開展。晚上,經典劇目 《蘆蕩火種》 集結陳瑜、陳甦萍、錢思劍、朱儉、程臻、洪豆豆5代演員,以鮮有的明星版陣容登上區縣基層劇場惠南文化中心劇場。

  傳統戲曲藝術的傳承和傳播,隻有走進百姓中去,才能接上源頭活水。今年的滬劇藝術節進一步深入市民,演出劇慰問點由8個增至12個,還特別設置廣場露天演出2場,滬劇藝術節已不再是滬劇自己的節日,而是非遺文化集體的節日。一邊是13家國有、民營,專業、非專業的滬劇團體聯手服務基層市民,擴大滬劇影響力,一邊是20多個國家級、市區級非遺項目提供豐富的傳統文化體驗,人們看到,滬劇正帶動起非遺文化的區域性效應。上海戲曲藝術中心總裁張鳴說,本土劇種隻有吸收各方力量,盤活社會資源,創新運行機制,形成市區聯動,才能真正服務於百姓,上海滬劇藝術節在非遺文化的品牌運營模式上做出有益探索。

  上海市浦東新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尤存介紹,之所以積極引進滬劇節落地,一方面是因為浦東是滬劇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滬劇早期的“東鄉調”便產於浦東的田間地頭。浦東市民對滬劇的熱情延續至今,形成大批愛好者和固定的粉絲群,有近百支滬劇社團。所以,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選擇將滬劇藝術節落戶於浦東,“流動有流動的輻射效應,但扎根同樣有助於滬劇藝術節作為品牌的運營和發展。”在今年的滬劇藝術節上,浦東地區的滬劇社團也被吸納進來,帶來自己的劇目和傳統折子戲,參演團體由此從去年的7家增至13家,劇目則增至12個。

  兼容並蓄也與滬劇的藝術特點一脈相承。《蘆蕩火種》是《沙家?》的前身,而《羅漢錢》 以北方農村為故事背景,《日出》的故事發生在天津,《鐵漢嬌娃》則是莎士比亞經典《羅密歐與朱麗葉》,近年上海滬劇院新創的《鄧世昌》,讓晚清的英雄將領說起吳儂軟語,其俠肝義膽之氣卻絲毫不減,該劇也將從劇場走入浦東市民家門口,進行演出。

  相比很多傳統劇種,有著200多年歷史的滬劇在茅善玉看來,還是一個年輕的劇種。對於這樣一個成長中的劇種,記錄了上海人生活發展的印記。有專家認為,此次滬劇節落戶劇種發源地之一浦東,正是延續了滬劇老藝術家“回娘家”的傳統。早在上世紀80年代,老藝術家丁是娥倡導了“滬劇回娘家”活動,石筱英、邵濱孫、王雅琴、楊飛飛、王盤聲、汪秀英等藝術家參與其中。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歐興榮、陳苑)

推薦閱讀

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

中國演出市場重回春天?"擠泡沫"任重道遠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日前發布的《2015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演出市場總體經濟規模446.59億元,同比上升2.83%。相較前兩年總體遇冷的“陣痛期”,我國的演出市場呈現出回暖趨勢。【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中國演出市場重回春天?"擠泡沫"任重道遠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日前發布的《2015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演出市場總體經濟規模446.59億元,同比上升2.83%。相較前兩年總體遇冷的“陣痛期”,我國的演出市場呈現出回暖趨勢。【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