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長禮飾演的刁德一形象家喻戶曉。
馬長禮生活照。
昨天16時10分,京劇表演藝術家、北京京劇院老生演員馬長禮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友誼醫院病逝,享年86歲。
馬長禮是譚派第四代掌門人譚富英的弟子,也是馬派創始人馬連良的義子。他因在舞台上塑造“刁德一”而家喻戶曉,卻在20多年前移居香港淡出公眾視野。如今他又回到了生他養他的北京,落葉歸根。
生前演戲
為“刁德一”學叼煙斗
馬長禮最深入人心的藝術形象就是京劇現代戲《沙家?》當中的反面人物刁德一。這個人物形象,叼著煙斗,有些斯文。可實際上馬長禮一輩子不抽煙,朋友來家裡串門要是落下一包煙,他光用鼻子聞就知道那煙落在了哪裡。
1966年,當接到出演《沙家?》中刁德一這個形象的通知時,馬長禮心裡很不樂意。可很快,他就投入到創作中。他后來曾多次說過,塑造刁德一最忌諱的就是把這個反面人物小丑化,“他不是個流氓,是個留洋歸來的高級知識分子。”馬長禮曾這樣告訴自己的女婿、北京京劇院演員杜鎮杰。為了塑造好這個形象,從不抽煙的馬長禮一遍又一遍練習刁德一叼煙斗的姿勢。“一開始叼一會兒就流口水,后來才漸漸適應。”他說。
2006年,電視劇版《沙家?》登上熒屏,馬長禮集集不落地看。他對劇中刁德一的扮演者陳道明最滿意的細節,就是拿煙斗,“他顯然仔細研究過我在京劇《沙家?》裡的表演。”
在京劇現代戲的創作中,馬長禮還創新了將話劇表演與京劇表演相融合的風格。他一再向北京人藝的藝術家董行佶學習念白,使刁德一這個人物形象異常傳神。他扮演的角色形象如此成功,以至於在周總理的直接要求下,謝幕時反面人物不能上台的規矩都改了。
好友追憶
我們的合作很精彩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也就是“文革”結束,恢復傳統京劇之際,京胡名家燕守平與馬長禮是搭檔,常常合作演出。正值好年華,燕守平用“精彩”來形容當時兩人之間的合作。那時候馬長禮家住牛街,燕守平家住櫻桃園,相隔也就一站地,於是兩人常常一起說戲、聊天,從沒鬧過矛盾。
馬長禮兼擅馬派和楊派,燕守平記得,有一次要在西單劇場演出《清官冊》,馬先生本打算按照楊派唱法演唱。可演出前幾個小時,有人指出他那天穿的是馬派官衣,馬長禮就趕緊和自己說“改唱馬派”。兩人很快做出調整,那晚來的觀眾很多,兩人默契的配合獲得滿堂彩。一位觀眾曾用小錄音機把那一晚的演出實況錄了下來,錄音中可以聽到觀眾多次叫好,甚至還有位觀眾在喊:“這個拉弦的也來勁兒!”
馬長禮一生合作最多的搭檔當屬與自己不是親兄弟勝似親兄弟的師哥譚元壽。譚元壽之子譚孝曾回憶:“馬先生1954年就拜在我祖父譚富英門下,他和我爸爸隻相差兩歲,從此兩人成了一生的摯友。”《智擒慣匪座山雕》(《智取威虎山》的雛形版本)裡,馬長禮演楊子榮、譚元壽演少劍波﹔而兩人在《龍鳳呈祥》《群英會》等傳統戲中的合作就更多了。“我父親曾多次說,在藝術領域最欣賞的就是馬先生的發聲方法和演唱。”譚孝曾說。他初登舞台時也多次受馬先生提攜,“他們那一代藝術家沒有門戶之見,藝德高尚,這是我們最應該學習和發揚的。”
親人感念
去世前一周還在說戲
馬長禮並非出身京劇世家,他的五個子女也無一繼承他的事業,這一身的藝術本領都被女婿杜鎮杰學了去。杜鎮杰回憶,岳父大約20天前住院。就在去世前一周還在病床上給自己說《連營寨》《楚宮恨》兩出戲。
從前身體好的時候,馬長禮每次給杜鎮杰輔導戲都是親自拉二胡伴奏。杜鎮杰第一次登台表演老爺子的拿手戲《伍子胥》時,老爺子怕他緊張就自己悄悄開車去劇場“偷看”了演出。等杜鎮杰演出完蹬著自行車回到家時,老爺子已坐沙發上半天兒了。
“今兒演的什麼戲啊?”
“《伍子胥》。”
“哦,你那勁頭像《轅門斬子》。”
馬長禮看似和藹的幾句話,就點撥了太過年輕、用力過猛的杜鎮杰。待到杜鎮杰50歲以后,老爺子對他的“批評”才變少。不過就在前幾年,馬長禮還提醒杜鎮杰,“《蘇武牧羊》可以動動了。這個戲的意境很好,舞台上雪花下來那段,完全可以再加點兒景。”
人物生平
馬長禮,生於1930年,原名崇禮,祖籍北京。幼年時因家道中落,本來就很喜歡京劇的馬長禮執意要學戲,拗不過他的家人隻好將他送入北京榮春社科班學藝。出科后,他向劉盛通學老生,后拜譚富英為師,又得馬連良、李少春、楊寶森的指點,博採眾長。
補白
長期推動京港京劇交流
在許多觀眾眼裡,馬長禮1990年從北京京劇院退休后就淡出了京劇舞台。其實他一直沒有離開。1992年起,馬長禮前往香港,一方面是去照顧自己的岳父,另一方面在當地成立了香港京劇團,多次組織內地的京劇藝術家赴港演出,並為當地熱愛京劇的人授課傳藝。
香港回歸后,內地京劇藝術家前往香港演出的機會逐漸增多,馬長禮因年歲越來越大,才逐漸將生活重心又挪回北京。回到北京的他也曾登台,但“文革”時受到損傷的聽力,到了老年下降更加明顯,影響到了他的演唱。此后,出於對藝術的尊重,他才真正淡出舞台。(李洋)